李子奇:原甘肃省委书记,13岁入党,官至正部,1964年被下放改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2 20:10 2

摘要:1964年的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一场"五反"风暴正席卷整个厂区。时任经理的李子奇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标语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他未曾想到,这场旨在清除贪污腐败的运动,竟让自己从权力巅峰跌落至谷底。当免职令与下放到石灰厂的通知同时送达时,这位从13岁便追随革命的老战士

1964年的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一场"五反"风暴正席卷整个厂区。时任经理的李子奇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标语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他未曾想到,这场旨在清除贪污腐败的运动,竟让自己从权力巅峰跌落至谷底。当免职令与下放到石灰厂的通知同时送达时,这位从13岁便追随革命的老战士,带着铺盖卷走进了漫天粉尘的石灰窑。命运的淬炼,在此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

一、黄土高坡走出的红小鬼(1936-1949)

1936年的陕北,13岁的李子奇攥着红领章,在刘志丹的队伍里当起了通讯员。这个连枪都扛不稳的少年,用麻绳捆着裤脚在黄土高原上奔走,将密信塞进老乡的灶台,把捷报画在村口的石壁上。次年入党仪式上,指导员摸着他的头说:"革命的火种,要种在最年轻的心里。"

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李子奇已成长为三边地委青救会主任。他带着青年突击队,在盐池县挖出三百里抗日沟渠,用冻裂的手掌握着镢头,把《论持久战》编成快板传唱。1947年解放安边战役,他带领担架队穿梭在炮火中,棉袄上凝结的血渍与硝烟,成为最生动的党课教材。

二、建设年代的工业拓荒(1950-1963)

1954年莫斯科的深秋,31岁的李子奇带着32名技术骨干,在有色金属学院啃着黑面包研读冶金学。归国时带回的不仅是苏联专家签字的图纸,还有手掌上被图纸边缘磨出的茧子。在白银公司的铜水飞溅中,他主持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液时,工人们称他"从窑洞里走出的冶金专家"。

但命运的转折总是藏在时代的褶皱里。1963年"白银案件"的爆发,让这位年冶炼铜十万吨的功臣,突然被扣上"走资派"帽子。批斗会上,他望着窗外自己亲手规划的冶炼炉,沉默地承受着命运的荒诞。

三、十五年石灰窑里的精神涅槃(1964-1978)

下放劳动的日子里,李子奇成了农场最沉默的播种者。清晨五点,他踩着露水给玉米间苗,指缝间的石灰渍与泥土混杂,分不清是劳动的痕迹还是岁月的沉淀。石灰窑的烈焰映照下,他反复研读《资本论》,在笔记本上写下:"真理的火焰需要淬炼。"

1975年冬夜,看守仓库的老张头看见他蹲在雪地里,用树枝在地上画水利工程图。"李工啊,这渠修成了能浇多少地?"老人裹紧棉袄。李子奇哈着白气笑道:"从景泰到秦王川,八百里秦川都能喝上甜水。"十五载寒来暑往,他的脊背弯了,但眼里的光始终未灭。

四、暮年擎炬照陇原(1979-2014)

1979年平反通知送达时,李子奇正在检修水泵。他摘下手套,指节上的老茧在文件上按出淡淡印记。重返领导岗位后,他主导实施的景电二期工程,让黄河水首次翻越乌鞘岭;引大入秦的隧道贯通时,他在掌子面与工人碰杯喝白开水。八年间,甘肃农业总产值翻番,26个贫困县摘帽,这位"六十岁的新书记"用脚步丈量着陇原的沟沟坎坎。

1990年卸任前夕,他带着省委班子重访白银石灰窑。抚摸着当年烧石灰的窑壁,转头对随行干部说:"这窑火不能灭,要让它永远烧在改革路上。"这句话,成为甘肃工业转型的动员令。

2014年1月11日,李子奇在上海病逝。追悼会上,景电工程受益区的百姓送来六盘山区的黄土,白银公司的老工人寄来铜渣制成的党徽。他的儿子李宁平涉案被查时,人们才惊觉这位老书记晚年独居上海,家中唯一值钱的物件,是书房里那盏苏联带回的铜台灯。

从13岁到91岁,李子奇的人生轨迹恰似白银公司的冶炼炉:烈火淬炼时熔掉渣滓,淬炼成金后反哺大地。他经历的时代洪流中,有战火与冰霜,也有春雷与曙光,而那颗13岁种下的革命火种,终在陇原大地燃成燎原之势。当我们在引大入秦的渠边漫步,在白银公司的铜像前驻足,便能看到——有些人的生命,本就是一部活着的党史。

勇敢追梦,不负韶华!点赞此文,开启精彩人生之旅

来源:云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