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枣哪去了?曾在我国当糖果吃,为啥现在“说没就没”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3 14:28 2

摘要:大伙儿记不记得供销社大麻袋里黏了吧唧的伊拉克蜜枣?那玩意儿甜得齁嗓子,六七十年代可是稀罕零嘴儿。可邪门的是,这玩意儿就像被人施了法,一夜之间好像销声匿迹了。

大伙儿记不记得供销社大麻袋里黏了吧唧的伊拉克蜜枣?那玩意儿甜得齁嗓子,六七十年代可是稀罕零嘴儿。可邪门的是,这玩意儿就像被人施了法,一夜之间好像销声匿迹了。

您要是以为它就是普通枣子,那可真是小瞧它了,唐朝那会儿波斯商人带着它来长安城,咱老祖宗馋得直流哈喇子,可种了上千年死活养不活。

后来国家拿外汇换回来的宝贝疙瘩,愣是被传成肝炎病毒携带者,吓得老百姓见着就跑。今天儿咱就掰扯掰扯,这甜得要命的“沙漠面包”,咋就在中国折腾了半辈子,最后落得个人人嫌弃的下场?

要说这椰枣来头可真不小,考古队在两河流域扒拉出来的泥板子上,五千年前就记着人家怎么种这玩意儿了。

唐朝那会儿长安西市的胡商摊位上,金灿灿的波斯枣能卖上天价,可咱这水土就跟人家不对付,种下去不是烂根就是冻死。

等到1960年,陈云同志拍板搞高价商品回笼票子,这伊拉克蜜枣才跟着古巴糖、阿尔巴尼亚烟组团进了中国门。当时老百姓哪见过这么甜的东西啊?供销社麻袋一拆,半条街都能闻着蜜枣味儿。

这椰枣甜得齁嗓子可不是吹牛的,海关检测报告也写了,晒干了糖分直窜70%,比甘蔗还猛。六七十年代白糖金贵,家家户户拿它当糖块使。

小孩兜里揣两颗,能从村头显摆到村尾。可甜过了头也招人烦,吃多了黏得张不开嘴,牙医那会儿没少接治蛀牙的。等到八十年代大白兔、水果硬糖满街都是,谁还稀罕这齁嗓子的外来户?

还得说说1980年前后那场谣言,不知道哪个缺德带冒烟的传闲话,说伊拉克蜜枣带着肝炎病毒。好家伙,吓得老百姓把买回家的蜜枣全扔茅坑了。

虽然后来卫生部门出来辟谣,可人心一旦膈应了,八匹马都拉不回来。再加上供销社老职工回忆,那会儿进口的蜜枣确实带着泥沙,洗不干净看着埋汰,更坐实了"不干净"的名声。

国家也不是没想过自己种,农科院那帮专家从七十年代就折腾,福建试过广东种过,最后发现这祖宗忒难伺候,树帽子要晒着大太阳,树根子得泡着地下水。

南方雨季一来,根烂得比萝卜还快;北方倒是够旱,可冬天一场霜冻全完蛋。云南元谋试种了二十年,好不容易活下来的树,每棵顶天结30斤枣,还不够本地娃塞牙缝的。

现如今超市里倒是能见着它,不过改了洋名叫"椰枣",有时候还裹着巧克力躺在礼盒里,身价翻了几十倍,单买的话也不便宜,将近十块钱一斤。

2024年咱进口了2.3万吨,可都是拿去给糕点厂当原料,再也没了当年论斤称的烟火气。倒是阿联酋送来的两万多株树苗在海南扎了根,农科院的老教授蹲在地头直念叨:"这回说啥也得把“沙漠面包”种出来!"

从供销社的麻袋到超市的礼盒,椰枣这五十年的折腾劲儿,活脱脱就是部进口零食变形记。要小编说,这甜掉牙的洋枣子就像个不会搞对象的老光棍,开头轰轰烈烈,处久了嫌人太黏糊,分开吧又惦记那口甜味儿。

如今它改头换面杀回来,不知道这回,咱们的舌头还接不接招?

来源:健康养生倡导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