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5日,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假冒海南省发改委李璐副主任名义实施网络诈骗的郑重声明”:近期,我们关注到有不法分子冒充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璐在网络会议平台宣讲一老一小的投资项目,发布虚假投资信息,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利益,已涉嫌诈骗。对冒充
8月25日,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假冒海南省发改委李璐副主任名义实施网络诈骗的郑重声明”:近期,我们关注到有不法分子冒充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璐在网络会议平台宣讲一老一小的投资项目,发布虚假投资信息,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利益,已涉嫌诈骗。对冒充省发改委及个人名义实施的违法行为,我们保留进一步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请广大投资者审慎识别,谨防上当受骗,避免财产损失。
不法分子冒充海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宣讲“一老一小”投资项目、发布虚假信息,发改委及时发布“郑重声明”提醒公众防骗,这一举措虽能起到警示作用,但面对涉嫌诈骗的违法行径,仅靠“保留追责权利”的声明远远不够。要彻底斩断假冒官员行骗的链条,必须拿出“绝不宽容”的态度,从“主动溯源”到“依法严惩”形成闭环,让骗子无漏洞可钻、无侥幸可存。都敢冒充官员了,追责权利还保留着干嘛?不追责就是纵容。
“郑重声明”是起点,而非终点。在信息传播迅速的当下,官方“郑重声明”确实能快速澄清事实、遏制谣言扩散。海南省发改委通过声明明确“未授权第三方开展宣讲”“虚假信息与己无关”,可帮助公众识破骗局、避免跟风投资,这是应对假冒事件的基础步骤。但现实中,“声明”往往存在局限性:一方面,部分群众尤其是信息获取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可能未及时看到声明,仍会被“官员宣讲”的虚假身份迷惑;另一方面,声明仅能“被动辟谣”,无法对已实施诈骗的不法分子形成实质打击,若骗子换个身份、换个项目继续行骗,类似骗局仍会反复出现。因此,“郑重声明”更应是维权行动的“起点”,而非应对事件的“终点”,后续必须跟上更有力的打击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让假冒官员行骗者付出代价,关键在于将“绝不宽容”的态度转化为具体行动,核心要抓好两个环节。其一,官方需主动“溯源调查”,积极配合警方锁定骗子踪迹。海南省发改委作为被冒用主体,掌握着单位职能、官员信息等关键资料,可通过梳理虚假宣讲的时间、平台、内容,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协助查清骗子的身份、行骗渠道及涉案金额,避免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其二,司法机关需“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本身已涉嫌违法,若还伴随诈骗行为,更是触犯刑法。只有对查实的骗子依法从重处罚,不仅追究其刑事责任,还要通过追缴违法所得、判处罚金等方式,让其“骗到的钱吐出来、想再骗不敢动”,才能形成强大震慑,让潜在的模仿者不敢铤而走险。
打击假冒官员行骗,不能只靠单一部门“单打独斗”,需构建“官方联动+公众参与”的长效防护网。从官方层面看,除了事后追责,更要做好事前预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定期在官网、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假冒官员行骗典型案例”,拆解骗局套路,教公众识别真伪;另一方面,网信、公安等部门可加强对网络会议平台、社交群组的监管,对涉及“官员宣讲投资”“内部项目推荐”等敏感内容的信息及时排查,从源头阻断虚假信息传播。从公众层面看,也需提升自我防范意识,牢记“官方不会通过非正规渠道推荐投资项目”“高回报往往伴高风险”,遇到类似情况时,主动通过政府官网、政务热线等官方渠道核实信息,而非轻信“官员身份”。当官方预警更精准、公众识骗能力更强,假冒行骗者自然会失去生存空间。
假冒官员宣讲投资项目,不仅损害公众财产安全,更破坏政府公信力。海南省发改委的“郑重声明”值得肯定,但要彻底铲除这类骗局,必须拿出“绝不宽容”的决心:官方主动溯源、司法严惩不贷、多方联动防骗,唯有如此,才能既守住公众的“钱袋子”,也护住政府的“公信力”,让虚假投资骗局无处遁形。
假冒官员宣讲投资项目,最“郑重的声明”是报警处理,揪出骗子才是官方该做的事情。
来源:评底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