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人说,商鞅是史上最大的罪人?商鞅的思想真的禁锢了百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00:34 1

摘要:隔着两千多年,咱们今天聊起商鞅,心里还是打鼓:他是救国的能人,还是让人苦哈哈的“罪魁”?历史总有人争,他在秦国做的那一摊子事儿,到底成就了千秋霸业,还是埋下了后世的不幸——你看,不同人说的都不一样,一边说他是千古第一改革家,一边又骂他是把普罗百姓绑在磨盘上的始

商鞅:赌命变法的人,后世赞他也骂他

隔着两千多年,咱们今天聊起商鞅,心里还是打鼓:他是救国的能人,还是让人苦哈哈的“罪魁”?历史总有人争,他在秦国做的那一摊子事儿,到底成就了千秋霸业,还是埋下了后世的不幸——你看,不同人说的都不一样,一边说他是千古第一改革家,一边又骂他是把普罗百姓绑在磨盘上的始作俑者。其实老百姓的苦和富国强兵,很多时候是同一根绳子上的蚂蚱。

这些争论,代代没消停过。你去茶馆里听两位老爷子争论,或者逛逛论坛里的“秦吹”和“法黑”,都能把商鞅几百年的人设掰碎了再捏一遍。那咱们就不翻翻旧课本背诵那些故事了——什么南门立木、舌战群儒,都太耳熟了,今天咱反着来,看看商鞅到底做了些什么,让争议这么大。

先说说那个年代的气氛,不吹不黑。战国乱世,谁都不是谁的菜,大家活得像在赌桌上,稍不留神输得干干净净。那个时候的秦国,说实话,其实和后来的“九州之主”还差远了。托商鞅的改革,才从一堆诸侯国里跳出来,有了后来天下一统的底气。这一场变法,就像一场大拆大建,拆的是老旧陋习,建的是新军新政新秩序。

商鞅那套,咱先从最核心的几个动刀子处说起。很多人习惯上把他的改革分两波。第一波,照早年江湖人的话说是“先定大规矩,再来细修枝叶”。主菜有那么几道:管户籍、连坐、军功晋升、废世袭、压私斗、重农抑商、明秦法、推小家庭。这些词儿,可能有点枯燥,但你换到细节上就有味儿了。

啥叫管户籍?简单说,就是秦国终于能把家底查清楚了。不然你问国君,“陛下,咱国多少能打的汉子”,好家伙,谁也答不上来。户籍一立,查个明白,谁家有几个壮劳力,谁家存几口老幼,国家心里才有谱。你听起来这和咱们今天的居民身份证、统计局也有点像对吧?国力从这一步就扎了根。

说到连坐,这可就不是新闻联播里的正能量了。很多人一听“连坐”就咬牙,一家有个不争气的犯事,全家倒霉。连坐制度,用今天的眼光看,真不人道。可商鞅那会儿,是“家家是个小部落”,不是生分的现代小区,亲戚邻居都是一天见好几次的人,谁家干啥,左邻右舍早就知道了。那一片地,没所谓的陌生,连坐更像是让彼此监督,出乱子不是一两个人闭着眼干,而是大家如临大敌、谁也不敢轻举妄动。是不是有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但也确实减少了乱象,至少那个社会结构下,算不上那么荒唐。

私斗也禁了——你以为就是村里两口子吵架吗?不是,是家族和家族之间的“以武力解决争夺”,动不动几百口子拿着兵器干仗。商鞅这条令一下,谁还敢随便打群架,免得家破人亡,国家的根基也稳了不少。

再看军功晋级和废除贵族“世袭”,这就不是空谈了。以前你只是个普通兵,你家世出身不高,打仗赢了满身是血,官呢?还是归那些贵族。商鞅一刀切,官位不全归上等人,拼了命也可以熬出头。德才兼备,不是万世侯门的专属。这算是往下拽了拽绳子,让底层人也能攀爬。

有意思的是“重农抑商”,从咱现在眼光看,这仿佛是封死了创业的大门。可商鞅那会儿,人吃饭靠地,不靠票子。农业才是一国粮仓的根,商人太活跃,反而可能打乱秩序。咱不是给他背书,只是换位想想,有时候改革不是一刀切的黑白,有些灰色地带“讲道理”也很难。

明法条、推小家庭——这些都是把权力从旧贵族手里拉出来,国家说了算,家族的手伸不那么长了。小家庭一搞,家族势力散了,大家不用看族长的脸色行事,多多少少离真正的个体“自由”近了一步。

到了第二回合,商鞅又端出了新招:迁都咸阳、土地可以私人买卖、统一度量衡。这些咋看都是“技术升级”,其实大有用处。迁都是脱离旧势力,另起炉灶,谁敢闹事?国家手里更硬了。度量衡统一了,谁做生意、谁量粮食都不用耍滑头,社会效率、信任度都高了不少。这些你放到今天,也没毛病。

但承认土地私有,这点争议就扑面而来。两千年后,一提土地兼并、农民造反,多少血泪史都是这根火星点出来的。可你往回倒带,那时候还是“井田制”,名义上土地是公有,实际都被贵族玩成了自家后院,普通人想发家,基本没戏。商鞅一改,哪怕家贫人穷,也可以有机会挣块地,不再死死被贵族封锁。人能向上,算是多了条路。后头的问题,那确实是长远的——但谁能一眼望见千年呢?不能太苛责了。

这些改革,集合起来,咱不敢说洗白商鞅,但确实让一大批底层秦人有了喘息。只是变法这个事儿,谁推谁倒霉。商鞅最后结局你也知道,被一群权贵反扑,五马分尸。命赌出去,换来国势腾飞,个人却当了“替罪羊”。多少枭雄,都是这般结局。

咱把焦点再挪到后世骂得最狠的《商君书》上头。有人说这书就是统治术、愚民法。你翻翻网络上,啥“驭民五术”,说得跟人间炼狱似的。但讲真,很多喷子根本没完整读过这套书,真才实学倒是有,但像“如何整治老百姓”的狠辣东西,其实只是毛毛雨。里面讲得更多的是国家怎么理财、怎么打仗、怎么修田地这些,一本“行政手册”,硬被解读成困民手铐。归根结底,“术”是工具,用得好是利器,用得坏是杀器。

再说驭民那些词儿,“弱、愚、疲、辱、贫、虐”,你字面一看跟快进到黑暗时代了。可那年代,国家和百姓是绑一块儿的。让百姓和国家同甘共苦,对权力有敬畏,是商鞅的底层逻辑。用刑用罚,是那个社会的“保险丝”,不是无差别“折磨”。别忘了,在变法之前,贵族压平民,比法令还狠。商鞅变法以后,虽然国家上压了一层,但贵族那只手被剁掉了,普通百姓反倒安全了点。

顺带一说,《商君书》到底是不是商鞅本人写的,后人也吵来吵去。孔子咋没亲笔写《论语》?商鞅一辈子忙得脚不沾地,那本书多半是后人整理的,有些内容也“添油加醋”。你让一个变法推手,把所有教科书都自己码出来,怎么可能?历史这事儿就是模糊。

所以说,千古功过,哪有那么清楚的一杆秤?你要说怨他,就像后世怪枪炮发明了害人一样,没枪炮难道天下就和善?法、术、权,都是用的人决定的。商鞅最后死得惨,可他给秦国造的那层皮,让后来的帝王们吃了甜头。百姓苦过、拼命过,也奔头过。至于后世骂他变成了“愚民政策”的鼻祖,究竟是商鞅之错、还是后人自己拐了弯?

你要我说,这种人,算是“能顶天立地”的角色,但也是欲壑如渊的孤独赌徒。功还是过,咱谁能说得明白呢?历史硝烟散去,只留一个名字在夜里发光。而我们,到底该记住他的狠,还是他的苦心?

来源:潇洒橘子i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