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要花好几万元的手术,邀请市级专家到镇上卫生院来做,花三千多元就做完了。小钱办了大事!”今年7月,十堰市鲍峡镇的73岁村民朱仁喜在镇卫生院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体验了低成本、高质量的治疗。
8月25日,十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潘云峰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参加“聚力支点建设 筑牢健康根基”访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菁华
通讯员 常斌 实习生 屈思源
“原本要花好几万元的手术,邀请市级专家到镇上卫生院来做,花三千多元就做完了。小钱办了大事!”今年7月,十堰市鲍峡镇的73岁村民朱仁喜在镇卫生院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手术,体验了低成本、高质量的治疗。
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十堰市的每一项医疗改革都瞄准群众就医的“痛点”“堵点”。8月25日,十堰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潘云峰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解读这份让健康红利“看得见、摸得着”的十堰答卷。
让患者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思:“花小钱看好病”是群众最朴素的期待,如何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行:“现在挂一次号可以管三天,既省了重复排队的时间,还少花了钱。” 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复诊的王女士,拿着免缴的挂号单算了笔账。
这样的温暖场景源于十堰在全省率先推行的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服务。此举落地至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已累计免缴挂号费42万余元,让“重复挂号、反复缴费”成为过去。
“控费不是‘一刀切’,而是全链条、多维度的精细施策。”潘云峰说,十堰在全省首创DIP支付“四个全覆盖”模式,将8548个病种纳入标准化付费体系,其中6780个核心病种实现“同病同治同价”。今年以来,推出医保基金“打包付费”新机制,以“总额预算、结余留用”让县市区和医院成为控费责任主体。2024年,全市三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下降4.45%,门诊次均费用增幅压降至3.67%,患者口中“花钱少了、住院时间短了”的感慨日渐增多。
控费的同时,就医便捷性也同步提升。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换家医院就要重新检查”难题,十堰搭建市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让医技数据代替患者跑腿。2025年至今,仅线上互认便达3.8万人次,为患者节约检查费用800余万元。
“从挂号省钱到检查减负,从病种控费到机制革新,‘花小钱看好病’正从期盼照进现实。”潘云峰说。
升级“跨时空”的智慧医疗
思:如何打破医疗数据壁垒,让信息代替群众跑腿,让智慧服务融入就医全流程?
行:“多亏了这个新设备,它救了我一命。”今年6月,房县门古寺镇村民徐远兵在生死线上“抢”回一条命后,对着镇卫生院的远程诊疗设备连连感慨。数小时前,突发心梗的他通过这台镇卫生院新配的智能心电图机及时检出并上传数据,实现县乡两级远程联动诊疗,在黄金抢救期内赢得生机。
这场生死救援,折射出十堰智慧医疗的深层变革。“让信息替群众跑腿,正是数智化医改的初心。”潘云峰说。如今,覆盖病理、影像、心电等六大中心的智慧医疗平台,正打破时空阻隔,让三甲医院的优质资源“流”进山区诊室——乡镇拍片、云端诊断、远程急救,已成十堰基层医疗常态。
变革不止于救命瞬间,更渗透诊疗日常。在十堰市太和医院,“AI助手”正在重构工作场景:曾需20分钟手写的病历,如今由“素问”大模型5分钟内智能生成;病理诊断中心将县域送检的疑难标本经AI初筛后,直通武汉专家案头,诊断周期从5天压减至5小时。
智慧的温度,更在指尖流淌。打开“i武当APP”,孕妇李女士刚完成家庭医生签约:“血压数据自动同步,不舒服随时视频问诊。”这款超230万用户的应用,将健康管理、复诊配药、慢病随访等20余项服务“装进手机”,日均响应超2000次咨询。
正如潘云峰所言:“当医疗资源流动从‘跨区域’升级为‘点指尖’,家门口看名医便不再是奢望。”
构建“家门口”的医疗圈
思:“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如何从口号变为现实?
行:“没想到在县城也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服务,医保还能直接结算!”来自河南省的李女士,因呼吸道感染在郧西县人民医院住院,通过异地医保直接结算和上级医院专家远程会诊,很快康复出院。
这背后,是十堰构建的“市级精、县级强、基层实”诊疗体系。“我们通过分层施策、精准发力,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潘云峰介绍,以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等3家核心医院为依托,十堰建成心血管、呼吸、神经等1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60余个,其中太和医院在2023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评A+等级。
从1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筑起的区域诊疗高地,到6家县级医院全部升级为三级医院形成的救治基石,再到100个健康乡村示范卫生室扎进的健康末梢,一张覆盖市、县、乡的“健康拼图”严丝合缝地嵌进秦巴山区。
村民突发胸痛时,县乡医生接力抢救;慢性病患者坐在村卫生室,半小时内就能视频连线三甲专家调阅病历。当39家乡镇卫生院跻身国家标准的优秀行列,52家基层机构完成急救、慢病、康复“三站合一”认证,让基层医疗机构从“只治病”转向“重防病”,让“家门口看好病”从愿景落进现实。
来源:湖北日报数字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