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暑假前,小王刚摘下985材料专业的学位帽便丢进了“找工作”的无底洞。他看过太多片子描绘毕业生投简历百发不中,还以为是矫情。真进了招聘季才知,内卷成这样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1000多万高校毕业生还在为一份正经工作发愁时,却有工厂挂着“包吃住、6000元月薪”的招工广告连刷三月都招不到人。
工位空着,招聘专员急得脚打后脑勺,求职者依然在简历海洋里杳无音信。这不是段子,是今年中国就业市场上最真实的现场。
今年暑假前,小王刚摘下985材料专业的学位帽便丢进了“找工作”的无底洞。他看过太多片子描绘毕业生投简历百发不中,还以为是矫情。真进了招聘季才知,内卷成这样简直让人头皮发麻。
他一口气投出50份简历,HR那边静得能听见毛孔张开。当他刷到朋友圈某工厂悬着数控机床操作员的岗位已招空三月、月薪6000元包吃住时,脑子绕了个弯:“既然大家都说就业难,为什么却还招不到人?”
他拉来几个同学聊这茬儿,答案干脆利落,不是不愿意干,是干了不愿回头。小王去大厂面试,职位光鲜的仓库管理员,待遇6000,但每天就是体力活。面试官抬头扫他一眼说,“年轻人要吃苦,先搬几年箱子再谈成长。”饭钱归你,时间归工作。
“喝农药都比这强。”小王说,他的同桌干脆骂:“谁花四年考985,就是来这当劳工的?”这群年轻人不是娇气,而是看得太明白,青春宝贵,就怕走进岗位后连个技能都攒不出来,未来还是被拍在沙滩上的咸鱼。
工厂更绷不住,一车间主任抱怨,现在大学生一本正经不服管理,宁可送外卖、做直播,也不肯扎进生产线。岗位明明很急,可HR的邮箱只剩下一串未读文件。
他们举着学历要求的门槛,其实大多数活,中专培训一礼拜也能搞定,就是硬塞着本科、硕士的限定。喊着要技术型人才,招进去却让人当“临时工”,第三方合同,项目一完屁颠走人,转正没戏。每逢关键节点,成本第一,成长空间几乎为零。
另一头,年轻人玩出了更多选择。他们用跑腿、网约车、视频剪辑换回了日结—月入一万比坐办公室还稳,心甘情愿卖力气但要自由支配时间。
他们的标准不是公司户口,而是有没有成长路径,有没有掌握新技能的窗口。有的甚至干脆创业,比在流水线装配手机活泛多了。不缺那点辛苦,怕的是困在死工资和没有未来的岗位。
企业嘟囔着“后浪眼高手低”,实则自己在算计。分明只想用最低的薪水买最高学历的劳动力,不肯放资本做长期激励,更不愿投入培训成本。乐于换人,不想培养,最后落得招聘启事常年高挂,办公室里风吹过人稀影单。
这个僵局越拖越久。毕业生和企业之间隔着一道玻璃彼此互望,看似近在咫尺,却谁也迈不过去。
人手荒和就业难两头焦虑,企业没解决用人成本和成长机制的问题,毕业生又没看到自己才华能落地的空间,双方继续死磕,反倒逼出一批灵活就业的新青年,干快递、送外卖,从此告别单位大门。
一纸文凭摆在工厂门口,只值6000元月薪,偏偏没人买帐。这不是谁的错觉,而是正在演变的结构性错位。
企业要想不再原地踏步,需要开放思路,抬高中长期投入,给足年轻人成长和归属的空间。而毕业生别再靠文凭赛道单冲,技能和实际能力才是真正的敲门砖。
不破不立,中国职场的转折就卡在这扇虚掩的铁门上。等那一天,两边都放下“彼此不懂对方的傲慢”,或许才有戏看。
来源:子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