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画面迅速点燃网络舆论,有人惊呼“僵尸病毒来袭”,也有自媒体断章取义地宣称“人类即将被感染”。
触角兔、疣体鹿惊现网络,美国专家疾呼:别怕它们,要防蜱虫
君之言之 君之言之
2025年08月25日 22:04
近日,美国民众接连在社交平台上贴出惊悚照片。
本应温顺可爱的松鼠头顶长出触角般的怪异增生,野兔耳朵悬挂着肉色“瘤花”。
而森林深处的白尾鹿更是遍体生出拳头大小的疣块,形象酷似恐怖片中的“变异兽”。
这些画面迅速点燃网络舆论,有人惊呼“僵尸病毒来袭”,也有自媒体断章取义地宣称“人类即将被感染”。
短短数日,“僵尸松鼠”“触角兔”“变异鹿”成为热门关键词,恐慌情绪随图片一起蔓延。
康奈尔大学野生动物健康实验室率先给出科学解释。
所谓“僵尸松鼠”实为松鼠纤维瘤病,俗称“松鼠痘”,由痘病毒引发,幼年松鼠易感,但无证据表明会跨物种传染给人。
“触角兔”则是兔乳头瘤病毒作祟,病毒仅对兔类有效;至于“变异鹿”,官方名称为“鹿皮肤纤维瘤”。
病原体为乳头瘤病毒或痘病毒,同样具有严格的物种特异性,不会感染人类、宠物或牲畜。
纽约州、缅因州、威斯康星州等多地环保与渔猎部门陆续发声,一致确认“零跨种风险”,并提醒公众切勿因恐惧而伤害野生动物。
专家同时指出,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隐藏在鹿体表的蜱虫。
马里兰大学欧姆·阿万博士强调,鹿本身不会把纤维瘤传给人,但可充当蜱虫的“中转站”,这些蜱虫若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就可能使人类患上莱姆病。
莱姆病以发热、皮疹、关节痛甚至神经系统损伤为特征,每年在美国报告逾三万例,远高于任何动物纤维瘤事件的关注度。
换句话说,镜头外的蜱虫才是公共健康的隐形对手,而非镜头里看似骇人的“变异”动物。
目前尚无针对动物纤维瘤的特效疗法,但学界普遍认为该疾病对动物个体影响轻微,极少导致死亡,种群层面亦不会引发大规模衰退。
管理部门呼吁,遇到外观异常的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不投喂、不捕捉、不传播恐慌,必要时通知当地野生动物机构。
户外活动时穿戴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及时检查身体,以切断蜱虫传播途径。
镜头可以放大恐惧,科学终将驱散迷雾。
别被“变异”二字吓倒,真正的危险往往藏在看不见的蜱虫叮咬里,而非那些无辜长瘤的鹿。
来源:君之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