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看!隋炀帝陵。”无话不谈的聊天感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一会儿功夫就到了。波说道:“你看,远处尖尖的孤立的像金字塔一样的山峰就是隋炀帝陵。以前我们这儿管它叫荞麦山,因为它的外形有点像荞麦。”停下车,不远处河对岸绵延起伏的群山之中有一座突兀的山峰格外醒目。拿出手机
隋炀帝的陵墓在洛宁境内,我的很多外地友人听说后很是惊讶,提出质疑。也难怪,甚至一些土生土长的洛宁人也不知道。
很多次在像金字塔一样巍巍耸立的陵寝旁边路过,远远地望去,巨大的封土堆像 一座山峰,兀立在群山之中,鹤立鸡群一般的存在。
很想去看看,去感受一下隋炀帝陵寝的大气和壮观,去追寻大隋帝国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今天是周末,天气晴好,初春的温暖让人感觉很是舒服。和好友波约好一同前往。隋炀帝陵距离县城不远,大约20多公里,位于县城东北方向的东宋镇郭村境内。
沿着省道G343一路向东过了崛山村往北便进入了东宋镇境内。新修的乡村公路宽阔平整,道路上的白色漆线很是清晰,汽车开起来也欢畅了许多。
和波是多年的老友,一生的情谊就像这随意的相约一样都融入到了这点点滴滴的生活琐碎当中,不管是见与不见,永远都是心灵相通的感觉。
“快看!隋炀帝陵。”无话不谈的聊天感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一会儿功夫就到了。波说道:“你看,远处尖尖的孤立的像金字塔一样的山峰就是隋炀帝陵。以前我们这儿管它叫荞麦山,因为它的外形有点像荞麦。”停下车,不远处河对岸绵延起伏的群山之中有一座突兀的山峰格外醒目。拿出手机,不由自主地便拍了起来,仿佛这样就能把这眼前的一切都装在记忆里似的。绿油油的麦田更存托出帝陵的庄重和肃穆。
“这儿距离帝陵不算太远,前面有一条河,我们需要绕过去才能到达。”波仔细的介绍着:“这条河流叫渡洋河,谐音‘度杨’,据说是取‘超度杨广亡灵’的意思。”其实,波就是在帝陵旁边的郭村长大的,小时候经常在附近玩耍,听到不少关于隋炀帝杨广的传说。
车过漫水桥,沿着村子旁边的小路转过几个弯就到达帝陵的跟前。没有神路,没有石人,没有殿宇,一座30多米高的巨大封土堆就在面前。也难怪,历经千年风雨,曾经的辉煌和显赫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如果没有提醒,真的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一座处于群山之中的普通山峦。周围是层层梯田和一排排的果树,还有洛宁特有的沙兰杨林木。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可以通向帝陵高处。小径旁边,几个村民和波打着招呼,看年龄应该是村里的长者。提起隋炀帝陵,便打开了话匣子。
“这儿时不时有人光顾,拍照,一些还是外地人,操着外地口音,向我们打听隋炀帝陵的情况。”
“你们看,帝陵的下方是含有沙石的土方层,上面的则是黄土层。黄土层和帝陵后面的山峰上的土质是一样的。据说是把后面山上的泥土给挖过来作为封土才堆得这么高。”
“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帝陵的最高处有一个几十公分见方的竖洞,一直到帝陵的深处,很深很深的,扔个石头老半天听不到声音,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后来,人们用木头篷住再培上土,防止孩子们掉下去。但人站在上面跳动的话还会砰砰作响。”村民们猜想可能是盗洞吧?但如果是盗洞,怎么会在陵墓的最顶端垂直下挖几十米深的洞子呢?不得而知。
“帝陵的右侧原来有一座寺庙,叫圣水寺,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专门专为守陵的僧人而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和尚和尼姑呢。寺内有一口大钟,钟声浑厚悠扬,能够传到方圆十几里。后来寺庙被毁,大钟也被村民给砸了,光砸碎的碎片足足拉了十几车。”
听着村民们的讲述,那些发生在帝陵周围的久远故事,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大隋帝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如神一般的存在。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时间,和秦朝一样仅仅二世而亡,但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大隋帝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长达数百年的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动荡,使得汉人重新掌控中华民族的命运;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中华大地南北地域水运的联系,时至今日大运河还发挥她着作用;科举制度的创立为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开通了一条通往上层的通道,为历代所推崇;机构改革,废郡并县,实行州县两级制,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皇权,对后世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文帝杨坚建立了大隋帝国,和秦始皇一样他也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代代相传乃至万世,可谁能想到仅仅到儿子隋炀帝杨广就亡了呢?人们给他的解读是大隋帝国的暴政,隋炀帝的大兴土木,骄奢淫逸,三征高句丽,穷兵黩武,终使大隋帝国寿终正寝。隋炀帝在位不到14年,三下江南,后在扬州为部下所杀,草草葬于江南。据传,隋文帝杨坚是唐高祖李渊的舅舅,李渊和杨广是亲老表。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李渊被封为唐国公。唐朝建立后,源于唐太宗李世民和杨广的宗亲关系,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念其君臣之义、亲戚之情,把杨广的遗体迁回葬在了洛阳和长安之间的永宁县,也就是现在的洛宁县东宋镇渡洋河南岸的山脚下。另一种说法是,现在的隋炀帝陵实为“衣冠冢”,是大唐王朝对前朝帝王的一种纪念和礼遇吧。
仔细观察,隋炀帝陵的位置很是特别的存在。在中国古代把水之北岸称为“阳”,南为之“阴”,从风水上来说帝陵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居河水之阳,依山傍水。而隋炀帝陵却坐南朝北,居河水之阴,很是反常。历史上除了东汉光武帝刘秀葬在黄河南岸以外,很少有这样的选择。难道是因为隋炀帝为前朝亡国之君,所以不能让其占据正穴吗?
据考证,洛宁县的隋炀帝陵,也被称为永宁陵。该陵墓现存墓冢高30米,周长80米,面积2500平方米,呈不规则三棱椎形,规模宏大,形似龙首冲天而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是隋炀帝杨广的衣冠冢,真正的隋炀帝陵墓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西湖街道司徒村曹庄,这是目前被考古学界和国家文物局确认的隋炀帝杨广与萧皇后的合葬之地。
告别了村民,我们沿着幽幽的小路往帝陵的高处走去。小路的两侧是一些杂草和灌木,沿着帝陵封土的一侧一些灌木的根系已深深地嵌入黄土之中。初春的风呼呼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久远的大隋帝国的岁月记忆。帝陵周围的封土上满是荆棘,平缓的地段村民们还种上了果树,一些是洛宁特有的文玩核桃果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近些年,洛宁县东宋镇官庄塬的文玩核桃已经占据全国市场的7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文玩核桃原产地。一串串文玩核桃手串“新鲜”上市,百姓鼓起了钱袋子,小小文玩核桃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
顺着帝陵南侧坡度低缓的小径一直往上走,远远的望见陵墓最高处的一棵柏树很是醒目,翠绿翠绿的,仿佛是一座雕塑,注视着渡洋河两岸过往的人们。
当我们站在的巨大的帝陵封土堆上,渡洋河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远处绵延的山丘沿着河道的方向依次展开,躲藏在山间的村庄像一颗颗明珠一样镶嵌在大地深处,渡洋河水蜿蜒崎岖地静静地流淌,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远处就是大片的文玩果木,似乎还有一些村民在果树下劳作。星转斗移,世事沧桑,曾经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已然远去,只留下耳畔的山风在呼呼作响。
江山多娇,大地妖娆。曾经的大隋帝国和千古一帝杨广已经与众多王朝一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同这渡洋河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目前,隋炀帝陵已经被列入洛阳市重点文保单位。我想,有隋炀帝陵寝的存在,生活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的人们一定能够幸福地生活,享万世太平。
2025年3月8日于永宁
来源:人云一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