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夜之间,释永信从众人追捧的“佛门CEO”,沦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正所谓,人走茶凉、趋利避害。
一夜之间,释永信从众人追捧的“佛门CEO”,沦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而佛教协会更是丝毫不心慈手软,连续三度发声,重击释永信。
从发布公告撇清关系,再到连发两篇千字文章痛批释永信罪行,佛协不再“护短”。
释永信的佛门生涯,从革新者到失道者,交织着传奇、争议与最终的崩塌。
时间回到1981年,彼时的释永信才16岁,却毅然决然独自踏上了出家的道路。
当时的少林寺,破败不堪,几近沉寂。
1987年,22岁的释永信正式接过了师傅的衣钵,可谓是最年轻的住持方丈。
从这一年起,他真正拥有了少林寺改革的主导权,各项变革措施开始全面铺开。
进入90年代后,少林改革全面深化,不仅走向了商业,更走向了国际。
释永信大胆引入商业理念,将“少林”与商标融合,从中获利。
不仅如此,少林功夫风靡全球,少林品牌远播海外,国内外皆有少林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让少林寺财源广进,从门票到天价香火再到扫码买发物,无不让少林寺赚得盆满钵满。
正因如此,少林寺不再是人们眼中传统的清净之地,而是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商业帝国”。
释永信也不再是“慈悲为怀”的少林方丈,而是筑起少林商业帝国的“佛门CEO”。
然而,这种高度商业化的发展模式,也让他深陷争议。
可无论外界如何猜忌议论释永信与少林寺,佛协始终默许纵容。
有趣的是,曾在2015年,释永信的师弟释正义,多次检举释永信的种种罪行。
讽刺的是,当时的佛教管理机构选择沉默,甚至默许内部力量反制检举者。
最终释延鲁被迫还俗,释永信则安然掌权,其地位反而更加稳固。
而某位著名主持人,曾用“佛教的魔”来评价释永信,想必他的出格之举早已突破了公众对僧人形象的容忍底线。
即便如此,佛协依旧视而不见,甚至一度将释永信奉为寺庙改革的标杆。
直至2025年7月,“佛门CEO”倒台,佛教协会迅速与其切割。
7月27日,释永信丑闻大爆发,已严重违反佛教戒律。
事发之后仅过一天,佛协就迅速与释永信撇清关系,注销其戒牒,将其逐出佛门。
丑闻实锤身份不再的释永信,一人一口唾沫都能将其淹死。
但掌权几十年的释永信,还是有些许愿与其“誓死相随”的亲信的。
且不说那些有意为其担保的少林管理人员,甚至还有不相干者为其高举“功过相抵”的大旗。
导演傅华阳更是公然为释永信发声,将少林寺的一切归功于释永信,他人贡献拒不承认。
眼见还有人替释永信说话,佛协再度强势出击。
一篇长文表明立场,文中直指释永信罪行,“因果报应”必将降临其身。
文章字字诛心,无不在批判释永信给佛教带来的不良影响,也立住了佛教协会的正面形象。
时隔12天后,佛协再度发文,以释永信为例,警示佛教人士切莫跨越底线。
从“护短”到“清算”,从以释永信警示“以戒为师”到“切莫跨越底线”,无疑是对释永信的一次又一次重击。
佛教协会的三连击,节奏精准、措辞严厉,不仅是对释永信个人的审判,更是对自我立场的精准站位。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佛协在痛批之余,始终未触及一个核心问题:释永信为所欲为的背后,当真没有人为其开绿灯?
释永信倒台,少林寺迎来了新的住持方丈。
印乐法师的继任,给少林寺迎来了新的机遇,但“由奢入简”,必然困难重重。
回看释永信的佛门生涯,从“改革先锋”到“破戒者”,从“文化输出的功臣”到“佛教的污点”......
同一个释永信,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
而庙堂之上,新茶已续,人影匆匆,少林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小皮的皮皮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