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补前要先通,不然补了会上火"——这话在网上传得很广,不少人想补身体,却被这句"规矩"拦住,纠结半天不敢动手。其实,进补就像给花浇水施肥,有的花需要先松松土(通),有的花直接施肥就行,哪能一刀切?要不要先通再补,得看身体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照搬别人的说法。
"进补前要先通,不然补了会上火"——这话在网上传得很广,不少人想补身体,却被这句"规矩"拦住,纠结半天不敢动手。其实,进补就像给花浇水施肥,有的花需要先松松土(通),有的花直接施肥就行,哪能一刀切?要不要先通再补,得看身体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照搬别人的说法。
补不对上火,不是"不通",可能是"补错了"
有人说"补了上火就是因为没先通",这话不全对。就像给干旱的地里浇热水,不是地"不通",而是水的温度不对。中医讲"虚则补之",但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补错了类型,自然会出问题:比如明明是阴虚(像久旱的土地),却用了人参、鹿茸等热性补品(像浇开水),身体肯定会"燥";而如果是阳虚(像寒冷的土地),用了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像浇冷水),就会越补越冷。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补方之制,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自得力。"这里的"泻邪"不是非要先吃通泻药,而是补的时候要兼顾身体状况。比如舌苔厚腻、肚子胀,说明脾胃运化差,这时候确实要先让脾胃"歇口气",吃点山药、陈皮等助消化的食物,就像给堵塞的水管先清一清杂质,再补水才顺畅;但如果只是觉得疲劳、怕冷,没有上火的迹象,直接用点温和的补品,比如黄芪泡水、红枣粥,反而能及时补气血,不用非得先"通"。
普通人进补,别想太复杂,"少量试错"更靠谱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纠结"要不要先通",身体自己会"说话"。就像吃饭,吃饱了会撑,饿了会馋,进补也一样:
- 感觉疲劳、说话都没力气,可能是气虚,试试用5-10克黄芪泡水,喝几天如果没上火,再慢慢加量;
- 脸色苍白、月经后头晕,可能是血虚,用3-5颗红枣煮水,加一小勺红糖,温和不刺激;
- 冬天特别怕冷、手脚冰凉,可能是阳虚,吃点生姜羊肉汤,每周一次,循序渐进。
这些方法就像给植物"试浇水",先少浇点,看看叶片有没有蔫,再决定要不要多浇。反倒是那些一心等着"先通再补",结果迟迟不行动的人,就像眼看着土地干裂却不浇水,身体只会越来越虚。就像老话讲"饥不可顿饱",进补也讲究"细水长流",少量开始,身体适应了,效果自然会来。
进补的真谛:不是"补得多",而是"补得对"
现在人进补容易走进两个误区:要么觉得"必须先通,不然补了没用",结果错失时机;要么买来名贵补品猛吃,补得上火却怪"没先通"。其实,中医的补益讲究"顺势而为",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顺应身体的需求来补,才是正道。
如果实在拿不准,记住几个简单原则:
- 补的时候别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就像施肥时别浇脏水,避免影响吸收;
- 晚上别吃补品,尤其是热性的,就像傍晚别给植物浇太多水,以免夜间积湿;
- 补了之后如果出现口干、烦躁,就停一停,或者搭配点平和的食物(比如吃人参上火,就配点麦冬),就像炒菜咸了加点水,灵活调整。
说到底,进补是为了让身体更舒服,而不是被规矩绑住。就像穿衣服,冷了加衣,热了减衣,根据自己的感觉来,比空谈"先通后补"更实在。当然,如果身体问题复杂,还是要找医生看看,让专业的人帮你判断——但对多数人来说,从温和的小补开始,慢慢摸索身体的需求,反而能补得安全又有效。
(注:文中涉及的补益方法及食材,使用前请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如有不适请咨询专业医师)#上头条 聊热点#
来源:百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