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富有的十位院士,施一公仅排第八,第一名身价250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4 09:02 2

摘要:提起院士,我们的第一印象要么是“两袖清风”的学术泰斗,或是实验室里埋头钻研的“苦行僧”。

文|礼想

编辑|娱叔

提起院士,我们的第一印象要么是“两袖清风”的学术泰斗,或是实验室里埋头钻研的“苦行僧”。

但在近年来,随着吴以岭、施一公等名字频繁登上财富榜单,院士群体的财富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他们既是科研顶流,也是商业巨头。

截止2025年初,据2024年公开财富榜单及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估算,身价超过十亿的院士已有十余人,而其中因诺诚健华而身价飙升的施一公也不过才排第八。

这些财富究竟从何而来?

是资本的过度追捧,还是知识经济的必然产物?

第一名又会是谁?

作为苏博特新材的创始人,缪昌文院士在土木工程领域深耕已有四十余载。

就是由他带领着团队研发的混凝土抗裂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不然我国目前建筑领域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阻滞。

缪昌文院士所研发的产品更是广泛应用于港珠澳大桥、三峡大坝等国家重大工程上,为我国基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前,尽管缪昌文院士的公司市值比不上其他院士和资本,但他所坚持的“技术服务社会”的理念却在持续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截止2025年,苏博特在新型环保建材领域的突破,或许还能为这位年近七十的院士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杨奇逊院士的创业故事就要从1980年代讲起。

在那个国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便是由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特大电阻接地故障距离保护”的难题,直接推动我国电力自动化进入了微机时代。

现如今,杨奇逊院士所创立的四方股份市值约有138.55亿元,业务更是覆盖广泛,给我国的能源事业发展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下尽管年近九旬,杨奇逊院士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其财富变化的背后可以说是中国电力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

施一公,他的财富故事可以说充满了戏剧性和争议性。

2018年,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在一次非公开场合提及:

施一公因清华大学年薪仅48万元,无法负担北京房贷及子女教育费用(每年约60万),选择辞职并加入民办的西湖大学。

这一言论被部分自媒体广泛传播,引发人们对“科学家待遇困境”的讨论,焦点集中在施一公年薪能否支撑家庭开支、是否因钱办学等方面。

但在事后,西湖大学和娃哈哈集团均否认了宗庆后曾发表相关言论,并指出“科学家待遇困境”为不实信息。

施一公本人也未直接回应,只是在公开演讲里多次澄清并强调:

创办西湖大学是为“探索新型科研教育体制”,并不是网传的经济原因。

而事实上,施一公院士在清华大学年薪48万元是属实的,但仅为公开收入的一部分。

作为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施一公院士的财富主要来源于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并通过家族信托持有诺诚健华股份。

而诺诚健华所发售的核心药物从2020年上市后销售额也是持续上涨,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收入更是高达6.93亿元左右。

所以,想必施一公院士离开清华大学的原因,并非是网传的薪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猪伪狂犬病毒在国内爆发,当时生猪的死亡率已高达80%,而进口疫苗的价格又十分昂贵且效果有限。

为此,陈焕春院士带领团队从病猪体内分离病毒毒株,经过数万次实验才于2006年研发出猪伪狂犬疫苗。

这一成果也直接将疫苗成本从每头猪15元降至2元,让普通人也能随时享受“猪肉自由”。

可以说,陈焕春院士的科前生物在兽用疫苗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研发的猪伪狂犬疫苗已然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畜牧业多年的难题。

在2024年,科前生物的净利润已经达到3.82亿元,但是受到行业周期的影响,股价一直在起起落落。

但尽管如此,陈焕春院士仍然在坚持“让科研成果走进养殖场”的理念,他的财富积累几乎与我国的畜牧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深度绑定。

他的科研成果和企业发展,非常完美地践行了科学家和企业家双重身份之间的融合。

蔡鹤皋院士在我国的工业机器人领域中有着很深的研究成果,他和妻子王永洁、学生邓喜军等人共同创办的博实股份更是国内工业机器人的领军企业。

夫妇二人在博实股份合计持股9.85%,公司市值约36.5亿元。

虽然在近期,博实股份的股价有所下跌,但是在我国智能制造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其智能工厂解决方案业务仍然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

曾经,肖伟院士临危受命,拯救了濒临破产的连云港中药厂。

在此过程中,肖伟院士靠着自己扎实的知识积累和科研成果,凭借着一手“桂枝茯苓胶囊”和“热毒宁注射液”,将康缘药业打造成了市值超过百亿的中药龙头。

目前,康缘药业的总市值约为73.52亿元,肖伟院士则通过康缘集团间接持股22.16%。

同时,康缘药业的多款药物已然进入了美国FDA临床试验当中。

这也间接说明:

肖伟院士的财富积累不仅源于产品的不断创新,更是得益于对中药国际化的持续投入。

邓龙江院士在2008年创立公司至2021年,长期在电子科技大学任职,并在电磁材料领域有显著成就,获得过多个奖项。

他在2008年与同事一起创立的佳驰电子,还专注于电磁功能材料的研究,尤其是军用隐形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

但邓龙江院士在高校任职期间却同时管理企业,导致了他难以兼顾科研和公司运营之间的冲突。

尽管校方最终批准他可以兼职,但是他长期以来的“双重身份”却让人不禁感到担忧:是否会影响到教学或科研呢?

不过在公司的上市前夕,邓龙江院士便辞去了董事和公司首席科学家的职务,让自己的生活也变得更轻松了一些。

在2024年12月,佳驰电子在科创板顺利上市,市值高达272亿元,邓龙江院士持股22.38%,身价约35亿元。

王坚院士,曾经一直深耕于心理学领域,但却跨界到了云计算。

在阿里云的初创时期,王坚院士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云计算领域依然博学、专业。

最终王坚院士带领着阿里云研发出了中国首个自研云操作系统“飞天”,还带领中国云计算跻身进入了全球前三,其个人财富更是随阿里云估值水涨船高。

2023 年胡润榜显示其身价55亿元,但随着阿里云独立上市进程加速,这一数字或许仍会大幅攀升。

沈国荣院士持股的国电南瑞,可以说是国内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的龙头企业,更是深度参与到了白鹤滩水电站等国家级项目中。

在近期,国电南瑞的市值大约为1939亿元左右,沈国荣院士的身价更是高达58亿元。

沈国荣院士的财富增长并非是偶然,国电南瑞的技术给他提供了很大的优势,甚至于这种优势在“双碳”政策下还在持续受益。

同时,他的白鹤滩水电站项目也为我国电力系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科研成果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技术突破不仅能守护万家灯火,更能点亮财富增长的新方向。

吴以岭院士,他的财富传奇与连花清瘟几乎是紧密绑定的。

连花清瘟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在疫情期间可谓是对抗病毒奇药,几乎家家户户都备的有。

疫情期间,以岭药业市值一路飙升,一度突破900 亿元,2023 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吴以岭的财富更是高达310亿元。

然而,2024年疫情政策调整后,连花清瘟滞销,以岭药业市值大幅回落至约456亿元,吴以岭身价也随之波动。

但不论如何,吴以岭院士作为以岭药业的实控人,他的财富足以位列我国院士富豪榜的榜首,实至名归,毋庸置疑。

结语

在院士财富榜中,其实藏着的不仅仅是那些金钱,还包含着院士为为国家建设而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这一个过程不仅是个人财富的积累,更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成熟。

或许,这才是“院士富豪”最根本的启迪:知识经济的价值刻度,终将由市场重新定义。

来源:娱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