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降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23:02 1

摘要:2024年,阜外医院李静等发表的ESPRIT研究表明,对于心血管风险高的高血压患者,无论有无糖尿病或中风病史,与诊室收缩压降至的标准降压方案相比,诊室收缩压强化降至可预防主要血管事件,且额外风险较小。

2024年,阜外医院李静等发表的ESPRIT研究表明,对于心血管风险高的高血压患者,无论有无糖尿病或中风病史,与诊室收缩压降至的标准降压方案相比,诊室收缩压强化降至可预防主要血管事件,且额外风险较小。

近日,该研究团队发表在JACC上的一项基于该研究的新分析进一步发现,在心血管风险高的高血压患者中,与标准降压方案相比,强化降压方案可将出血性中风风险降低一半,同时不增加缺血性中风风险。这种中风预防效果在干预1年后开始出现。

作者指出,ESPRIT研究的主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与标准降压治疗组相比,强化降压治疗组的中风风险并未显著降低。这一结果可能反映了中风亚型异质性的稀释效应或在主要复合终点方面的获益延迟出现。另一种可能性是,强化降压的总体益处可能被其对脑灌注不足患者的潜在有害作用所抵消了。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面临两难境地:积极降低收缩压可能会降低脑实质内出血和高血压性小血管梗死的风险,同时由于脑灌注不足而增加缺血性中风的潜在风险。这项新的事后分析结果减轻了这种担忧,支持以收缩压为目标值的强化降压策略来预防中风,主要是降低出血性中风风险。

该研究显示,不管是否有中风病史,强化降压对中风的影响都是一致的。而此前SPRINT研究发现,在没有中风病史的患者中,强化降压没有益处。对于有中风病史的患者,PROGRESS研究的事后分析显示强化降压有益,RESPECT研究显示了获益的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作者指出,ESPRIT研究排除了过去3个月内的中风患者,因此该研究结果不适用于这些患者。近期的INTERACT系列研究支持在脑出血发病数小时内进行强化降压。正在进行的TRIDENT研究纳入了近期中风的患者,将有助于了解强化降压对该人群的效果。

该研究还显示,无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强化降压都有类似的获益。而既往研究表明,强化降压是否有益存在争议。纳入糖尿病患者的ACCORD研究和BPROAD研究发现,强化降压组的中风风险分别降低了41%和21%。纳入非糖尿病患者的SPRINT研究则显示,强化降压组的中风风险未显著降低。作者认为,这种不一致可能是由于随机误差,因为ACCORD研究和SPRINT研究中的中风事件数量较少,而ESPRIT研究的中风事件例数较多。

但作者也指出,由于事后分析属于探索性分析,该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ESPRIT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覆盖中国116家中心,纳入11 255例年龄≥50岁、收缩压130~180 mmHg、心血管风险高(已确诊心血管病,或至少有2个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60岁或女性年龄≥65岁、糖尿病、血脂异常、当前吸烟)的受试者,随机分入强化降压治疗组(收缩压目标值)或标准降压治疗组(收缩压目标值),中位随访3.4年。

纳入的受试者平均年龄64.6岁,41.3%为女性,26.9%有中风病史,48.8%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15%有体位性低血压,38.7%有糖尿病。

随访期间,强化降压治疗组和标准降压治疗组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19.1 mmHg和134.8 mmHg,两组的中风发生率分别为4.7%和5.4%(HR=0.86,95%CI:0.73~1.02,P=0.083),缺血性中风发生率分别为4.3%和4.6%(HR=0.93,95%CI:0.78~1.11,P=0.423),出血性中风发生率分别为0.4%和0.8%(HR=0.51,95%CI:0.31~0.85,P=0.009)。

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组的中风风险差异在干预1年后出现。在干预1年内,强化降压治疗组和标准降压治疗组的中风发生率相似(2.2% vs. 2.2%,HR=1.03,95%CI: 0.80~1.33,P=0.798),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发生率也均无明显差异。但干预1年后,强化降压治疗组的中风、出血性中风风险分别降低了25%和59%,缺血性中风风险未显著降低。

关于强化降压治疗对中风风险的影响,在根据基线人口统计学、居住地区、生活方式、舒张压、直立性低血压和合并症区分的各亚组中,均未发现明显的相互作用。

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网“期刊目录”或小程序(中国循环杂志+),可免费阅读和下载本刊所有文章!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