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王”给火热的市场放了一记冷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22:35 1

摘要:曾几何时,寒武纪还是一家需要靠银行贷款“输血”才能维持研发投入的初创公司,在AI芯片这片技术高地上艰难地“借钱过日子”。然而,谁曾料到,短短数年间,这家昔日的“借贷求生者”竟上演了一场惊天逆转,一跃成为A股市场最耀眼的明星——如今的“股王”。

来源丨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

曾几何时,寒武纪还是一家需要靠银行贷款“输血”才能维持研发投入的初创公司,在AI芯片这片技术高地上艰难地“借钱过日子”。然而,谁曾料到,短短数年间,这家昔日的“借贷求生者”竟上演了一场惊天逆转,一跃成为A股市场最耀眼的明星——如今的“股王”。

2025年8月底的A股,上演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新旧交替”。

AI芯片公司寒武纪股价悄悄摸到了1587.91元,不仅抢走了茅台霸占多年的“A 股第一高价股”头衔,市值一举冲破6643亿元,连带着创始人陈天石以1600亿身家登顶江西首富。

这不仅标志着“白酒股王”时代的阶段性落幕,更凸显出人工智能产业崛起对资本市场估值逻辑的重塑。

不过,就在刚刚,寒武纪发布公告提示,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投资者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较大风险。寒武纪还称,近期网上传播的关于公司新产品情况的信息,均为误导市场的不实信息。

此外,寒武纪还表示,由于集成电路整个行业链是专业化分工且技术门槛较高,加之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实体清单”,将对公司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一定风险,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寒武纪给出了最新的业绩指引。公告称,预计2025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至70亿元。

很难想象,这家如今牵动市场神经的科技企业,三年前还因连续亏损被贴上“科创板亏损王” 的标签,股价一度跌至46.59元的冰点,深陷资本质疑的漩涡。

寒武纪的逆袭背后,是国产算力替代浪潮的推动,也是一家科技企业在大客户流失、海外制裁等多重危机中艰难突围的生存故事。

01

30平米实验室里的“冷启动”

2010 年的北京,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刚漫过中关村的写字楼,没人在意中科院计算所一间不足30平米的实验室里,两个年轻人正围着黑板画满奇怪的电路符号。

彼时的中国科技界,人工智能还是个冷门词汇。

陈天石和哥哥陈云霁在中科院计算所提出“AI 专用 芯片”构想时,全球尚无成熟案例。这对出身南昌普通家庭的“天才兄弟”,却一头扎进了实验室。

哥哥陈云霁 14 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3 岁获博士学位;弟弟陈天石 16 岁进少年班,9 年后拿到博士学位,他们的科研基因注定了这场冒险的起点。

陈云霁(右)、陈天石兄弟

“我们刚开始做 AI 芯片时,这个方向一点都不热 —— 首先 AI 不热,给 AI 做专门的芯片就更不热。” 陈天石后来回忆道。

在那个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年代,没人能预见智能时代的到来。

但陈家兄弟书架上的《十万个为什么》早已点燃科学热情,父母“放水养鱼”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敢于追逐看似虚无的梦想。

终于在2015 年实验室终于传来捷报,首颗 AI 芯片流片测试成功。

后排左四为陈天石

陈天石为公司取名“寒武纪”,寓意“智能时代的生命大爆发”。

这颗芯片的意义非凡 —— 它标志着中国首次在 AI 芯片架构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而非跟随西方技术路线。

当时团队或许没想到,这个名字会在十年后成为现实。他们真的在 AI 算力爆发的时代,完成了属于中国芯片的“生命大爆发"”。

2016 年春天,首尔的比赛场馆里,AlphaGo 与李世石的第五场人机大战打了整整 5 个小时,最终以李世石认输结束,总比分定格在4:1。

这场比赛像一颗火星掉进了干草堆,全球科技圈瞬间沸腾。人工智能市场被彻底引燃,曾经无人问津的 AI 芯片赛道,突然挤满了追风口的人。

“很幸运”,在提及创业与融资过程中,陈天石不止一次这样说,“听说很多AI芯片创业公司融资时都被问——‘你跟寒武纪怎么比?’我们融资确实不难,这可能是头部公司的资源聚集效应。”

彼时的寒武纪,像是坐上了火箭。2018年B轮融资后,这家成立仅两年的公司估值飙升到 25亿美元。

02

从合作伙伴到华为弃子

2019年,一则来自华为海思的决策,如惊雷般砸向寒武纪。这家曾与它深度绑定的战略伙伴,正式宣告“自主研发AI芯片”。

这个决定,瞬间将成立不久的寒武纪,推到了自诞生以来最凶险的生死关口。

2017年,双方的合作曾是国产芯片领域的一段“佳话”。

当年,华为发布的全球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970,集成了寒武纪的A1处理器。

陈天石展示寒武纪1A芯片

对寒武纪而言,意义非凡。

它不仅让寒武纪的核心技术首次大规模落地消费级产品,更让这家此前低调的企业一战成名,迅速跻身国内AI芯片赛道的“明星企业”行列。

寒武纪1A原型芯片

当时的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难掩技术突破带来的欣慰。

2017年10月16日,他在朋友圈引用龚自珍的诗句“一事平生无齮齕,但开风气不为师”。

这句常被教育界用以形容“开创先河而不居功”的表述,既是对寒武纪技术领先性的自信,也暗含着他对“技术为本”的执拗坚持。

然而,表面的风光之下,危机早已悄然潜伏。

2017年至2018年,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高达98.95%、99.69%;其中,仅华为海思贡献的收入占比,更是连续两年超过97%。

这样的数字,既是双方合作紧密的证明,也暴露了寒武纪“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的致命隐患。

依赖,就像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消磨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到了2019 年,寒武纪来自华为的收入直接掉了41.23%。

招股书里那句“短期内难以开发同等业务体量的大客户”,成了压在陈天石心头的石头。

但他并未恐慌,迅速启动战略转型。

从“卖设计方案”的IP授权模式,转向“做实体产品”的云端AI芯片与智能计算集群系统领域。

转型逻辑清晰:不再依赖单一客户,而是打造“算力硬件+解决方案”,以自研云端AI芯片为核心,搭配服务器、存储设备,为企业提供完整算力支撑。

简言之,从给别人“搭零件”,变为自己造“完整机器”、送“全套方案”。

这场转型如同走钢丝,技术研发、产品落地、客户拓展、市场教育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但正是这一决策,让寒武纪在之后稳住阵脚——智能集群系统业务快速起量,不仅填补了终端 IP 授权业务的空缺,更为后续云端产品线爆发埋下关键伏笔。

03

二次渡劫

寒武纪还没来得及喘口气,2022年3月的一纸公告,把公司推上了风口浪尖:CTO梁军 “因与公司存在分歧”离职。

梁军不是普通高管,他是华为麒麟芯片的前核心骨干,加入寒武纪后,一手抓着AI芯片的技术架构,一手管着研发团队。

这场“分歧”的核心,后来被扒得明明白白:公司想“加速商业化”,赶紧赚钱改善亏损;梁军想“死磕技术”,先突破高端芯片的工艺瓶颈。

本质上,这是中国科技企业的经典困境:是先顾眼前的生存,还是赌未来的技术壁垒?

那时寒武纪已经连续几年亏损,2021年扣非净亏损超11亿,账上的钱还够烧多久,没人能打包票。最终,公司选择了“先活下来”。

2022年年报显示,云端产品线迭代到第四代,思元290、思元 370 两款芯片塞进了多家企业的机房,直接把云端收入拉了上去。

只是没人想到,更大的风暴也悄然而至。

2022年12月,美国商务部把寒武纪列入“实体清单”,断了其海外先进制程设备和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对半导体企业来说,这相当于被掐住了“粮道”,全球供应链就像一条水管,现在有人把阀门关了。

外界开始传“寒武纪要倒了”。

2023年,子公司“寒武纪行歌”被曝裁员,母公司研发人员从1205人减到752人,超30%的研发力量没了。

陈天石在业绩说明会上只说了一句话:“供应链有影响,但核心技术是我们自己的,不会垮。

回溯2020年,陈天石在接受采访时曾有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表述。

“Intel今年52岁,AMD今年51岁,NVIDIA今年27岁。寒武纪只有4岁,和行业前辈比起来还只是个孩子。罗马并非一天建成,前辈标杆也都是筚路蓝缕走过来的,我们有远大的志向,但长跑才刚刚开始。”

如今再看这段话,更像是寒武纪面对困境的自我写照。在技术突围与生存挑战的双重压力下,AI芯片的突围注定是一场长跑。

04

“股王” 底气与隐忧

2025年夏天,寒武纪的半年报炸了资本市场。

营收28.81亿,同比暴涨4347.82%;净利润10.38 亿,去年同期还是5.3亿的亏损。更扎眼的是,99.6%的收入来自云端产品线。

那个曾经靠“卖IP”过活的公司,终于在核心芯片业务上站稳了脚跟。

高盛的报告来得比闪电还快,直接把目标价调到1835元,理由直白:“更高的AI芯片出货量,能撑住未来三年的利润。”

寒武纪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钟”,登陆科创板(左一为陈天石)

霎时间,“国产AI芯片股王”的称号,如同当年中关村移动互联网风口那般,重重落在了寒武纪的头上。

不过,寒武纪的崛起并非偶然。2022年11月,ChatGPT的横空出世引爆了全球大模型军备竞赛,而作为国内少数具备云端AI芯片量产能力的厂商,寒武纪凭借其技术积累,被市场广泛视为国产替代的核心标的。

尤其是2024年,随着思元590芯片横空出世,寒武纪迎来了关键的转折点。这款采用7nm工艺、算力达512TOPS的国产芯片,在推理场景能效比超越国际巨头,几乎支持所有国内主流大模型。其性能对标英伟达A100,价格却更具优势,迅速成为字节跳动等大厂的采购首选。凭借思元590芯片的出色表现,寒武纪在云端产品线领域迎来爆发。

财务数据也开始呈现出积极的变化。2024年,寒武纪共实现营业收入11.74亿元,同比增长65.6%,亏损额度收窄至4.52亿元,较2023年同期 8.48 亿元降幅显著,尤其在第四季度迎来首次单季盈利,成为业绩走出亏损泥潭的重要拐点。

但热闹背后,藏着没被吹散的隐忧。

先看客户结构。

2017 年靠华为一家撑起98%营收,而近三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金额合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依然是80%以上,只是从“依赖一个大客户”,变成了“依赖一群大客户”。

就像以前只靠一棵大树遮阴,现在换了片小树林,可一旦遇到台风,还是可能被刮得站不稳。

再看盈利。

虽然 2025 年上半年赚了10 亿,但 2020 到 2024 年,扣非净亏损加起来超过 50 亿。未来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地盈利,仍存在不确定性。

最棘手的还是竞争。

国内市场里,华为自己的 AI 芯片已经落地,摩尔线程、沐曦这些后起之秀也在抢市场;全球范围内,英伟达还是握着技术和生态的 “王牌”。

未来,寒武纪能否守住“股王”宝座还是未知数。

但十年前,那对在实验室里画电路图的南昌兄弟,或许不会想到中国 AI 芯片会走到今天。而此刻,他们应该也清楚,这场关于中国芯片的逆袭故事,才刚刚翻到最关键的章节。

来源:凤凰网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