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5日,在海拔3500米的甘孜州道孚县八美镇,连片成熟的小麦在高原阳光下泛起金色麦浪。由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孜州农科所、甘孜州种子站、甘孜州植检站等多部门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对当地实施的“两年三茬、粮饲兼收”绿色高效栽培模式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
专家团队调研“两年三茬、粮饲兼收”模式下的马铃薯生长情况。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8月25日,在海拔3500米的甘孜州道孚县八美镇,连片成熟的小麦在高原阳光下泛起金色麦浪。由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孜州农科所、甘孜州种子站、甘孜州植检站等多部门专家组成的测产组,对当地实施的“两年三茬、粮饲兼收”绿色高效栽培模式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
测产结果显示,该模式成效显著:5个参试冬播小麦品种亩产均超500公斤,平均亩产达 581.6 公斤,其中“ 川 麦 93”亩 产 最 高 ,达626.91公斤;3个冬播青稞品种亩产均超过275公斤,平均亩产330.5公斤,最高产品种“康冬糯22583”亩产达396公斤,双双创下川西高原小麦和青稞亩产历史新高。
川西高原气候寒冷、生长期短,传统农业普遍采用一年一熟制,作物结构单一,土地产出效益低。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薯作中心主任胡建军研究员表示:“以往马铃薯、青稞和牧草多实行单一连作,易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害加重等问题。”
针对以上瓶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团队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十四五”薯类育种攻关及院州合作等项目,从作物类型配置、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系统推进,累计引进马铃薯品种30余个、川麦系列品种15个、青稞品种(系)20余个、饲料油菜品种(系)20余个,以及光叶紫花苕、箭舌豌豆、红花荞麦等作物,开展适应海拔3000米以上区域的粮饲兼收型作物筛选与评价。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薯作中心李兵博士介绍,冬播青稞收获后,8月至11月高原地区雨热同季,是抢种增产的黄金时段,“我们发现饲料油菜是秋季播种的优良选择。”
历时五年攻关,该研究团队成功集成“ 春 马 铃薯—冬小麦 ( 青稞 )—秋油菜”两 年 三茬轮作模式。新技术通过合理轮作和茬口衔接,突破了一年一熟的传统限制,显著提高青稞与小麦产量和品质。
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粮食生产提质增产,还有效缓解了当地畜牧业饲草短缺的难题。甘孜州作为半农半牧区,马铃薯、青稞和牦牛是三大支柱产业,饲草供给不足长期制约牦牛养殖业发展。该模式下,在冬播作物收获后复种生物量高、品质优良的饲料油菜,为高原畜牧业提供了重要饲草和绿肥资源,也增强了土壤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培肥了地力。
测产专家组表示,该项技术在道孚县的示范成效表明,其科学性强、实用性好、操作简便,在青稞、小麦、马铃薯生产中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具备在川西高原类似生态区域大规模推广的应用价值。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