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焖鸡到预制菜:餐饮业狂奔二十年,为何总在一个坑里栽跟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2 10:34 2

摘要:郑州、商丘几家加盟店的后厨画面,活脱脱是生化危机拍摄现场:发酸的食材回锅、隔夜肉染色伪装、剩菜回收加工,连外卖骑手都集体吐槽“我们自己都不吃”。

最近被食安办挂牌督办的杨铭宇黄焖鸡事件,堪称餐饮界的“教科书级翻车”。

郑州、商丘几家加盟店的后厨画面,活脱脱是生化危机拍摄现场:发酸的食材回锅、隔夜肉染色伪装、剩菜回收加工,连外卖骑手都集体吐槽“我们自己都不吃”。

更讽刺的是,这家宣称“国民快餐”的连锁品牌,巅峰期门店数曾突破6000家,如今却成了食品安全领域的反面典型。

但这绝不是某个品牌的“独家表演”。

从华莱士的“喷射套餐”到张亮麻辣烫的蟑螂汤底,从蜜雪冰城的过期原料到老乡鸡的阴阳菜谱,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每当某个餐饮品牌的门店数突破2000家,总会有食安问题如约而至。

这不禁让人困惑:坐拥中央厨房、智能供应链、SaaS管理系统的中国餐饮业,为何始终治不好后厨的“返祖现象”?

一、速度与质量的撕裂:加盟模式下的“三不管”困局

杨铭宇黄焖鸡的加盟政策,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商业鬼才”:3.5万加盟费(无管理费押金)、无需经验快速复制、综合毛利55%。

这种“撒豆成兵”的扩张策略,本质上是在用加盟费玩资本游戏——总部赚的是开店手续费,加盟商赌的是人流红利,双方默契地避开了最核心的品控投入。

这种利益错位制造了荒诞的“三不管”地带:总部觉得“我连管理费都没收凭什么管”,加盟商想着“每月抽成这么高还要我买指定调料”,监管则困在“连锁品牌应该自律”的思维定式里。

于是郑州某加盟店老板算过一笔账:用正规冷鲜鸡腿成本每斤12元,换成冷冻僵尸肉能省5元,一个月就能多赚9000块。

在平台抽佣20%、房租年年涨的生存压力下,这种诱惑堪比沙漠里的冰镇可乐。

更可怕的是,现代餐饮业的技术革新反而成了帮凶。

黄焖鸡的秘制酱料、麻辣烫的骨汤膏、炸鸡的预裹粉,这些本应提升标准化的工业产物,在利益驱使下变成了“合法添加剂”的灰色温床。

某供应链平台数据显示,加盟店的食材采购成本普遍比直营店低15%-20%,这种价格剪刀差养活了整个地下翻新产业链。

二、外卖时代的“皇帝新衣”:我们吃下去的到底是什么?

事件中最具黑色幽默的,当属外卖骑手群体的集体反水。这群每天接触数百家后厨的“隐形监督者”,用手机镜头揭开了餐饮业最不堪的真相:宣称“现杀活鱼”的酸菜鱼用的是冷冻鱼片,标榜“老火慢炖”的汤底来自三块钱的浓缩膏,就连“妈妈味道”的番茄炒蛋都可能出自三个月前的料理包。

这恰好击中了当代餐饮业的阿克琉斯之踵:在堂食萎缩、外卖占比超60%的今天,消费者对食物的认知完全建立在美颜滤镜般的商品描述上。

我们以为下单的是一锅热气腾腾的黄焖鸡,实际拿到手的可能是上周的剩菜+今天的酱料包+昨天的米饭的“弗兰肯斯坦套餐”。

这种认知落差,比地沟油更摧毁信任——毕竟前者是作恶,后者是赤裸裸的欺骗。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本助推下的“伪创新”。当某明星火锅店把“用料理包”包装成“中央厨房标准化”,当某新茶饮品牌把“植脂末”改名叫“奶基底”。

当预制菜企业集体炒作“五分钟出餐”概念,整个行业正在系统性美化工业化倒退。这种打着消费升级旗号的降级,本质上是用营销话术给垃圾食品镀金。

三、破局之路:从“唯规模论”到“安全基建”

面对这场信任危机,国务院食安办的挂牌督办开出了标准药方:约谈三地副市长、启动三年整治、实施全程督办。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能需要一场更深层的行业革命。

在沈阳,市场监管部门试点“餐饮安全码”,顾客扫码就能查看后厨直播、食材溯源、员工健康证;

北京推行“明厨亮灶”工程,要求消毒间、烹饪区、垃圾处理区全透明;

更有餐饮协会推出“黑科技”——用区块链记录每颗青菜的流通轨迹,用AI监控厨师是否戴手套。

这些创新虽显笨拙,却指向了正确方向:把食品安全变成可量化的基础设施。

而对消费者来说,或许该重新理解“性价比”。

当9.9元的炸鸡桶意味着用激素鸡+千滚油,当20元的外卖套餐必须压缩食材成本到3元,我们疯狂追逐的低价,可能早就标好了健康的代价。

下次再看到“开业三天流水百万”的网红店,不妨多问一句:省下来的钱,是不是从我的胃里抠出来的?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杨铭宇黄焖鸡的翻车,不过是给狂奔的中国餐饮业踩了脚急刹车。

这个缔造了海底捞、瑞幸等神话的行业,是时候放下对开店速度的执念,补上二十年前就该修好的安全课了。毕竟在吃饭这件事上,快从来不是护城河,安心才是。

来源:静兰殿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