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让地方传统剧种“戏”水长流 《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二审通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20:32 2

摘要:锡剧是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江苏省代表性剧种,流行于太湖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被誉为“太湖一枝梅”,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月27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通过人才培

锡剧是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江苏省代表性剧种,流行于太湖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被誉为“太湖一枝梅”,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月27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通过人才培育、剧目创排、院团建设、传播创新等一系列精准举措,为锡剧艺术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长效传承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的制定,是 2025 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推进高质量立法的重点任务之一。今年以来,无锡市与常州市立足锡剧文化同源同脉的地域特性,打破行政壁垒、开展协同立法 —— 这一创新实践既是顺应锡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需求的关键举措,又为统筹推进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共同守护城市历史文化根脉,构建起统一、协同、高效的法治保障体系。

6月27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市人民政府提请审议的《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市人大常委会以 “广纳民意、科学论证” 为原则,全面推进调研论证与修改优化,确保立法既符合上位法精神,又贴合无锡锡剧发展实际。

在草案修改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 “开门立法、民主立法” 理念:一方面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吸纳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的智慧;另一方面组建专项调研团队,赴相关地区围绕锡剧人才培养、校园普及、载体建设等核心议题开展实地调研,面对面听取市人大代表、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学校代表、锡剧院团从业者、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人员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经系统梳理,前期工作共汇总各类意见建议 198 条,为草案修改提供了扎实的民意支撑与实践参考。

5月24日,无锡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小刚专题调研锡剧立法工作,特别强调要 “系统推动锡剧艺术保护、传承和创新”,通过立法赋能,进一步擦亮无锡城市文化的鲜明标识。在立法调研与条例修改的全过程中,各方围绕锡剧发展现状展开全面梳理,深入剖析人才短缺、剧目创新不足、传播渠道狭窄等短板问题,共同探索新形势下锡剧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新举措,为立法工作指明方向。

为确保草案制度设计科学可行,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教科文卫工委和市司法局、市文广旅游局,就草案中的人才培养机制、保障措施完善、剧目创作扶持、推动创新发展、推进传播交流等关键性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商会,对草案中的相关制度设计进行反复研究、论证与修改,既注重凸显无锡作为锡剧发源地的地方特色,更聚焦破解锡剧传承发展的痛点弱项。

聚焦人才培养

推动锡剧院团和剧目创新发展

人才是锡剧艺术保护传承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条例》针对青年人才、领军人才、演职人员、代表性传承人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育需求做出规定。其中明确需制定并实施覆盖编剧、表演等全领域的锡剧青年人才专项培养计划,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层次结构科学合理的优秀青年演职员队伍。为筑牢年轻一代传承根基,相关部门还需强化锡剧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和支持本地院校开设锡剧相关专业,持续优化师资配置、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与国内顶尖戏曲艺术院校的深度合作,建立锡剧人才委托培养机制,进一步拓宽高层次人才培育平台。

创作贴合现实生活、契合当代审美需求与传播规律的优秀剧目,是推动锡剧艺术焕发新生、培育年轻观众群体的关键路径。《条例》着重强调加大对优秀创作人才的培育力度,为锡剧剧本创作提供有力支持。在题材选择上,明确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本土文化特色为核心方向,全力打造既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兼具时代特征与现代审美的锡剧精品剧目。

在院团建设层面,《条例》对国有与民营锡剧院团实施分类指导、协同推进策略。对于国有锡剧院团,引导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径,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健全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院团的传承活力、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对于民营锡剧院团,在加强规范引导的同时,对符合条件的院团给予精准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助力其在人才培养、剧目创排、展演组织等方面提质增效。

强化保障支撑

创新传播方式普及锡剧艺术

充足的保护传承资金与多元化的表演展示载体,是锡剧艺术得以长效保护传承的重要支撑。《条例》从财政投入、基金设立、载体建设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全方位保障机制。在资金保障方面,明确遵循 “政府投入引导、鼓励社会捐赠” 的原则,依法设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市级锡剧保护传承基金,资金主要用于锡剧艺术的建档展陈、剧本创作、剧目创排、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设施建设、传播交流、艺术普及等关键领域。同时,《条例》明确将锡剧惠民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各类锡剧演出活动广泛开展,切实推动锡剧艺术走进大众、普及推广。

在载体建设上,《条例》积极推动锡剧相关文化设施建设:建设锡剧博物馆,支持打造锡剧纪念馆、艺术馆,充分发挥其在文物收藏展示、文化传播交流、艺术活态传承等方面的功能;探索 “锡剧 + 生态” 融合路径,推动锡剧演出与当地真山真水、古镇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同时加强古戏台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传统镇村、景区街区、商业综合体等场所,因地制宜建设锡剧小剧场、特色文化空间。此外,鼓励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工人文化宫等公共文化机构,为锡剧传承、普及活动提供免费或低价服务,进一步降低群众接触锡剧艺术的门槛。

“人以戏传,戏以人传”,锡剧艺术的传承普及需突破舞台边界,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条例》从两大维度拓宽锡剧传播路径:一方面推进锡剧校园普及,通过建设锡剧特色传承学校、推广 “小锡班”“锡剧社团” 等模式,支持中小学校将锡剧纳入音乐课程与艺术类展演项目,组织开展锡剧研学活动,从青少年群体入手培育传承土壤;另一方面推动锡剧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鼓励锡剧与影视、动漫、游戏等现代文化业态跨界合作,开发具有锡剧文化特色的场景与产品;拓展 “锡剧 + 旅游” 应用场景,支持打造锡剧主题旅游线路;鼓励探索沉浸式、实景式等新型演出形式与多样化演出场景,创新锡剧艺术的呈现载体与表达样式。同时,《条例》明确将每年6月7日定为 “锡剧日”,要求全市在当日集中开展锡剧艺术宣传展示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锡剧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