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老会:清末民初的民间秘密结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22:11 2

摘要:它并非统一组织,而是由分散在各地的 “山堂”(分支)构成,核心成员多为农民、手工业者、矿工、挑夫等底层民众 —— 这些人在封建压迫与战乱中难寻生计,便借结社抱团求存,逐渐成为清末南方社会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

哥老会是清代中期兴起、晚清至民国时期活跃于中国南方的民间秘密结社,属天地会(洪门)分支,因成员间以 “哥弟” 相称、讲究 “义气” 联结,故得此名。

它并非统一组织,而是由分散在各地的 “山堂”(分支)构成,核心成员多为农民、手工业者、矿工、挑夫等底层民众 —— 这些人在封建压迫与战乱中难寻生计,便借结社抱团求存,逐渐成为清末南方社会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

其核心特点有二:

一是 “互助性”,成员间约定 “患难相扶、生死与共”,比如有人遭遇地主盘剥、官府欺压,其他兄弟会出面帮腔、甚至武力对抗;

二是 “反压迫性”,晚清时清廷腐败、民生凋敝,哥老会常带头反抗苛捐杂税、地主恶霸,有时也会联合反清势力(如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党人),成为底层民众表达不满的 “隐性力量”。

不过因缺乏统一纲领,部分山堂也会沾染走私、劫掠等习气,形象复杂。

从活动区域看,哥老会在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南方省份势力最盛 —— 这些地方多山多矿,底层民众聚集,且远离清廷核心统治,便于秘密活动。

比如在湖南韶山(毛泽东故乡),就曾有哥老会会员因与地主争夺田地、被官府偏袒地主而奋起反抗,他们退到浏山建寨,最终被清军镇压,首领 “彭铁匠” 被捕斩首(正如《毛泽东自述》中提及的情节)。

对当时的韶山民众而言,哥老会 “敢跟官府硬刚” 的举动,虽以失败告终,却也成了乡邻间流传的 “侠义故事”,潜移默化影响了少年毛泽东对 “反抗压迫” 的认知。

到了民国时期,哥老会的角色更趋多元:部分成员参与北伐、抗日,成为进步力量;也有部分被军阀、地方豪强拉拢,沦为割据工具;还有些山堂因固守旧模式,逐渐被时代淘汰。

整体而言,哥老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 它既是底层民众互助求生的 “保护伞”,也是反抗封建压迫的 “松散武器”,虽未形成系统的革命思想,却在民间社会播下了 “反对不公” 的种子,也为后来中国革命中 “发动群众” 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参照。

来源:小林历史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