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01月23日晚,甘肃定西通渭县第三中学高三学生小杰(化名)未像往常一样回家。父亲杨先生寻遍街头,最终在派出所得知儿子从学校对面小区17楼坠亡!
直到看到“定西通渭县17岁少年疑似遭受校园霸凌坠亡”,才明白“校园暴力的可怕”!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2025年01月23日晚,甘肃定西通渭县第三中学高三学生小杰(化名)未像往常一样回家。父亲杨先生寻遍街头,最终在派出所得知儿子从学校对面小区17楼坠亡!
随后,警方公布结果,排除他杀!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于是,他猜测也许这些文字指向了一场隐秘的“战争”,那就是小杰生前疑似长期遭受同学欺凌、老师嘲讽,甚至被吐痰、起侮辱性外号。
而通过杨先生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小杰多次提及被同学雷某殴打。并且2023年,雷某也因冲突被班主任扇耳光教育,但据小杰母亲与雷某的对话表示,对方嚣张回应:“不欺负他的前提是,他别再栽赃陷害我”。
小杰的动态中还提到,老师嘲讽他“造不出火箭”,同学传播“6班有个傻子喜欢导弹”等。
更令人揪心的是,小杰曾试图自救。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2024年8月,他写道:“如果报警调取监控,给雷某留案底,学校就没人找我麻烦了。”然而,这条动态最终成了无人应答的呼救。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通渭县第三中学和教育局回应称,经校园欺凌防治委员会调查,同学间仅有“恶作剧和小打小闹”,未达欺凌程度。
校方强调小杰性格孤僻,“心理问题为主因”,并称涉事学生和教师均否认霸凌行为。
但矛盾点在于,调查委员会成员名单未公开,且根据教育部规定,此类委员会应由校外人员占半数以上,并包含家长、学生代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所以杨先生质疑:“自己查自己,结论能公正吗?”。
教育局工作人员坦言,若未被监控拍到殴打,或未造成直接身体伤害,欺凌往往被归为“学生矛盾”。而小杰的遭遇恰恰符合“心理欺凌”特征——长期侮辱、孤立、贬损,这些伤害难以取证,却足以摧毁一个少年的求生欲。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曾明确,欺凌行为若构成犯罪须严惩,但现实中,大量案件因证据模糊陷入“罗生门”。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正如小杰同学私下承认“班里两人欺负过他”,却无人愿在调查中作证。
深究所以然,可以发现有以下三点:
1. 家庭沟通断层:父亲早期将孩子被打归为“娃娃间小事”,班主任曾预警心理问题,但未引起足够重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2. 学校责任盲区:涉事教师张涛透露,小杰在校“忍着不发声”,在家却情绪失控。心理干预机制的缺失,让本可挽救的危机滑向深渊;
3. 社会认知偏差:教育局将补偿家长称为“合理安抚”,却回避追问制度漏洞。若每起悲剧都用“心理问题”草草结案,校园暴力的根源永难铲除。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当校园成为“最抑郁的地方”,当少年的呼救被定义为“小打小闹”,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生命,更是对教育良知的拷问。
如何破局?或许该听听法律的声音,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欺凌苗头早干预”,山东等地已试点“校园安全先议办公室”。
而比制度更迫切的,是每个人放下“受害者有罪论”,正视那些沉默的伤痕。
来源:白泽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