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广东,连绿化带的“灌木”听起来都这么好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7:41 2

摘要:顾名思义,鹅掌藤是有“掌”的,它椭圆形的小叶片在叶柄上围绕成一圈,排列成了手指的形状,在植物学上称之为掌状复叶。那么有人就要问了,这掌状复叶的植物又不是只有你一个,怎么偏偏就你叫了鹅掌?没办法,谁让人家常见呢,而且好巧不巧,最容易见到鹅掌藤的地方,还是特别喜欢

下图这种植物,广东地区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这就是在华南地区绿化带里最常见的鹅掌藤。

平平无奇的鹅掌藤,似乎哪里都有它丨陽炎 / wikimedia

顾名思义,鹅掌藤是有“掌”的,它椭圆形的小叶片在叶柄上围绕成一圈,排列成了手指的形状,在植物学上称之为掌状复叶。那么有人就要问了,这掌状复叶的植物又不是只有你一个,怎么偏偏就你叫了鹅掌?没办法,谁让人家常见呢,而且好巧不巧,最容易见到鹅掌藤的地方,还是特别喜欢吃鹅掌的广东。

华南地区的鹅掌藤,可能是那种最常见但又最没存在感的植物。说它常见,它确实是几乎无处不在,不管在公园里还是校园里,在马路边上或者天桥底下,处处都有鹅掌藤的身影。这种终年常绿又皮实耐修剪的植物,成了绿化带灌木篱的最佳选择。

你肯定见过它,但总是忘记它丨Chrizz / wikimedia

但与此同时,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就是身边的事物,越是这种天天出现在视野里的植物,人们就越是不会去留意它。况且鹅掌藤这孩子还几乎不开花,一直就那么默默地当个绿色的背景板,也难怪被人无视。当然,作为被子植物,鹅掌藤偶尔还是可以开点花的,一串串的,不是太起眼罢了。

伴随伤痛的记忆

和多数常见的庭院植物不同,鹅掌藤不是外来引进的物种,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特有植物。鹅掌藤的主产区在我国的两座宝岛上——海南和中国台湾。然而,在学术上,鹅掌藤却是被来自日本的植物学家所发现的。而这其中的原因,则又要提到那段沉重的历史了。

鹅掌藤原产海南和中国台湾两省丨tree-species / flickr

1895年,随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帝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把中国台湾岛割让给了日本帝国。此后,中国台湾进入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在这期间来到中国台湾的,有两位植物学家和鹅掌藤是相关的,他们是佐佐木舜一和早田文藏。

鹅掌藤模式标本的采集者佐佐木舜一(左)和鹅掌藤的发表者早田文藏(右)。

佐佐木舜一原本是农家子弟,出身于比较贫苦的家庭。1908年,由于得到了时任农业试验部高官川上泷弥的赏识,佐佐木舜一来到中国台湾做植物普查。中国台湾岛的纬度比日本往南许多,气候很不一样,作为一名植物爱好者,佐佐木舜一仿佛打开了新世界。

鹅掌藤不经常开花,花后会结出橙色的果实丨含笑

在中国台湾大约第七年的时候,佐佐木来到了桃园市附近的角板山。在这里,他第一次采集到了鹅掌藤的标本。可能觉得自己不太擅长鉴定,他将这些标本送给了早田文藏。早田文藏被后人称为“中国台湾植物之父”,他比佐佐木早了好些年就到了中国台湾,彼时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植物学家。

不过他们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个新种最终变成了背景板一般的存在丨Nadiatalent / wikimedia

和佐佐木这种自学成才的人不同,早田文藏算是正统的科班出身,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这样的名校,发发论文写写书啥的,多少都要更为轻车熟路。早田文藏判断,佐佐木送来的标本,又是一个从未被描述的新物种(咦,我为什么要说又?往下看)。1916年,早田文藏正式把鹅掌藤发表了出来。就这样,鹅掌藤逐渐为人所熟知,踏上了成为大路货的旅程。

有意思的是,早田文藏发表鹅掌藤的时候还出现了一点疏忽。他似乎曾想过用佐佐木的姓来给这个新种取名,在墨线图的图注中,早田文藏使用的种加词是“sasakii”;但在正文的描述里,这个种加词又变成了“arboricolum”。后人当然要以正文里用的为准啦,只能让佐佐木委屈一下了。

鹅掌藤原始文献上的墨线图,在这张图上一页的图注里,早田文藏把种加词写成了佐佐木的姓sasakii。

不过要我说,早田文章出现这个小疏漏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呢?看看他发表鹅掌藤的这卷书吧,他居然一口气发表了126个新物种,遍布几十个科!搞了这么多,出点小错也是难免的嘛。大概也算是早期的凡尔赛行为吧。

鹅掌藤的亲戚们

园林中栽培的鹅掌藤经常被误称为“鹅掌柴”,甚至有些搞植物的老师也这么叫,这好吗?这不好,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鹅掌柴又称鸭脚木,和鹅掌藤同科同属,看名字就知道,鹅掌柴,是“柴”,直立的,是一种乔木。

鹅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丨含笑

这时可能又有人要问了,那你鹅掌“藤”,看起来也是直立的灌木啊,哪有藤的样子?盲生,你发现了华点!其实鹅掌藤它确实是藤,只是在城市里被人反复修剪,一有冒头的趋势就被人剪掉,所以才长成灌木丛的样子。

要是让鹅掌藤回归野外,很快啊,啪的一下就站起来了,马上就恢复藤本植物的原貌,攀援上树了。也不知道当年选园林植物的是哪位鬼才,竟然想到可以把一个藤修剪修剪,就能当灌木绿篱用。鹅掌藤表示:唉,你们人类就喜欢搞这样的聪明!小聪明!

公园里不经修剪疯长的鹅掌藤丨Outlookxp / wikimedia

区分鹅掌柴和鹅掌藤还是容易的,其实不需要看体态,叶子就有很大区别,鹅掌柴的掌要比鹅掌藤大得多;而且鹅掌柴一般只在南方的山野里自由生长,极少被栽培,城市里很难见到。

鹅掌柴的花非常招蜜蜂,但也非常招苍蝇丨含笑

除了这两位,鹅掌柴家族还有一位远道而来的成员活跃在城市园林的舞台上,就是辐叶鹅掌柴,一般俗称澳洲鸭脚木。它们能长得很高,叶子也非常阔大,开花时会在树顶长出烟花一样的深红色花序,看起来有点霸气。

辐叶鹅掌柴像烟花一样的深红色花序丨John Hill / wikimedia

在广州、深圳这样的南方城市,鹅掌藤占据了路边绿化带的半壁江山。整体上它还是一个热带植物,不怎么耐寒,因此再往北一点就很难露天种植了,只能躲进花盆里做个室内的绿植盆栽。但是没关系,鹅掌藤家里人多的是。在华东华中的绿化带里,取代鹅掌藤地位的,是同样来自五加科的另一位成员——八角金盘。八角金盘和鹅掌藤一样,都默默当着那个最常见又最没存在感的角色。不知道看过这篇文章之后,你会不会对它们多了一点了解呢?

湖南北部栽培的八角金盘,它比鹅掌藤耐寒,在华中到华东一带用得更多丨含笑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

来源:意中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