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视角:解锁文化频率改变现象新密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7 09:21 3

摘要:最近,地铁上一个萌娃即兴舞蹈的视频火遍了网络。我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就觉得现在的孩子们真不简单,他们在文化传播里扮演的角色和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这背后啊,藏着好多有意思的变化,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最近,地铁上一个萌娃即兴舞蹈的视频火遍了网络。我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就觉得现在的孩子们真不简单,他们在文化传播里扮演的角色和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了。这背后啊,藏着好多有意思的变化,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现在的儿童文化生产,有三个特别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内容自主化。以前,孩子们接触的文化内容大多是大人安排好的,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但现在不同了,短视频平台给了他们一个自己创作的机会。就拿我班里的一个小朋友来说吧,他自己编了个小段子,配上搞笑的动作,发到网上,没想到吸引了不少粉丝。孩子们不再是文化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变成了主动的创造者。

内容自主化之后,符号也越来越年轻化。孩子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符号体系,像手势舞、童言童语。有一次在操场上,我听到几个小朋友聊天,说的话我一开始都没听懂。什么“yyds”“绝绝子”,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的流行语。这些符号在孩子们中间快速传播,成了他们交流和表达的独特方式。

而随着内容和符号的变化,传播也呈现出裂变化的特点。一个有趣的儿童视频,可能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传遍了网络。我记得有个同学拍的唱歌视频,一夜之间点赞量就特别高。这种传播速度,是我们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

这种文化生产模式的改变,带来的社会影响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是,它给代际交流带来了平等对话的机遇。以前大人和孩子交流,大多是大人说孩子听。现在通过孩子们创造的文化内容,大人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世界。我和家里的孩子,就经常一起看他喜欢的短视频,然后一起讨论里面的内容,感觉和他的距离更近了。

然而,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童年消逝的危机。商业机构通过大数据精准投放萌娃广告,孩子们过早地接触到消费主义符号。我发现班里有些小朋友,开始攀比谁的玩具贵,谁穿的衣服是名牌。这让我很担心,怕过度的商业化会侵蚀孩子们的童真。

而且现在很多家长热衷于记录孩子的日常,通过亲子共创内容来重构亲子关系。这本来是好事,可也带来了新问题,比如隐私泄露和表演压力。我听说有的孩子因为要拍视频,变得很紧张,失去了原本的天真活泼。

为了平衡好这些影响,我们得想点办法。家庭、学校和平台要一起努力,构建协同守护机制。在家里,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不能让他们过度沉迷于短视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上网时间,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在学校,我们可以设计媒介素养培养课程,教孩子们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好坏,让他们知道过度消费是不对的。平台也有责任,要加强对儿童内容的审核,减少不良广告的投放。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和我们小时候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现自己,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我们大人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握好方向,守护好他们的童真,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育儿悦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