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叔养的鱼全死光 媳妇却不让他填池塘 三个月后村干部带着记者来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2 13:17 2

摘要:刘叔坐在池塘边的石板上抽旱烟,烟锅吧嗒吧嗒响。七月的太阳正毒,照得水面泛着刺眼的光。他的塑料凉鞋旁边,一只蚂蚁正艰难地拖着半截蚱蜢腿走。

刘叔坐在池塘边的石板上抽旱烟,烟锅吧嗒吧嗒响。七月的太阳正毒,照得水面泛着刺眼的光。他的塑料凉鞋旁边,一只蚂蚁正艰难地拖着半截蚱蜢腿走。

池塘里漂着几条白肚皮朝天的鱼,有指甲盖那么大的,也有巴掌长的。水面起了一层绿沫,散发着一股腥臭味,风一吹就飘进厨房里。刘婶骂骂咧咧地从灶台边出来,抹着手上的面粉。

“你还坐那?等记者来拍照啊?赶紧收拾收拾,看着晦气!”

刘叔没吭声,只是又往烟锅里塞了点烟丝。他五十出头,晒得黝黑,脸上的皱纹像是被刀刻上去的。两年前,他拿退休金加上儿子给的一点钱,在自家屋后挖了这个鱼塘。刚开始,村里人都笑话他,说他一辈子种地的,懂什么养鱼。

“种了一辈子地,还不如养条鱼赚得多。”刘叔当时这么回应。

确实,头一年挺好。塘里养的草鱼、鲫鱼长势喜人,卖出去的价钱也不错。刘叔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摆摊卖鱼,生意不错,还有镇上的餐馆老板来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刘叔每天起早贪黑忙活,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今年春天刘叔扩大了养殖规模,多投了一批鱼苗。谁知六月一场暴雨后,塘里的鱼突然一批批地翻白肚皮,一个礼拜不到,全完了。

“肯定是上游那个服装厂排的污水。”刘叔气得脸发青,“去年他们就被环保局罚过,今年又来这一出。”

刘婶叹了口气,说:“那你找环保局去啊。”

“找了,他们说来查,到现在人影都没见着。”刘叔掸了掸烟灰,“这塘还是填了算了,种点菜。”

“填什么填!那得花多少钱?挖都挖好了,填了多可惜。”刘婶坚决反对,“再说了,你填了地,那服装厂就没事了?下回雨水冲进咱家菜地,菜也种不成了。”

就这样,刘叔和刘婶为了这个臭烘烘的鱼塘争执了好几天。村里人路过都捂着鼻子,说刘家这是养起了”死鱼塘”。

刘叔的儿子刘小海在县城工作,周末回来看到这情形,也劝父亲:“爸,真要填了吧,这味道太大了,再说这么多死鱼,不卫生。”

“你妈不让。”刘叔简单回了一句。

刘小海看着两位老人的倔强样子,知道说不通,便在手机上翻找着什么。

“爸,你等等,我有个同学在环保部门工作,我问问他。”

刘小海打了几个电话,然后冲进院子,有些兴奋地说:“爸,你这鱼塘可能还有救!”

原来,刘小海的同学告诉他,现在有种微生物制剂可以处理被污染的水体。更重要的是,县里正在推广生态养殖试点项目,可以申请补贴。

“什么意思?”刘叔皱着眉头,不太明白。

“就是说,你这塘不用填,还能接着养鱼,还有可能拿补贴!”刘小海解释道。

刘叔将信将疑,但刘婶却来了精神:“那还等什么?赶紧去申请啊!”

第二天,刘小海带着父亲去了县农业局。在一位戴眼镜的年轻技术员指导下,刘叔填了一大堆表格,拍了鱼塘的照片,还采集了水样。

“老刘啊,你这情况正好符合我们的生态修复项目要求。”农业局的李主任说,“不过得按我们的方案来,不能急着再放鱼。”

刘叔点点头:“听你们的,反正我那塘现在也养不了鱼。”

一周后,县里派来了几个技术人员,带来了一些设备和几大桶微生物制剂,倒进刘叔的鱼塘里。他们在塘边安装了几个太阳能供电的增氧设备,还种植了一些水生植物。

“这些植物能吸收水里的污染物,微生物会分解有害物质。”技术员耐心地给刘叔解释,“你这塘可能要三个月才能恢复。”

刘叔半信半疑,但还是每天按照技术员的指导操作设备,定期添加微生物制剂。村里人看到刘叔这么认真,都笑话他:“死鱼塘还想翻身?白费劲!”

有天,刘小强家的狗子跑到刘叔家门口,蹲在那看他摆弄那些设备。狗子穿着件褪色的红背心——那是刘小强媳妇嫌丑不穿了,给狗套上的。刘叔看了一眼,突然笑了:“你也来看我折腾啊?”

狗子摇摇尾巴,像是在回应。

“行,你瞧好了,说不定过两个月,这塘里就能蹦活鱼了。”刘叔自言自语道。

刘婶从厨房探出头来:“跟狗说话呢?人都嫌你神经病了。”

刘叔不理会,继续忙活。日子一天天过去,奇怪的是,鱼塘的臭味渐渐消失了,水也开始变得清澈。塘边种的那些水草茂盛起来,甚至有蜻蜓在上面停留。

八月中旬的一天,刘叔发现鱼塘里冒出了几个小水泡。他蹲下仔细观察,居然看到几条小鱼在水中游动!

“这…这哪来的鱼?”刘叔揉揉眼睛,不敢相信。

他赶紧给刘小海打电话,刘小海联系了那位技术员。

“可能是周围水系带来的鱼卵,或者原来就有一些鱼卵存活下来了。”技术员解释道,“这说明你的水质恢复得不错。”

消息很快传遍了村子。原先嘲笑刘叔的人都来参观这个”起死回生”的鱼塘。刘叔站在塘边,有些得意地讲解那些设备的用途,虽然他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原理。

九月初,县农业局的李主任带着几个人来了刘叔家。

“老刘啊,你这个生态修复做得不错,我们想把你这里作为示范点。”李主任说,“下周可能会有记者来采访。”

刘叔愣了一下:“采访我?我又不识字,说不出啥好听的。”

“没事,实话实说就行。”李主任拍拍他的肩膀。

刘婶听说记者要来,立刻开始打扫院子,还让刘叔把那张快散架的竹椅修好。刘叔嘴上抱怨,手上却麻利地忙活起来。

“你说我这破塘有啥好采访的?”刘叔一边修椅子一边嘀咕。

“你懂啥!这叫’生态环保’,是新时代的好事!”刘婶兴奋地说,还特意去镇上理了头发。

村里人知道后,笑话刘婶:“老太婆,整得跟去相亲似的。”

刘婶不甘示弱:“笑啥笑,等电视上放出来,看谁笑!”

就在记者来访的前一天,刘叔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是刘师傅吗?我是服装厂的王厂长…”

电话那头,服装厂的王厂长语气很恭敬,说听说了刘叔的事情,想来看看,还说愿意赔偿刘叔的损失。

“不用了,现在塘里又有鱼了。”刘叔语气平淡。

“那…您明天接受采访,能不能…”王厂长吞吞吐吐。

刘叔明白了他的意思,冷笑一声:“我只说实话,你们排污害死我的鱼,这是事实。”

挂了电话,刘叔长叹一口气。刘婶端着刚炒好的花生米出来:“谁的电话?”

“服装厂的,怕我明天在电视上说他们坏话。”刘叔抓了一把花生米,“咱不怕他们,实话实说。”

刘婶点点头:“那是,谁做了亏心事谁心里清楚。”

第二天一早,刘叔就穿上了那件儿子去年给他买的衬衫,这还是第一次穿。刘婶系了条鲜亮的围裙,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九点刚过,村支书带着县里的李主任和几个拿着设备的记者来了。其中一位女记者问了刘叔很多问题:鱼是怎么死的,他是怎么想到用生态修复方法的,现在效果如何等等。

刘叔憋着劲想说出漂亮话,可话到嘴边又变成了大实话:“我啥也不懂,都是儿子和农业局的同志帮忙,要不这塘早填了。”

记者们笑了,说这才是最真实的感受。他们围着鱼塘拍了很多照片,还拍了刘叔操作那些设备的样子。

采访结束时,李主任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刘师傅的生态养鱼模式被列入了县里的示范项目,将获得五万元的补贴支持,用于进一步改善设施。”

刘叔惊得说不出话来,刘婶在一旁激动地抹眼泪。

“另外,”李主任继续说,“上游那家违规排污的服装厂已经被责令停产整顿,还将对周边受污染的农户进行赔偿。”

村支书在一旁补充:“刘师傅啊,你这是因祸得福啊!”

送走了记者和领导,刘叔坐在池塘边的石板上,点燃了一锅旱烟。池塘里,几条小鱼游过,留下一串水纹。不远处,刘婶正和几个村里的妇女说着什么,手舞足蹈的,笑声不断。

刘小海打来电话,说他在县城的同事们都看到了采访,让他转告父亲”好样的”。

刘叔笑了笑,没多说什么。他想起两个月前那个闷热的下午,自己坐在同一个地方,看着一塘死鱼,满心绝望。谁能想到,媳妇的一句”不许填”,竟然成了转机。

夕阳西下,池塘像镀了一层金。刘叔看着远处刘婶的背影,突然觉得她今天格外年轻。他掸了掸烟灰,看到那只蚂蚁还在石板上,不知什么时候又来了几只同伴,一起抬着那半截蚱蜢腿,往巢穴的方向移动。

刘叔轻轻笑了。这世上的事,就像这蚂蚁抬腿,一个干不了,几个一起,总能走出一条路来。

第二天,刘叔早早地去了镇上,在五金店买了两卷铁丝网和一些工具。刘婶问他要做什么,他只说:“给鱼塘围个护栏,省得孩子掉进去。”

其实,刘叔心里想的是,等明年春天,这里就不只是养鱼的地方了。他打算围出一小块地方,摆几张桌椅,让村里人可以来坐坐,喝喝茶,看看鱼。

刘小海周末回来,看到父亲在忙活,也加入进来。父子俩一边干活一边聊天。

来源:橙子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