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特斯拉对外释放关键信号:正式关闭Model S/X车型上自研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的功能,彻底放弃毫米波雷达在全自动驾驶系统(FSD)中的应用,这意味着历经5年的“视觉与雷达融合”技术探索正式落幕,纯视觉路线成为特斯拉FSD的唯一技术方向。
近日,特斯拉对外释放关键信号:正式关闭Model S/X车型上自研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的功能,彻底放弃毫米波雷达在全自动驾驶系统(FSD)中的应用,这意味着历经5年的“视觉与雷达融合”技术探索正式落幕,纯视觉路线成为特斯拉FSD的唯一技术方向。
回溯这一技术抉择的脉络,特斯拉的态度转变早有铺垫。2021年是重要转折点,当时特斯拉在FSD Beta v9版本中,直接移除了旗下老款车型搭载的传统毫米波雷达,给出的核心原因是“雷达会降低信噪比”——即视觉传感器(摄像头)与雷达的感知信号融合时,容易出现数据失真、目标分辨困难的问题,反而影响驾驶决策的准确性。也是在这一年,马斯克提出关键判断:毫米波雷达若想继续与视觉系统协同,必须大幅提升分辨率,因为传感器的本质是“比特流”,而摄像头的比特流密度远超传统雷达,二者数据维度不匹配的问题亟待解决。此后,特斯拉启动自研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项目,试图突破这一技术瓶颈。
2023年初,特斯拉在Model S/X的AI4.0硬件升级中,正式搭载了自研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外界一度认为这是其“视觉+雷达”融合路线的回归。但矛盾的是,Model 3/Y自2021年移除毫米波雷达后,始终未再搭载;2023年量产的Cybertruck,同样未配备用于辅助驾驶的毫米波雷达,这种“高端车型试水、主力车型缺席”的布局,已暗示特斯拉对雷达技术的态度仍存犹豫。直到近期马斯克在社交平台明确回应——“自研高分辨率雷达硬件虽在Model S/X上存在,但性能无法与无源光学(摄像头)相比,因此决定关闭”,才为这场持续5年的技术实验画上句号。
此次彻底转向纯视觉,特斯拉的核心逻辑围绕“摄像头比特流优势”展开。正如网友分析所言,高清摄像头的CMOS传感器可同时接收可见光与红外线信号,本质上是一种“被动光学雷达”,不仅能提供高分辨率、高帧率的图像数据,还能捕捉色彩、材质等细节信息,这些都是毫米波雷达(即使是高分辨率版本)无法实现的——传统毫米波雷达成像无颜色、难辨材质,分辨率也远不及摄像头。马斯克甚至延伸提到,“玩具级AI芯片搭配被动光学系统,夜间也能通过红外线识别目标”,侧面印证其对纯视觉技术潜力的信心。
不过,市场对这一决策的看法并非一边倒。有车主反馈,特斯拉纯视觉系统在特定场景下仍存短板,比如“地库自动泊车时距离判断不准,可能撞到白墙”,认为雷达的测距精准性在复杂环境中仍有不可替代性;也有网友对比其他车企方案,提到“华为ADS等融合雷达的系统已能稳定应对城区复杂路况”,质疑特斯拉放弃雷达是否会影响FSD的场景适应性。还有车主分享特殊经历:2023年生产的Model S/X虽预装了4D毫米波雷达,但去服务中心维修时,工作人员会剪断雷达加热器线路、插入屏蔽器,理由是“雷达未启用,剪线可省电”,这种“硬件存在却被禁用”的操作,也引发对特斯拉技术规划连贯性的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在回应中还提及军事领域的雷达应用,称“依赖雷达隐形技术的军事系统在现代冲突中易被摧毁”,除非处于浓密云层环境,因为被动光学系统(尤其是红外探测)可轻松捕捉目标痕迹——这一延伸观点虽与汽车领域关联不大,却从侧面反映出特斯拉对“纯光学感知”技术的极致信任,也为其汽车端的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了逻辑支撑。
特斯拉此次彻底弃用毫米波雷达,不仅是自身技术路线的明确,也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智驾感知方案之争增添了新变量。未来,纯视觉系统能否在暴雨、浓雾等极端天气下,持续保持比“视觉+雷达”融合方案更稳定的表现?Model 3/Y等主力车型是否会通过摄像头硬件升级(如增加红外镜头)来弥补场景短板?这些问题将成为衡量特斯拉纯视觉路线成败的关键,也值得整个行业持续关注。
来源:汽车网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