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4日,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决赛在平潭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德国的柯夏安赢得全球总冠军荣誉。在这场跨越国界的中文盛会中,来自134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名参赛选手、131名观摩团选手,历经20天的文化探索与竞技角逐,深度感知中国历史
8月24日,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决赛在平潭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德国的柯夏安赢得全球总冠军荣誉。在这场跨越国界的中文盛会中,来自134个国家和地区的155名参赛选手、131名观摩团选手,历经20天的文化探索与竞技角逐,深度感知中国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
全球总冠军:德国选手柯夏安
总决赛在福建平潭举行
总决赛现场,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在致辞中表示,中文是打开五千年中华文明之门的钥匙,也是联通世界之门的钥匙,希望大家用这把钥匙,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也向世界传递热爱和平、致力发展、崇尚共赢的中国理念。他还希望全世界青年成为学习中文的追梦人、友谊之桥的搭建者、科技赋能的创新者。
“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始创于2002年,宛如一座跨越国界的坚固桥梁,以不断革新的姿态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有力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助力世界更深入、全面地感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本届赛事以“天下一家”为主题、以“阅见福建·阅见中国·阅见未来”为主线,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创新竞技赛制、深度人文交流和立体国际传播,让全球青年在行走中读懂中国。
1
从“参观”到“探究” 小切口透视大中国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长期深耕国际传播,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举办则是其在这一征程中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汉语桥”选手体验武夷山双世遗
如何让外国青年的中国之行真正有所收获,策划创意是最大难点。在覃晓清看来,创新并非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要确保每位选手都能通过竞赛获得真正的成长与感悟,既要保持赛事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又要让赛事对参与者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五夫镇镇长叶维沁为“汉语桥”选手介绍五夫镇人文风物
在覃晓清看来,与传统的夏令营或研学活动相比,“汉语桥”以深度探究取代被动参观,不再依赖讲解员单向讲解,而是让选手与当事人直接交流;活动以多感官沉浸取代单向聆听,选手不仅用眼看,还亲手触摸、亲耳聆听、亲身实践,使文化体验更加立体深刻;活动行程涵盖北京、福建等多地,既有故宫、长城等“国家名片”,又有乡村基层的日常景象;既有传统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展示,呈现多元、立体的当代中国。相较于活动创新,更大的挑战在于资源整合。“将近300个孩子20天的行程,涵盖吃住行、文化体验、比赛竞技等方方面面,这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覃晓清细数,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文旅、教育、文化等资源,以及安保、卫生、医疗等保障工作,需要十几个厅局、十几个部门协同推进。“工作组有一两百人,直接参与的达500多人。安全保障工作是重中之重,餐饮卫生、行程安全,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松懈。”“汉语桥”选手在北京奥运博物馆前合影
2
本届“汉语桥”突破往届模式,前半程的文化体验犹如一场“实践考试”,选手们在福建各地亲身感受中国文化,这些体验直接转化为后续比赛的考核内容。“这是一个完整的赛事体系,前半程是实践题,后半程是理论题,实现了全面融会贯通。”覃晓清介绍,活动期间,选手全程使用中文交流,这种沉浸式语言环境助力选手中文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汉语桥”选手探访九牧智能卫浴产品
“过桥积分赛”、晋级赛、半决赛、总决赛——赛事从155名全球选手中层层选拔,最终决出五大洲冠军和全球总冠军。这不是普通的语言竞赛,而是一场“中文奥林匹克”盛会。三场“过桥积分赛”从基础知识笔试、“文旅推荐官”职业体验口语表达、才艺展示等不同维度考核选手中文能力,三场比赛累计分数,从155名选手中选出30强。30强后,比赛进入更为严谨科学的选拔阶段,完全依照HSK标准体系(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设计。“包括问答题、听力题、演讲、实景对话和理解题等。”覃晓清详细介绍,“比如,播放一段视频表演后,要求选手回答5个相关问题,以此考查其中文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赛制设计既保证了比赛的趣味性与观赏性,又确保了选拔的科学性与公正性。“我们要选出的是听说读写及才艺全面发展的优秀选手,代表世界中文学习的最高水平。”总决赛现场
总决赛上,选手们围绕热点议题进行120秒脱口秀表演,泰国选手谢丹凤的表演引发全场共鸣;在以“文明交融性与独特性”为主题的辩论赛中,德国选手柯夏安凭借清晰逻辑展现思辨能力;最终的“巅峰对决”在美国选手毕雪莉与德国选手柯夏安之间展开,经过20道快答题比拼,德国选手柯夏安脱颖而出,夺得本届赛事总冠军。在覃晓清看来,这些来自全球的优秀青年展现当代世界青年的美好品质,“他们充满活力、真诚奔放、开放包容,不同国家的选手间毫无隔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在这场国际赛事中彰显,选手们真诚地为成功者鼓掌,即便被淘汰也相互祝福。”3
选手们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对中文的热爱与对中国的向往,每个故事都是“汉语桥”精神的生动写照。一位伊朗选手历时两周、辗转多个国家,最终如愿踏上中国土地。还有一位也门选手也有类似经历,他们锲而不舍地联系组委会,表达了解中国的渴望。有的选手所在国家电力供应严重匮乏,每晚仅8点到10点有电,但他们仍想尽办法坚持学习网络课程;有的来自偏远山村,家人反对女孩读书,她却毅然选择中文专业并取得优异成绩。在总决赛现场,“汉语桥”往届选手、埃及青年马龙带来自己学习中文时珍藏的两本笔记,动情讲述他与中文结缘、相伴的感人故事。“这些孩子相信学习中文能改变命运,找到与中文相关的工作,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在覃晓清看来,这些年轻人展现的毅力与勇气令人动容。他们不仅是来参赛,更是来追寻梦想,搭建一座连接自己国家与中国的友谊之桥。“汉语桥”选手在平潭体验长江澳风车田
本届赛事创新推出徽章收集互动社交活动。承办方为参赛选手精心准备了一套徽章,包含“汉语桥”主视觉徽章及各参访地文旅徽章,同时邀请选手携带具有本国特色的徽章。在武夷山,选手通过辨认茶叶品种获取当地徽章;在泉州,体验非遗技艺后获得特色纪念章……“20年后,当这些选手成长为各国栋梁,看到这些徽章,就能忆起在中国的美好时光,想起他们对中国的真切认知。”覃晓清动情地说。
“汉语桥”选手在泉州梧林体验簪花围
20天的朝夕相处,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几乎天天在一起,没有肤色和语言的隔阂,对这种交流感到十分新奇。”覃晓清观察到,即便在休息时间,选手们也会聚在某个房间唱歌交流。“分别时,孩子们相拥哭泣,不愿上车离开。这种真挚的情感,超越了国籍和语言的界限。”20天的赛事,既是一场中文能力的竞技,更是一次文明互鉴的旅程。选手们不仅提升了中文水平,更深化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这里,语言成为沟通的桥梁,文化成为交流的纽带,友谊则成为最珍贵的收获。这些因“汉语桥”结缘的各国青年,正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用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覃晓清所说:“每位选手都是文明交流的使者,用自己的中文之旅,架起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汉语桥”选手在故宫文化体验
4
美联社报道截图
HTV10电视台报道截图
展新社报道截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随着“汉语桥”连续四年落户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围绕“交流、合作、成果“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做好文化交流与体验活动,让选手深入了解真实、立体的中国,夯实人文交流基础;在交流基础上探索建立更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推动中文教育深入发展;依托前期的积累和探索,实现国际中文教育在福建的创新突破,形成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基于福建丰富的文化资源,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制定了“三年走透”计划。“省里要求不能一个剧本演四年,明年可能前往厦门、漳州、三明等地,让选手领略不同的福建风貌。”在覃晓清看来,这一安排既是对选手的展示,也是通过选手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今日的中国,值得让世界看到更多元、更立体的面貌。”“汉语桥”选手在泉州南少林体验少林功夫
面对宝贵的选手资源,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正规划“后汉语桥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我们正探索如何让这些选手离开中国后,继续与中国保持互动,为各国友谊和自身成长提供双向动力。”据覃晓清介绍,这一长远规划包括建立校友网络、开展后续交流活动、提供持续学习支持等,确保“汉语桥”的影响持续深化。随着“汉语桥”持续举办,福建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创新实践,打造国际传播新样板,向世界递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汉语桥”选手在福州三坊七巷文化体验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来源:综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