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虚心接受批评背后:华为折叠屏的高价争议,是傲慢还是无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2 12:11 1

摘要:2025年3月20日,华为发布折叠屏新机Pura X,起售价7499元。这本是一场普通的产品发布会,却因余承东此前“人人都买得起”的预热口号,演变成了一场全网争议。

2025年3月20日,华为发布折叠屏新机Pura X,起售价7499元。这本是一场普通的产品发布会,却因余承东此前“人人都买得起”的预热口号,演变成了一场全网争议。

事件发酵的核心矛盾在于“预期落差”。余承东在发布会前多次强调新机“价格亲民”“想不到的实惠”,甚至用“全国人民都买得起”造势。然而,当7499元的定价公开后,网友直呼“被忽悠”——这个价格几乎是普通工薪族一个月的工资,与“人人都买得起”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面对质疑,余承东在3月21日的直播中回应:“我说话不严谨,情商低,大家骂得对。”他解释称,Pura X采用了折叠屏新技术,研发成本高昂,定价已尽力压缩利润空间,并提供了分期免息和千元礼包补贴。同时,他承诺“虚心接受批评,持续改进产品”。但争议并未平息:有人翻出同系列前代产品Pocket 2同样7499元的定价,质疑华为“挤牙膏式创新”;还有人吐槽“分期免息不过是把压力分摊到12个月,本质还是贵”。

这场争议甚至跨界“出圈”。小米旗下Redmi品牌总经理王腾趁机玩梗,发文调侃“什么价位才算人人都买得起”,并预告将推出“真正实惠”的新品,被网友戏称为“精准补刀”。

1. 消费者的愤怒,本质是对“文字游戏”的反击

当余承东说出“人人都买得起”时,华为或许想对标万元级三折叠屏手机,强调Pura X的“性价比”。但普通消费者只会用最朴素的逻辑理解这句话——连三四线城市服务员月薪仅3000元的现实都视而不见,何谈“人人”?这种高高在上的定价策略,暴露了部分科技企业对大众消费能力的误判。

更讽刺的是,华为一边用“技术成本高”解释高价,一边又用分期付款降低购买门槛。这像极了房产商鼓吹“豪宅性价比”,再劝你“分期30年慢慢还”。当科技创新沦为价格攀比的工具,普通人只能望“屏”兴叹。

2. 余承东的“低头认错”,是危机公关还是真心反思?

“我情商低”“接受批评”的道歉看似诚恳,却难掩华为的傲慢逻辑:

- 把责任推给“消费者预期过高”,却绝口不提过度营销的话术陷阱;

- 强调“技术投入大”,却回避了折叠屏实用性争议(易损、厚重、软件适配差);

- 用“分期免息”安抚用户,却掩盖了“高价产品金融化”对年轻群体的消费绑架。

若真想挽回口碑,华为该做的不是辩解成本,而是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当全球手机市场萎缩时,为何仍执着于用折叠屏抬高溢价?是真的为了用户体验,还是为了维持“高端品牌”的面子?

3. 行业乱象:当技术竞赛变成“奢侈品游戏”

华为不是唯一陷入高价争议的品牌。苹果、三星的顶配机型早已突破万元,国产厂商也纷纷跟进。这场“军备竞赛”中,受益的只有供应链和财报数据,受伤的却是普通消费者——手机性能严重过剩,但价格年年攀升。

更可悲的是,这种趋势正在扼杀多样性。当所有厂商都去卷折叠屏、卫星通信、AI大模型,那些只需流畅微信、耐用电池的“沉默大多数”,反而成了被遗忘的用户。

余承东的道歉,揭开了科技行业的疮疤:我们崇拜技术,却忘了技术本该服务于人;我们追求高端,却把“买不起”归咎于用户不够努力。

折叠屏当然可以存在,但它不该是唯一的未来。真正的创新,应该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喜悦,而不是用价格筑起阶级围墙。当华为下一次喊出“颠覆性产品”时,希望它先回答:

- 你的颠覆,是为了让世界更好,还是为了财报上的数字?

- 你的技术,是在创造需求,还是在满足虚荣?

你认为折叠屏手机应该走高端路线还是大众化路线?余承东的道歉能挽回消费者信任吗?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

来源:认真的芒果en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