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内蒙古的辽阔田野上,一场由“生物+”引领的农业变革正悄然发生——在阴山北麓的黄芪种植区,生物解决方案正在破解困扰农户的重茬障碍和土传病害;在遍布北方的沙化农田里,全新的生物农业科技让“沙窝窝”正在变成“金穗穗”······
在内蒙古的辽阔田野上,一场由“生物+”引领的农业变革正悄然发生——在阴山北麓的黄芪种植区,生物解决方案正在破解困扰农户的重茬障碍和土传病害;在遍布北方的沙化农田里,全新的生物农业科技让“沙窝窝”正在变成“金穗穗”······
这是2025 CBP生物农业推进大行动走进内蒙古包头和鄂尔多斯看到的新变化。 内蒙古作为农业大省,是中化化肥“生物+”战略落地的重点区域之一,在这里,生物技术不仅正从实验室走向万亩良田,也驱动着农资市场的转型。
内蒙古泰丰农资有限公司:
践行“生物+”,走更有价值的道路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泰丰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强是中化化肥“生物+”战略一名坚定的践行者。从事农资行业十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衣钵,如今实现年销量化肥3500吨,其中生物类肥料占比高达75%以上,成为当地农资人转型的标杆之一。
中化化肥鄂尔多斯合作伙伴
内蒙古泰丰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强
“传统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加剧,农户陷入肥料越用越多,产量却越来越低的困境。”张强说,中化化肥的“生物+”产品,成为破解这一困局的金钥匙。
应用中化生物产品 “激润” (右)与应用常规方案(左)的玉米根系对比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农户亲眼看见。”张强带领记者一行走进树林召镇柳林村。45亩曾因沙化而低产的玉米田,因中化化肥“生物+”技术的引入,从“沙窝窝”变成“金穗穗”。张强介绍,这片地使用的有机水溶肥“激润”,融合了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化化肥多年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的研究和研发成果——激发碳技术,能够快速补充小分子有机质,靶向改善根际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以碳换磷促吸收、根际调理促生根、改土促生抗逆强、补碳激发增产量的核心功效。
中化化肥“美麟美+科得丰+摩力”集成方案
张强介绍,当地一位农户种植1800亩朝天椒,土地盐碱化严重,往年连苗都出不全。经中化化肥技术团队实地测土后,推荐了生物肥料方案,不仅苗齐苗壮,产量更是大幅提升。还有一位河滩地玉米种植户,百亩盐碱化严重的土地,经“美麟美+科得丰+摩力”组合的生物肥料方案改良后,亩产突破2000斤,远超预期。
除了显著增产,更让张强看重的是生物肥料对土地的修复效果。他指出,中化化肥“生物+”产品能有效改良盐碱、疏松板结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我们不能光顾这一代增产,还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健康的土地。”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生物肥料推广之路并不轻松,但在中化化肥的技术服务和品牌赋能下,张强一步步赢得了农户的信任。目前,在整个达拉特旗农资市场中,生物肥料占比仍仅约一成,一部分经销商仍停留在“农户要什么就卖什么”的阶段,而张强选择走一条更难却更有价值的路——锁定种植痛点、提供解决方案,推广真正符合农业绿色发展方向的“生物+”产品。
展望未来,张强计划进一步扩大中化“生物+”产品推广力度。“我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到,农业生产的未来一定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张强坚定地说道。
固阳县益丰农资:
选择生物赛道,从飞手到农资新锐
5年前,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益丰农资负责人辛文强还是一名植保无人机飞手,在与农户打交道中,他逐渐认识到,仅有新农具并不够,还需要新农资。202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与中化化肥结缘,从此开启了他事业转型的新篇章。
中化化肥包头合作伙伴、包头市固阳县益丰农资负责人 辛文强
“像蓝麟、麟葆、科得丰、摩力等生物类产品的年销量一直在增加。土壤经过生物肥料改良后,确实给种植户们带来了增产增收。”从第一年销量仅20吨,到如今年销量突破3000吨,“生物+”产品销量占比达1/3,辛文强的转型之路印证了中化化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看中的就是中化化肥在农业技术领域的领先实力。”辛文强说。
固阳地处阴山北麓,是内蒙古黄芪的传统产地。数据显示,2025年,全县黄芪种植面积达10.2万亩。“黄芪是重要的根茎类中药材,土壤的各项指标对其品质都会产生影响。”辛文强表示,近几年,重茬障碍和土传病害是黄芪种植面临最大的难题,使用传统肥料的种植户无计可施。
“使用中化化肥‘雅欣+摩力+麟葆’组合的黄芪,亩产突破2000斤,比使用常规肥料的黄芪可增产200斤以上,且品质更好,收购价在2.8~3.5元/斤。”辛文强表示,过去,当地土壤pH值偏碱性,生物肥料改良土壤后的pH值呈稳定的中性。
“生物类产品初期虽不好推,但实实在在的产品效果最终会让农户从怀疑到信服。以我推广的生物磷肥产品麟葆(53%增效磷酸二铵)为例,第一年推广就实现了300多吨的销量。”辛文强将其与常规64%磷酸二铵进行玉米生根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施用麟葆的玉米,在芽势、出芽率、根系发育及毛细根数量方面均表现更优,这得益于麟葆能够有效激活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显著提高磷肥利用率。
回顾过去5年,辛文强对中化化肥和“生物+”产品充满信心:“传统肥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需求,跟随中化化肥走生物技术路线是正确的选择。”今年,辛文强在乌拉特前旗新开了一家门店,下一步,他计划进一步扩大“生物+”产品的推广力度,致力于解决更多老百姓在种植上的难题。
调研手记:从无人机飞手到推广生物类肥料,从“农二代”蜕变为绿色先锋,这两位经销商的故事,都是中化化肥“生物+”战略在基层市场成功落地的生动写照。
站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生物技术不仅是农业绿色变革之需,同样也是农资人走出“内卷式”竞争之需。对农资人而言,选择生物赛道,意味着将摆脱当下的同质化竞争与实现长远的持续发展实现了有机统一;推广生物技术,意味着将自己的农资事业与种植户的增收需求实现了有机统一。生物农业,值得农资人为之奋斗!
转载请 按以下格式注明:
作者:马小如 沈玉婷
编辑:马小如
审核:陈国兴
监制:吴俊生
来源:农资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