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年销60亿风靡全国,包揽春节的糖果大王,如今为何卖不动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20:07 1

摘要:上世纪70年代,徐氏四兄弟,徐镨、徐乘、徐沆和徐梗,1978年在台湾开了个小糖果作坊,叫许记,主要做些奶糖和蜜饯,靠手工卖到街头巷尾。干了14年,生意还行,但台湾人工和原料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薄得像纸一样,他们就琢磨着换地方发展。

徐福记这个品牌,很多人小时候过年桌上肯定有它的糖果,那时候它就是糖果界的扛把子,年销量一度冲到60亿,连续17年霸占散装糖果市场第一位。

上世纪70年代,徐氏四兄弟,徐镨、徐乘、徐沆和徐梗,1978年在台湾开了个小糖果作坊,叫许记,主要做些奶糖和蜜饯,靠手工卖到街头巷尾。干了14年,生意还行,但台湾人工和原料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薄得像纸一样,他们就琢磨着换地方发展。

1992年,这哥四个跟着台商的潮流,跑到东莞建厂,一开始做贴牌出口,两年后转内销,正式搞出徐福记这个牌子。

刚进大陆,糖果市场还挺空白的,大白兔奶糖有点名气,但整体竞争不大。他们瞄准春节这个大节点,推出新年糖系列,一下子就火了。1994年品牌刚出生,就靠这个专为过年设计的糖果,带起了新年糖的文化,销量蹭蹭上涨。

到1997年,销售额破了1亿,他们还创新了散装专柜模式,多品类统一定价,让顾客随便抓,称重付钱。那时候买年货的人不爱挑挑拣拣,就图个方便。结果,徐福记的糖果种类一下扩到40多种,比别人多一倍,价格还低,很快就占了市场30%的份额。

从1998年起,它就稳坐糖果行业头把交椅。2000年,他们跟沃尔玛、家乐福这些大超市合作,开专柜,渠道铺得飞快。2004年,第一条自动化沙琪玛生产线投产,产能大增。

2006年,徐福记去新加坡上市,融资后工厂扩建,员工上万,零售点超1.3万个。巅峰时候,产品有糖果、糕点、巧克力、果冻,超过1200款,日产1600吨。2011年,雀巢看上它,花17亿美元买了60%的股权,公司退市。

雀巢带了些技术进来,比如欧洲的巧克力配方,一开始销量还稳中有升。到2013年,年销量直接破60亿,春节期间的糖果销量能占全年40%以上,简直成了年味的代表。

可好景不长,从2015年开始,整个糖果市场就往下走。全国糖果规模从高峰的千亿级,2016年跌到850亿,年增长率只剩2%。为什么?大家生活水平高了,健康意识强了,谁还爱吃高糖的东西?低糖、无糖成了主流,年轻人更偏好坚果、饼干这些零食。

三只松鼠、良品铺子这些新品牌,通过电商杀进来,抢了不少份额。徐福记太依赖线下超市和专柜了,线上转型晚,直到2018年才认真搞电商,结果起步就落后,销量比对手差10倍以上。

再加上食品安全问题添乱。2012年,芒果酥、沙琪玛这些产品被查出加了禁用的抗氧化剂,消费者闹上法庭,公司解释说是供应商问题,但舆论炸了锅,销量直线下滑。2013年,东莞工厂食堂还出食物中毒,上百员工中招,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雀巢接手后,本想用全球标准管好质量,但这些事还是让消费者心生疑虑。雀巢的减糖尝试也没太成功,比如2013年的减糖酥心糖,口味不合中国人胃口,卖得一般。

品牌老化也是大问题。徐福记太绑春节了,一年到头就靠过年那会儿冲销量,平时没人想起来。年味越来越淡,现在过年很多人不买糖了,送礼也选高端巧克力或健康食品。年轻一代00后、10后,更爱网红零食,徐福记的包装和定位显得老土。

雀巢试着年轻化,请高圆圆、欧阳娜娜、赵丽颖、龚俊代言,还联名喜茶、泡泡玛特、精灵宝可梦,搞社交媒体营销,但效果有限,没能彻底扭转形象。

转型上,徐福记没闲着。2014年,雀巢在东莞建了糖果研发中心,国内第一家,帮它推新品。2019年,品牌口号换成“用美味点亮幸福时刻”,想从年货扩展到日常零食。

减糖减油的产品出来了,像减糖26%的凤梨酥、0糖黑巧、无糖棒棒糖,还加营养元素,比如高膳食纤维牛乳棒、益生菌巧克力。品类也扩了,进军薯片、饼干、短保蛋糕。2022年,30周年时,一口气上200多个新品,总SKU超1400款。

渠道方面,下沉市场是它的强项,终端网点达200万家,覆盖乡镇。线上,它建直播店铺矩阵,兴趣电商发力,抖音单场卖过千万。但整体看,糖果市场还在缩,年糖销售额2019到2023年年均下滑11.6%。

徐福记散装糖市占率还保持35%,但总销量难回巅峰。尼尔森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散装糖份额28%,创五年新高,但散果冻只排第二。

来源:万家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