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双胞胎学生跳楼”谣言刷屏背后:是谁在消费我们的焦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9:14 1

摘要:一则关于“青山双胞胎学生跳楼”的谣言,这几天在各大平台疯狂刷屏,精准地戳中了无数家长的神经。今天,官方通报已还事实以清白,但一个问号却留了下来:这条并没有看到真实影像信息的谣言,为何能如此轻易地撬动我们巨大的焦虑?在这场疯狂的传播盛宴背后,究竟是谁在暗中消费我

一则关于“青山双胞胎学生跳楼”的谣言,这几天在各大平台疯狂刷屏,精准地戳中了无数家长的神经。今天,官方通报已还事实以清白,但一个问号却留了下来:这条并没有看到真实影像信息的谣言,为何能如此轻易地撬动我们巨大的焦虑?在这场疯狂的传播盛宴背后,究竟是谁在暗中消费我们的情绪?

谣言从来不是无根之木,它的疯狂传播必然契合了某种广泛存在的社会情绪。“青山双胞胎学生跳楼”谣言之所能瞬间引爆,正是因为它精准地踩中了几个社会焦虑的“雷区”。

首先,是家长群体的“教育焦虑”。事发时正值开学前夕,武汉多所中小学不约而同地召开家长会,重点强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这个时机非常微妙:孩子们正在疯狂赶工假期作业,亲子关系因为“开学综合症”而变得紧张。任何关于学生安全的负面信息,在这个特定环境下都会被放大,成为压垮家长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是整个社会的“安全焦虑”。校园安全、学生心理健康本就是牵动全社会的敏感神经。谣言制造者深知,只要点燃这个引信,就不愁没有回响。

更深层次的,是现代人的“认知焦虑”。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总是害怕错过重要信息,渴望通过快速分享来参与热点、消除不确定性。正是这种“宁可信其有”的心态,让谣言插上了翅膀。

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批评“谣言可耻”的层面,就低估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这条完整的产业链上,不同角色以不同方式参与了这场“焦虑消费”的盛宴。

①流量的“狩猎者”。编造“青山双胞胎学生跳楼”谣言的胡某并非个例,他们是一个隐蔽的群体——流量猎人。这些人深谙算法规则和人性弱点,他们的信条是:“焦虑是最好的流量密码”。

一个学生的意外、一个家庭的悲剧、一个社会的痛点,在他们眼中都是可以加工利用的“原材料”。通过编织、夸大甚至完全虚构情节,他们制作出一份份“焦虑快餐”,等待着分发到每个人的信息餐盘中。

②盲从的“扩散者”。包括部分追求速度不求真实的自媒体,以及无数好心但办了坏事的普通用户。自媒体追求“快”和“爆”,往往放弃了对“真”的基本核查;而普通用户则出于“善意提醒”的心理,成为了谣言的“二传手”。

他们的每一次转发,都在为这场虚假的“盛宴”添柴加火,让焦虑消费的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

③隐形的“纵容者”——平台算法。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当下的内容推荐机制本质上是“用户喜欢什么,就给你更多什么”。

而焦虑、冲突、猎奇类内容天然更能吸引眼球和互动(engagement)。于是,算法在无形中为“消费焦虑”的行为提供了巨额补贴,让守规矩、讲真实的创作反而难以获得同等规模的流量青睐。

看清这条产业链的目的,不是为了徒增愤怒,而是为了找到打破循环的可能。我们需要一场从平台到创作者,再到每个普通用户的全面觉醒。

对创作者而言,必须认清:消费焦虑得来的流量,是“毒流量”。它可能带来一时的数据狂欢,但透支的是长期信誉。

对平台而言,需要重建“责任算法”。不能再唯互动、点赞(engagement )论英雄,而应该为“优质内容”、“真实信息”设计更高的流量权重和激励系数。

对我们每个普通人而言,则需要在每次点击和转发前,进行一次“理智深呼吸”: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消息来源可靠吗?我的传播是缓解了焦虑,还是加剧了恐慌?我是在帮助他人,还是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情绪宣泄?

唯有当我们每个人都看清自己在这场“焦虑消费”游戏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并主动选择退出这个扭曲的链条时,我们才能真正夺回信息的主导权,让网络空间恢复它本该有的清朗和真诚。

谣言终会澄清,热搜终会冷却,但被一次次消费的社会信任和集体焦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愈合。这不仅是辟谣者的战争,更是一场属于每个网民的自我觉醒。

来源:武汉俊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