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急!今天我就一次性说清楚,用下面这3种方法,咱们自己也能帮孩子做个初步判断,误差一般不超过5cm~
在身高管理师日常问询中,很多家长都会问:
“我家孩子将来能长到175吗?能长到165吗?”...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老母亲的焦虑
别急!今天我就一次性说清楚,用下面这3种方法,咱们自己也能帮孩子做个初步判断,误差一般不超过5cm~
准备好了吗?干货马上到!
第1种:用公式算“遗传参考值”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儿童身高的贡献约为60%--70%,后天因素如营养、运动、睡眠等共同构成“身高生态系统”。
因此,遗传身高预测,可以初步了解孩子身高的「蓝图」和潜力范围。
你肯定见过这个经典公式:
举例:爸爸 175 cm 、 妈妈 162 cm
男孩预测:约 174 cm ± 5 cm ;女孩预测:约 162 cm ± 5 cm
这个叫做CMH-C(Corrected Midparental Height for Chinese)方法,是父母身高中值修正法,是简化版的。
另一种复杂一点但更精准的FPH-C(Final Parental Height for Chinese)公式,以儿童成年身高为因变量,父母身高中值为自变量线性回归计算。
应该用哪个呢?
爸妈们试着算一下,一般来说,两个公式得出的结果差别不大。
但是,如果父母身高的平均数很低或很高的时候:用简单公式(CMH-C法)就会出现误差。推荐大家使用复杂的FPH-C法。
❗注意:
公式算出的是“遗传基础值”,不是最终身高!营养、睡眠、疾病、早熟…都会让结果上下浮动哦~
第2种:身高标准对应法,看趋势
相较于公式的“静态预测”,生长曲线就是“动态监控神器”!
目前国内临床、科研及儿童保健领域普遍采用的标准——首都儿研所制定的《中国2-18岁男/女童身高、体重百分位曲线图》
基于全国大规模调查数据,样本覆盖不同地区、民族及经济背景儿童,能较好反映中国儿童整体生长发育状况,更贴合本土实际,参考价值。
怎么用?
1.每3–6个月测一次孩子身高;
2.在曲线图上找到对应年龄&身高的位置(男女孩表格不同);
3.看TA站在哪条“百分位线”上(比如50%就是中间水平)。
4.这条线对应的18岁身高就是按照【当前身高】预测出的【成年身高】。
比如下图:8岁男孩身高130cm,位于50百分位,对应的成年身高约是173cm。
注意❗根据生长曲线,还可以判断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生长曲线平稳 → 生长正常
⭕曲线连续下滑 → 警惕!可能营养or激素出了问题
⏩福利!文末进群,加身高管理师,送身高、体重百分位曲线图~
第3种:看骨龄,判断潜力
这是目前最准的预测方法,能反映孩子真正的发育进度!
目前经过长期实践验证,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的---《中国人手腕部骨龄标准--中华05及其应用》
基于中国儿童的实际发育数据,更符合中国儿童的生长特点,相较于国外标准(如GP图谱法、TW计分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儿童的骨龄和发育状况!
怎么做?
1.去医院拍一张左手腕X光片,得出一个“骨龄年龄”。
2.将孩子按骨龄的身高放入标准曲线图中
3.看看孩子身高站在了哪条线上(按骨龄的身高百分位数)
4.这条线对应的18岁身高就是按照【骨龄】的【预测成年身高】。
比如下图:8岁女孩身高130cm,对应的成年身高约是160cm。
注意!骨龄与年龄差值,也是评估孩子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
避坑!90%家长都踩过的预测雷区
❌误区1:遗传公式算出180cm,躺平等长高!
遗传只是起点!对身高的影响确实显著,但并非绝对。后天的环境因素(如营养、睡眠、运动等)也对最终身高有显著影响。
如果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营养补充、熬夜、天天喝奶茶、吃垃圾食品,分分钟让潜力“缩水”!
❌误区2:骨龄超前=长不高了?
太绝对啦!
骨龄超前,还需结合性发育进程、父母身高、生长速度等,由专科医生评估后进行判断身高潜力,
且早发现还能干预!比如控制体重、改善早发体质,抢回生长空间!
❌误区3:娃现在比同学矮,是因为晚长,以后肯定追上!
不要随便给孩子扣上“晚长”帽子啦~
“晚长”(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医学定义严格,发生率仅2%-2.5%。
其特点包括:
▶家族史:父母一方可能有青春期延迟史(如母亲初潮晚、父亲高中后突增)。
▶生长曲线:骨龄落后实际年龄,但身高与骨龄匹配,且最终身高多接近遗传靶身高下限
注意:若孩子年身高增长不足5厘米或身高曲线持续低于正常水平,需警惕疾病(如生长激素缺乏症),而非盲目等待“晚长”
给家长的身高管理说明书
注意!孩子们的身高发育有差异,想要干预管理需基于科学评估,而非盲目焦虑或偏信偏方。
参考资料:
1、中国五城市儿童靶身高预测公式 张绍岩;
2、《中国人手腕部骨龄标准——中华05及其应用》主编张绍岩,科学出版社出版;
可爱高是一家以儿童身高管理为聚焦点,为3~16岁儿童青少年提供健康评估、心理行为、营养管理、睡眠管理、运动指导、体态矫正等六大模块健康管理方案的平台。
目前累计已合作2000余家医疗机构、近300名专家和医生,服务60万家庭用户。
来源:可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