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记忆|风雨雁翎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9:23 2

摘要:雁翎关,古名崤陵关,“雁翎关”之名最早在《大明统一志》中出现。它宽约两百余米,最窄处仅三十米左右,关口海拔达851米。两侧悬崖峭壁,犹如刀削斧劈般峻拔陡峭。这里是洛河与弘农涧河的分水岭,更是古代分陕扼秦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雁翎关,一座屹立于岁月长河中的古老关隘,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伫立在陕州区菜园乡雁翎关的崇山峻岭之间,见证着无数的风雨变迁。

雁翎关,古名崤陵关,“雁翎关”之名最早在《大明统一志》中出现。它宽约两百余米,最窄处仅三十米左右,关口海拔达851米。两侧悬崖峭壁,犹如刀削斧劈般峻拔陡峭。这里是洛河与弘农涧河的分水岭,更是古代分陕扼秦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雁翎关地势险要,是古代中原地区通往关中的咽喉要道,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从春秋时期开始,这里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晋国与楚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曾在此展开过激烈的厮杀。战场上,硝烟弥漫,战鼓震天,士兵们挥舞着刀枪,奋勇拼杀,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到了秦汉时期,雁翎关成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防线。无数的将士在这里驻守,他们顶风冒雪,日夜巡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中原的安宁。那高大的城墙,厚重的城门,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烽火硝烟。

唐朝时期,雁翎关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商人们从这里经过,将中原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运往西域,同时也带回了西域的香料、珠宝等特产。那时的雁翎关,热闹非凡,车水马龙,驼铃阵阵,一派繁荣景象。然而,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战争的阴云时常笼罩在这片土地上。

翻阅乾隆二年《重修直隶陕州志》,其中记载的“崤陵风雨”,被列为陕州八景之首。可以想象,在古代,就有无数文人墨客被这风雨中的雁翎关所吸引。他们或许会在风雨中伫立,感受着大自然的磅礴力量,感叹着时光的匆匆流逝和历史的沧桑巨变。

雁翎关见证了无数的历史事件。在古代,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硝烟战火在这里不断上演。将士们在风雨中坚守关隘,他们的身影在风雨中显得格外坚毅。那呼啸的风声,或许是他们的呐喊;那倾盆的大雨,或许是他们的汗水与热血。

如今,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雁翎关依然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它像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向每一个前来的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块古老的岩石,每一棵沧桑的树木,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当风雨停歇,天空渐渐放晴,阳光穿透云雾,洒在关隘之上。那被雨水冲刷过的一切,都显得格外清新。鸟儿开始在枝头欢唱,仿佛在庆祝这风雨后的宁静。而雁翎关,又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下一场风雨的到来,继续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见证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文中所有照片均为Al照片)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