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终于等到机会,从两个方面下手,邀中美到韩国见一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8:54 2

摘要:最近东北亚的外交动静不少,韩国的一系列操作尤其惹眼。韩国总统特使朴炳锡在北京说,中方最高层“要是没啥大意外”,会去庆州参加10月底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他们还邀了王毅访韩,也得到了“积极回应”。差不多同一时候,特朗普和李在明在白宫会谈时提了句“我觉得我能

最近东北亚的外交动静不少,韩国的一系列操作尤其惹眼。韩国总统特使朴炳锡在北京说,中方最高层“要是没啥大意外”,会去庆州参加10月底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他们还邀了王毅访韩,也得到了“积极回应”。差不多同一时候,特朗普和李在明在白宫会谈时提了句“我觉得我能去韩国参加个贸易会议”,没明说是不是APEC,但意思摆那儿了,也给后续留了不少余地。

往前倒几周看,李在明自己飞美国谈了谈,嘴上对美军“战略灵活性”的说法松了点,手里又推着日韩沟通、对朝缓和,还派了个高级别代表团专门来中国递亲笔信。把这些串起来就清楚了:韩国想把中美都拉到自己这儿,哪怕只是在APEC会场边开个短会,也得让全球镜头都对着庆州,把自己推到外交的主位上。

这套思路不难懂。半岛那边还没消停,美韩军演该办还办,朝鲜本来就敏感,这下更绷得紧。经贸上呢,美国给的关税“暂缓期”快到日子了,韩国企业既怕丢了市场,又怕供应链断了线。再看中美这大三角,这两年沟通时好时坏,能坐下来聊的场合不多。今年的多边场合里,南非办的G20美国不太待见,纽约的联合国80周年纪念活动中方去不去还没准信。这么看,庆州APEC还真成了个碰头的好地方,时机上也算是占了些巧。

大家最关心的无非两个事儿:一是李在明到底从哪两头使劲;二是中美真能在韩国见上一面吗?

先说说“两头使劲”。一头是对外的场地和节奏,另一头是对内的筹码和定力。场地就是APEC,节奏上先铺王毅访韩的路子,把礼宾、安保、要聊的议题都先对接好,给元首碰面搭个顺溜的台阶。筹码方面,一边把日韩沟通理顺了,跟美国说话也对上了调,一边主动把对华关系的路子修修补补,给半岛局势降温腾点外交空间。定力呢,就体现在一句话上:美军“战略灵活性”别太没边,韩国不想卷进台海那种远地方的对抗里。这不是硬撑,是实在话——谁家产业链经得住长期这么折腾?韩国心里门儿清。

有人说这是“左右逢源”,我倒觉得是“在夹缝里修路”。修路得有地基。对日这边,李在明破例先去了日本,跟石破茂聊了三个半小时,有实在内容也有分寸。关税、产业补贴、供应链扛不扛得住这些事说透了,跟美国谈的时候就不至于各说各的。日韩在历史和产业上有疙瘩是真的,但在华盛顿面前,能拿出合拍的技术清单、说一样的话,就是筹码。对华这边,派朴炳锡带信来北京,就是放话“想回到正轨”。王毅说的“恪守建交初心”,说白了就是别在萨德、涉台、涉海这些雷区瞎踩。只要少折腾,经贸上就能有修复的余地。对朝那边,李在明说军演不针对朝鲜,愿意认以前的协议。话不新鲜,但在军演正办的时候说,态度就是个信号。半岛局势就怕两边对着硬来,哪怕把导火索弄湿点,也是好事。

再说说中美见面这事儿。前面信息都摆着了,接下来就看三个苗头。第一个是王毅去不去韩国,跟去的人里有没有分量。要是还带了经贸、人文方面的小合作消息,那就不只是客气回访,是真在为高层碰面打基础。第二个是韩美会后公报里,“战略灵活性”的说法会不会软点,哪怕多几句“在特定情况下”之类的话,也能让北京宽点心。第三个是APEC官方的礼宾和媒体安排里,有没有留双边见面的时间——这种安排一般不公开,但总能看出点痕迹。这三个苗头都动了,那就不光是走廊里握个手,很可能真能坐下来聊。

再回头看半岛,这阵子韩美军演和朝鲜的反应,还是绕不开的事儿。三月“自由护盾”军演时,韩国飞机误把八枚炸弹扔到居民区,这种事虽是军演里的极端情况,但对平壤来说,这不是“失误”,是把对抗从海边直接弄到居民窗台边了,能不敏感吗?军演接着办,安抚的话也得跟上,不然就像开车一脚油门一脚刹车,瞎折腾。李在明这时候赶紧把外交铺垫做起来,不算能翻盘,但至少能把风险压下去点。

经贸上的事也得提提。关税暂缓期从8月12日算,90天到期就在11月10号前后,正好在APEC结束后一周。这时间点有意思。就算谈不成大协议,能弄个“接着休战”的安排也行。对韩国企业来说,这不是面子,是活路。供应链就怕没谱,哪怕多延一个季度,也能调调订单、清清库存。用时间换空间,这在经贸谈判里是最实在也最管用的招。

当然,铺垫归铺垫,坑也不少。第一个坑在华盛顿。美国对盟友有个底线:别在框架里拆台。韩国要是把“战略灵活性”卡太死,可能在关税、技术许可上被使绊子。现实里的筹码交换哪是“你退我也退”,有时候是“你不退,我就从别的地方扣回来”。第二个坑在平壤。军演不停、制裁不松,韩国就算递好话,朝鲜也可能当是缓兵之计。只要朝鲜又试射导弹,所有“对话的门”立马就窄了。第三个坑在北京。萨德那事儿的疙瘩还没解开,要是在涉台、涉海问题上再瞎说话,中韩关系能修复的余地就小了。这些坑,一封亲笔信填不平。

在庆州让中美“至少见一面”,可能性不小;但盼着一次就“彻底和解”,那就是自己感动自己。李在明这次“两头下手”,更像是把韩国的外交定位从“被动回话”往“能提点儿题”推了推。在多边场合把题抛出来,在双边里慢慢细化。要聊的,八成是这三样:经贸上缓一缓或者小范围免点税,安全上说说怎么控风险,还有就是接着谈的框架。这三样不显眼,但胜在能落地、能查证。

要是APEC期间能定下个“接着谈、别冒进”的共识,就已经是实打实的进步了。韩国最需要的不是漂亮话,是个不会塌的缓冲区。在半岛和中美之间各退半步,留出条安全的边儿,这才是这届政府的硬活儿。

说白了,韩国不想选边站,不是啥浪漫的理想,是产业和地缘情况逼出来的法子。对内看,半导体、汽车、化工这三大块,哪块被关税和管制卡住,都能引发一串麻烦。对外看,俄朝来往越来越多,万一半岛出点岔子,美国能及时稳住的手段有限,反倒是北京劝和的话、经济上的帮衬更实在。所以首尔才会在安保上跟美国说软话,在经贸和地区稳定上跟中国伸手——这不是骑墙,是分开应对。

国际上的军事政治就是算账,谁能在现有格局里花最少代价调一调,谁就高明。李在明这一轮,路子不复杂、步骤也不花哨,但合乎情理。借多边舞台当“减震垫”,把对日、对华、对朝这三条道当“泄压阀”,再把跟美国的核心分歧弄成“话不说死”,这套组合拳不算KO,但够撑完全场。等十一月,咱们看结果,不看热闹。

给韩国提个醒:别把“当主人”当成目的,脸面是捎带的,稳定才是正经事。要是真能在庆州撮合一扬能落地的小会,哪怕就换个关税暂缓期延仨月,或者在安全说法里加句“别弄错了”的承诺,也值了。外交不是烟花,是路灯——照多远不重要,能不能一直亮着才重要。

来源:朝晖前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