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研联系导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第一次没回不要慌,第二封要会写:短、针对、给导师一个“回复的方便理由”。
作者按:考研联系导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第一次没回不要慌,第二封要会写:短、针对、给导师一个“回复的方便理由”。
一、两句现实话(为什么没回很常见)
别急着把没回复理解成“被嫌弃”。教授们邮箱堆成山、任务繁重:很多有价值的来信也会因为时机、匹配度或一时被忽略而错过回应。把几率问题看成常态,你就能用更有效的动作去改变它。
从统计学角度看,任何一次冷联系的「期望回复率」并不高——在线回应或调查的平均响应率也在中等水平(参考量化研究),所以提高个体邮件“可回复性”比抱怨更实际。把握“如何让对方更容易按下回复键”是关键。
二、跟进的时机与次数(别太早也别放太久)
1.首次未回后,建议等待 7—14 天再发第二封;如果你发在周五傍晚,等到下周中再发效果更好。太早显得着急,太晚又会错过复试或申请节奏。
2.后续最多再发 1 封最终提醒(间隔再等 7—14 天),三封内为宜;连续频繁跟进只会把自己写成“骚扰者”。若三封都没回,换策略(见下文)比再纠缠更聪明。
三、第二封邮件要达成的三个目标(比“再问一次”更高级)
1.提醒但不责怪 —— 复述你曾发过邮件,语气礼貌。
2.给出新信息或减少对方决策成本 —— 比如:新增资助来源、已发表最新小成果、可马上安排 10 分钟通话的时间窗口,或把问题缩小到一个“是/否”题。
3.结束要有明确可执行动作 —— “是否方便在下周三或周四上午 10—11 点安排 10 分钟电话?”这样比“如蒙回复不胜感激”更容易得到回应。
四、写法细节(短句、重点、可读性)
1.标题:明确且含动词,例如
跟进:关于 XX 方向读博的简短咨询(可提供资助/可面谈)
2.开头 1 行:亲切提醒你曾发过邮件(写明日期),不念旧账。
3.正文 2 段:第一段一句话总结你是谁、来自哪(本科/单位)、为什么找他(研究契合点);第二段给出新信息或简化请求(如:已获某奖学金、最新成果、可面谈时间)。
4.结尾 1 行:两选项请求(时间/是否方便给联系方式)+ 感谢 + 签名(含手机、邮箱、学校/单位、一行研究关键词)。
5.长度控制:不超过 150—200 字(3 段),最好一屏看完。学长建议,越短越有人看。
五、注意事项(不要做的事)
1.不要群发(Bcc)同一封信给 50 个导师;记住:个性化是门票。
2.不要在邮件里塞超多附件——只留一份压缩的 CV(或写明“如需我可附上 CV/代表作”)。
3.不要把第一次邮件全部照搬过来再发一次,显得机械。
4.避免“太情绪化/太卑微”的语气:礼貌就好,谄媚没用。
六、三个可直接套用的第二封邮件模板(中文,改动标记用)
说明:每个模板后面给出适用场景与可替换句式,发前把替换成具体内容,删掉括号。
1.模版 A —(标准温和型,通用)
标题:跟进:关于申报【目标专业/课题】的简短询问(邮件已发于【日期】)
正文:
尊敬的【导师职称+姓名】教授,您好!我是【学校/单位】的【姓名】,之前于【日期】给您发过一封邮件(题目/主题为“……”),想咨询是否有机会申请您团队的研究生/博士生。
补充说明一点:我最近完成了【近期成果/获得资助/重要进展,例如“已中某会议论文”或“获得XX奖学金”】,并且可以在下周三或周四上午安排十分钟电话/线上短会,或按照您方便的时间。
若您近期不便回复,也烦请告知我是否适合继续联系,感谢您百忙之中阅读此邮件。
此致,敬礼!
【姓名】 | 【现单位/院系】 | 手机: | 邮箱:
适用场景:第一次跟进,礼貌、信息量适中。
2.模版 B —(短平快型,针对忙碌导师)
标题: 简短跟进:可在三周内到实验室实地交流/线上10分钟?
正文:
教授您好,我是【姓名,学校】。上周曾发邮件询问是否有招收意向(邮件日期:)。我现提供两点快速信息以便您判断:1)我可带来经费/奖学金支持(若有请写明);2)我的近作可在邮件或链接中即刻查阅(若需要我马上发送PDF)。
是否方便简短告知“有/无”招收意向,或在下周安排 10 分钟线上沟通?非常感谢。
【姓名】【联系方式】
适用场景:导师极忙或你急于确认是否浪费申请名额。
3.模版 C —(加一招:引用导师近期工作+具体问题)
标题: 跟进:关于您在【论文/会议名】中提出的【关键词】的具体问题(申请意向)
正文:
尊敬的【导师】教授,您好。我是【姓名】。我在阅读您最新的论文《【论文名】》时,对其中关于【具体小点】非常感兴趣(简述 1—2 句你能补充或想做的工作)。上月我给您发过邮件询问申请事宜,特此跟进并补充:我目前已有【小成果/数据/工具】,可用于推进该方向(概述)。
能否请您在方便时告知:是否愿意接收新生?或者推荐组内正在招人的博士/博后?若您愿意,我可在三天内将代表性数据/代码片段发送给您。
感谢您抽空审阅。
【签名】
适用场景:与导师研究高度对口,需要展示“思想契合度”。
七、跟进邮件后无回复的替代策略(别只盯着邮箱)
1.联络导师组内的研究生或博士后(询问组内是否在招),他们往往更快回。
2.在会议/讲座/在线研讨中“偶遇”导师或其成员,线下/直播问一句,比邮件更有印象分。
3.如果确实非常想进某校某导师组,可直接申请并在申请材料中明确表达研究兴趣(有时申请材料胜过冷邮件)。
4.扩大名单:不要把希望押在 1—2 人身上,同时联系更匹配的其他导师,统计学上分散风险是理智策略。
结语
第二封邮件的魔力不在字数,而在让回复变得“容易”:用最小的成本给导师做决定的理由。礼貌、短小、带新信息、给出明确动作——这四招,比再三重复“我很想来”的情绪更管用。写好第二封,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小灯;灯一亮,你就比大多数人多了一次被看见的机会。祝你好运——也别忘了把每一次没有回复当作“实验数据”,优化下一次。
说明:关于邮件模版,仅是提供一种参考。第二封邮件不管如何写,都要坚持“第二封邮件原则”:短、针对、容易回复。
来源:三言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