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让专业护理经验“走进”千家万户,“与癌共舞”论坛与航天中心医院老年医学团队合作推出“居家护理全攻略”系列直播。7月31日,在该系列直播的第九场“老年肿瘤患者的综合评估与护理策略”活动中,主持人航天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王一同教授介绍,在肿瘤患者群体中,老年朋友
讲者:郑秀
审核:王一同
为了让专业护理经验“走进”千家万户,“与癌共舞”论坛与航天中心医院老年医学团队合作推出“居家护理全攻略”系列直播。7月31日,在该系列直播的第九场“老年肿瘤患者的综合评估与护理策略”活动中,主持人航天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王一同教授介绍,在肿瘤患者群体中,老年朋友其实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肿瘤患者往往面临更复杂的挑战: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病共存(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增加……这就使得他们的病情更为复杂,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既要关注肿瘤的控制,又要兼顾基础病的管理,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此次直播特别邀请特邀航天中心医院主管护师郑秀,围绕“老年肿瘤患者的综合评估与护理策略”进行深入科普,并针对患者常见误区和疑惑进行解答,助力老年患者在家也能得到科学、细致的照护。
科普讲解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占13.50%。与2010年相比,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分别上升了5.44和4.63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预计2021到202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每年将增长约1000万,到2035年,这一比例甚至可能超过30%。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直接带来了肿瘤发病率的上升。数据表明,年龄结构的变化是肿瘤发病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65 岁以上群体占肿瘤发病群体的一半以上,平均年龄每增加1岁,恶性肿瘤发病率就会上升约11.44例/10 万。在全球范围内,每十位因肿瘤死亡的老年人中,就有三位是中国老人,中国占全球老年(≥60岁)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28.5%,老年肿瘤已成为我国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老年肿瘤的独特特点
老年肿瘤的病理特点颇具独特性。从肿瘤生物学特性来看,大部分老年患者的肿瘤侵袭性会随着衰老而下降,病程发展相对缓慢,治疗后的生存期也相对较长。但与此同时,老年患者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明显降低,副作用也更大。这是因为老年人肝脏代谢酶活性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化疗药物清除率下降;骨髓造血功能减弱,使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增加,恢复也更慢;心脏储备功能降低,对输液量及缺氧更为敏感;神经元和神经束的减少,还会让他们对化疗的神经毒性更易感。
此外,老年肿瘤患者中认知障碍、营养不良的发生比例更高,而这些情况又与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群的异质性非常明显,不能仅以年龄来判断治疗与否。高龄不应单独成为排除有效治疗的唯一标准,只要提供足够的支持性治疗,体能状态良好的老年患者完全可以像年轻患者一样耐受常用化疗方案。当然,正确选择患者是实施有效和安全癌症治疗的关键,应避免那些会降低生活质量且无显著生存益处的治疗。
老年肿瘤患者的综合评估
老年综合评估是现代老年医学的核心技术之一,也是老年医学科的特色技术。它采用多学科方法,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状态、功能状态以及社会环境等进行全面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治疗计划,目的是维持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其评估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一般情况、躯体功能状态、营养状态、精神心理状态、衰弱、肌少症、疼痛、共病、多重用药、睡眠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口腔问题、尿失禁、压疮、社会支持、居家环境等多个方面。如今,CGA 的应用已不局限于老年医学科,在老年肿瘤患者、老年手术患者、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等专科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和国际老年肿瘤学会(SIOG)一致推荐将CGA纳入老年肿瘤患者评估的核心,因为全面的CGA评估和管理能显著改善老年肿瘤患者的预后。早在2005年,NCCN就出版了老年肿瘤患者治疗指南,我国也于2017年成立了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旨在规范老年肿瘤患者的诊治。不过,目前CGA的具体内容尚未达成共识,且由于资源缺乏,其在我国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缺乏规范化和专业人员执行的困境。
对老年肿瘤患者进行CGA评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目的:
第一,它能识别老年问题,预测不良事件和放化疗毒副作用。研究发现,CGA能发现70%传统肿瘤评估未能识别的老年问题,如失能、跌倒、抑郁、认知、营养问题等。其中,功能状态、抑郁、营养是老年肿瘤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营养不良、认知受损、衰弱则是化疗不耐受的独立因素,与放化疗后死亡率增加相关。基于CGA开发的化疗风险预测工具CRASH/CARG,以及在放疗老年患者中连续应用的监测,都为临床风险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以CGA指导的针对性干预与肿瘤治疗并行,可改善预后。对CGA发现的老年问题进行干预,能提高患者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降低不良预后。例如,研究显示结直肠癌老年患者在化疗期间接受CGA及指导性干预后,其总生存期(mOS)较常规组延长,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中医药在其中是重要的干预手段之一。
第三,CGA可用于风险分层,帮助临床决策,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它能有效识别适合接受放化疗的老年患者,研究显示适合放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老年患者,其总生存期明显高于不适合者,但高衰弱评分会导致生存时间缩短和毒副反应增加。还有数据表明,33% 的老年肺癌患者治疗决策会因 CGA 结果而改变。据此,临床上通常建议:功能良好者可接受常规治疗;功能部分受损者应实施个体化治疗,并给予适当支持治疗;功能重度损伤者则只能接受支持治疗。
第四,CGA在老年肿瘤患者手术治疗中也有重要应用。年龄并非预测手术风险的可靠指标,而CGA有助于预测手术相关不良结局,如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再入院及出院后入住养老院风险等。研究发现,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和日常生活能力(ADL)下降、认知受损和衰弱与术后并发症显著相关;IADL 下降、衰弱和认知减退会使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 50%,并明显延长住院时间。此外,术后谵妄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严重外科并发症,术前CGA显示认知受损、有跌倒史、IADL依赖、共病指数高的患者,其术后谵妄风险更高。
老年肿瘤患者CGA的具体内容
老年肿瘤患者的 CGA 评估内容丰富,可分为多个维度:
老年肿瘤患者综合评估的主要内容
在躯体评估方面,包括体力状况评估(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日常生活功能评估(日常生活能力ADL、工具性能力IADL)、营养状况评估(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以及跌倒与活动能力评估(Morse 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起立-行走试验TUG)。
精神心理评估则涵盖抑郁评估(老年抑郁量表简版GDS-15、患者健康问卷PHQ-9)、焦虑评估(老年焦虑量表GA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认知功能评估(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以及临终心理状态评估(恐惧疾病进展量表FLIC、生活质量核心问卷-社会心理模块EORTC QLQ-SWB32)。
生活质量评估常用的工具包括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问卷(EORTC QLQ-C30)、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通用版(FACT-G)、老年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问卷(QLQ-AGE),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老年生活质量量表(WHOQOL-OLD)。
社会支持评估主要借助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客观支持(如照护者数量)、主观支持(如情感安慰)及支持利用度,以指导社工介入;通过 Zarit 护理负担量表(ZBI)评估家庭照护者的生理、心理负担,预防照护者负担过重,优化照护资源分配;利用 HOME 安全评估量表(简化版)评估居家环境(如扶手、防滑、照明)对老年肿瘤患者(尤其活动受限者)的安全性,指导环境改造。
医疗评估涉及共病评估(查尔森共病指数 CCI、老年共病指数 ACCI)、用药安全评估(老年人不适当用药目录Beers 标准、STOPP/START标准),以及患者的治疗意愿与决策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CGA是老年医学的关键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自身条件、所面向老年人群的需求以及能否让该人群获益,灵活选择实施流程与内容。其根本目的是从老年肿瘤医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非单纯的评估。
老年肿瘤患者精细化管理
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对老年肿瘤患者进行精细化管理,是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这涉及症状管理、化疗期护理、功能维护与康复、心理社会支持及随访等多个环节。
老年肿瘤患者常伴随多种症状,有效的症状管理能极大减轻他们的痛苦:疼痛护理是重中之重,临床常用数字评价量表(NRS)进行疼痛评估,药物治疗遵循三阶梯给药原则,同时可配合音乐疗法、正念减压疗法等非药物护理方式。营养支持也不可或缺,包括口服营养补充、饮食调整以及肠内营养护理等,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其免疫力。针对患者常见的疲乏无力,可制定 “能量守恒计划”,记录每日乏力程度,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对于睡眠障碍,则建议患者睡前 1 小时关闭电子设备,温水泡脚,同时护理人员应避免在夜间频繁叫醒患者,以保证其充足睡眠。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对老年患者而言,化疗期的护理尤为关键:在静脉通路护理上,优先选择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每日评估穿刺点情况,每周维护1次,以减少感染风险。胃肠道反应管理需提前干预,化疗前30分钟推注止吐药,同时指导患者少量多餐,避免食用油腻食物,减轻恶心呕吐等不适。毒副反应预防方面,骨髓抑制时要密切监测血常规,当中性粒细胞<1.5×10⁹/L 时,需实施保护性隔离,预防感染。皮肤黏膜损伤防护也不容忽视,口腔护理需每日2次含漱,使用软毛牙刷;肛周护理则要在便后用温水清洗,防止皮肤黏膜受损。
根据患者的功能状态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功能维护与康复训练:对于轻度依赖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协助完成复杂动作,鼓励其自主洗漱,以维持基本生活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则需制定阶梯式训练表,从协助穿衣逐步过渡到独立穿衣,循序渐进地提高其自理能力。而对于重度依赖的患者,需进行全协助护理,重点预防废用综合征,每日进行 3 次被动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老年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同样重要,良好的心理支持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在情绪干预方面,对于有抑郁/焦虑情绪的患者,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每周2次,帮助纠正负性认知;开展叙事护理,鼓励患者讲述人生故事,制作 “生命纪念册”,增强其生命意义感;对于临终患者,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恐惧,协助完成心愿,如联系远方亲人进行视频见面。
同时,要为家庭照护者提供支持,包括介绍“老年肿瘤互助群”“喘息服务”等资源;开展自我关怀培训,如“正念呼吸”训练,每周1次,帮助照护者缓解压力;进行症状识别培训,使其能识别药物过量等紧急情况;开展基础护理培训,内容包括喂食、翻身、用药记录等,提升照护能力。
患者出院后,随访支持是延续护理的重要环节:电话随访需在出院1周内进行,了解患者的症状、用药和日常生活活动(ADL)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家庭访视则在2周后进行,评估居家环境的安全性,如地面防滑、扶手安装等情况,确保患者居家安全。此外,还可通过共享护理计划,对接社区护士,共享护理方案,如安排社区护士每周3次上门换药,为患者提供持续的护理服务。
老年肿瘤患者的照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综合评估到精细化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估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我们能够帮助老年肿瘤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在人生的晚年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与尊严。
答疑解惑
问:老年肿瘤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化疗、放疗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甚至引发脑血管意外,在护理中如何预防和紧急处理这种情况?
郑秀:对于这一问题,首先要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放化疗可能影响患者血压,例如化疗药物中的铂类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以及放疗对血管的刺激,都可能导致血压变化。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监测。放化疗前需监测基础血压,治疗期间每天至少监测两次,可固定在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并做好记录。若发现血压波动,应及时向医生反馈。
二是规范用药。降压药必须按时服用,即便放化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也不能随意停药;若服药后呕吐,需及时补服。同时,要留意肿瘤治疗药物与降压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使用抗血管生成药时,可能需要调整降压药剂量,此时需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
三是注重生活管理。饮食上坚持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腌制食品的食用;保证充足睡眠,尽量不熬夜;避免突然用力或情绪波动,像搬重物、排便用力等行为都可能导致血压骤升,需加以避免。
若做好上述预防措施后,仍出现血压异常,需进行紧急处理:当居家测量血压超过180/110毫米汞柱,且患者伴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应立即让患者卧床,将头部稍抬高,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等短效降压药,同时紧急呼叫救护车。若出现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且伴有心慌、出冷汗等症状,需让患者平卧并适当抬高下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同时停用降压药,及时联系医生,必要时送医救治。
综上,预防是应对该问题的关键,过程中需加强血压监测、规范用药、注意生活细节,出现异常情况时务必及时就医。
问:老年肿瘤患者合并慢性心衰,如果在治疗中出现心衰加重等表现时,护理上有哪些针对性的处理策略?
郑秀:对于这一问题,首先要快速识别心衰加重的信号。当患者出现夜间突然憋醒、平躺时呼吸困难需被迫坐起、下肢水肿从脚踝蔓延至小腿、尿量较前一天减少1/3以上、乏力加重以及咳嗽伴泡沫痰等症状时,可能提示心衰加重。
若出现上述症状,需采取以下针对性处理策略:
一是体位与氧疗调整。立即让患者采取半坐位,若卧床则将床头抬高30至45度,以减少血液回流入心脏,减轻心脏负担。若患者出现口唇发绀等缺氧表现,可采用鼻导管进行低流量吸氧,流量控制在2至3升/分,避免高流量吸氧抑制呼吸。
二是液体与饮食管理。暂停口服补液,记录每小时尿量,若每小时尿量少于30毫升,需及时告知医生。饮食上严格限盐,每日盐摄入量小于3克,避免食用汤粥类食物,以减少水钠潴留。
三是药物监护。按医嘱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尿量及电解质变化,警惕低钾导致的乏力或心律失常。暂停可能加重心衰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止痛药、某些化疗辅助药等,如需使用需经医生评估。
四是病情监测与联动。若患者心率大于100次/分、出现血压下降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呼叫医护人员。日常督促患者固定时间测量体重,若体重增加1到2千克,可能提示存在水钠潴留,需引起重视,这是早期发现心衰变化的简便方法。
总之,在护理此类患者时,需做到细致观察、快速干预与及时沟通,在抗肿瘤治疗与心衰管理中找到平衡,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问:肿瘤患者使用激素(如地塞米松)时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日常护理中如何协调降糖方案?血糖监测方面有哪些建议?
郑秀:地塞米松等激素可能导致肿瘤患者血糖波动,在协调降糖方案时,需注重用药调整的超前性。在使用激素前,应先评估患者的基础血糖水平。若患者原本服用口服降糖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提前增加剂量或更换为胰岛素等。在激素使用过程中,需根据激素剂量调整降糖方案;当激素减量时,也应相应减少降糖药剂量,以防止低血糖发生。
同时,需注重降糖药与饮食的联动。饮食与血糖密切相关,老年患者不应因担心高血糖而过度节食,需在保证充足营养的前提下,按每公斤体重 20到30千卡供给主食。可用杂粮替代部分精米白面,例如采用1/3米饭加1/3燕麦的搭配,以减缓血糖上升速度。若出现餐后高血糖,可在餐前 15 分钟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辅助控制餐后血糖峰值,且不会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在血糖监测方面,需进行分阶段监测。激素使用初期(一到两周内),可每日监测四次,包括空腹及三餐后两小时血糖,重点关注激素作用的高峰时段,例如早晨使用激素时,需监测午餐前后血糖。当血糖稳定且连续三天达标后,可减少监测频次,改为每日两次(空腹及随机一次),以避免过度监测增加患者负担。此外,在激素减量或停药后,仍需监测一到两周,防止血糖出现反跳性降低。
总之,核心原则是激素剂量调整时,降糖方案需同步调整,同时通过精准监测捕捉血糖波动规律,在控制高血糖与避免低血糖之间找到平衡,保障老年肿瘤患者在激素使用期间的安全。
问:针对老年肿瘤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护理,除了药物干预,还有哪些结合老年人生活习惯的非药物缓解方法?
郑秀:结合老年人的消化特点,饮食调整是重要的非药物缓解方法。需坚持少量多餐,每日分为五到六餐,每餐量减半,避免空腹或过饱引发恶心。化疗当天可提前一小时进食,或治疗后延迟两小时再进食,以避开药物作用高峰。饮食选择上,尽量以温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小米粥、烂面条、豆腐羹等,同时避免过烫食物,防止刺激胃黏膜。若患者出现厌油症状,烹饪方式可采用清蒸或水煮,替代油炸。
环境与体位的调整也不可或缺,需减少感官刺激,营造低刺激的进食环境。保持房间通风,避免油烟、香水味等异味干扰;进食时关掉电视,减少声光刺激。
此外,结合老年人的生活规律,通过心理调节与分散注意力缓解症状。当恶心感出现时,可引导患者参与一些轻松的活动,如翻看老照片、听感兴趣的音频等,转移注意力;也可进行穴位辅助按摩。
总之,非药物缓解需与药物干预相结合,根据老年人的耐受程度循序渐进地调整,避免因强迫执行引发抵触情绪。
王一同 教授
航天中心医院
老年医学一科 医师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综合评估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郑秀 主管护师
航天中心医院
老年医学一科主管护师、护理学硕士
北京护理学会院感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综合评估分会委员
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会员
主持并结题院级课题一项;参与首都卫生发展科研项目1项;发表中英文文章多余篇。
2020年N0-N1级“三基三严”理论考核个人优胜奖;2022年度、2024年度航天中心医院“512护士节爱心天使“;2022年航天中心医院护理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022年、2023年航天医科护理联盟呦呦思辨杯护理论文一等奖、二等奖;2023年航天中心医院首届《护理管理后备人才综合管理素养大赛》“清雅风彩”奖;2023年航天中心医院第四届“人文关怀让更多的人信任你”人文案例分享比赛三等奖;2024年10月代表科室参加“第九季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老有所依—智慧医疗背景下构建多学科协作的老年整合照护》,获杰出案例奖。
来源:与癌共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