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番禺星火:广游二支队敌后抗战风云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6:48 2

摘要:1938年10月21日,广州城陷;翌年1月5日,日寇铁蹄踏碎番禺宁静。民族危亡之际,中共番禺地方组织毅然擎起抗战大旗,领导群众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其中,广州市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的斗争尤为壮阔,带领番

1938年10月21日,广州城陷;翌年1月5日,日寇铁蹄踏碎番禺宁静。民族危亡之际,中共番禺地方组织毅然擎起抗战大旗,领导群众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其中,广州市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简称“广游二支队”)的斗争尤为壮阔,带领番禺热血儿女书写一段段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

根植厚土:

民心铸就的铜墙铁壁

“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并且保护人民”,从诞生的一刻起,广游二支队便将坚持抗战、心系群众的信条刻进了自己的旗帜。广州沦陷的硝烟未散,共产党员吴勤带领数十名乡勇,于广州南郊点燃起“抗日义勇队”的第一簇星火。1938年11月,在党的指引下,部队正式整编为中共广游二支队,司令部设置在禺南地区的沙湾石涌村。在这里,广游二支队以八路军、新四军为楷模,严加整训,纪律严明,深得当地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拥护。

广游二支队活动旧址 福涌潘氏宗祠

在禺南地区站稳脚跟后,广游二支队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在各村内建立读书会、兄弟会等群众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抗战,发展一批批农村青年入党。1939年5月创立于大石乡的“俊杰抗日同志社”最为耀眼,一度建立起52个分社、汇聚数千名社员,将抗日火种播撒向禺南乃至整个珠三角的每一寸热土,为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俊杰抗日同志社旧址 大石留春园

初次考验,在1940年11月13日骤然来临。成立仅一个月的广游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简称“独一中”),在沙湾涌边村迎来硬仗。面对十倍于己的日、伪军进逼,独一中战士灵活地穿梭于青萝嶂的密林之中,难觅行踪,令敌军无功而返。此场以弱胜强的战斗极大提升了广游二支队的威望,点燃了民众内心的抗战希望。战后,乡亲们奔走相告:“‘多窿’(指支队司令吴勤,因他面部有麻子而亲切称呼)的队伍真猛!”

夜袭沙湾、里仁洞战斗、韦涌战斗……一系列战斗的凯歌接连奏响,广游二支队与禺南人民的血肉联系,在一次次的生死与共中越发紧密。战士们常常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同吃同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乡间祠堂化身指战员们部署战斗的指挥部,农户的阁楼、地窖成为游击队员躲过围剿的避难所。部队断粮,乡亲们便从牙缝里省出米粮,为战士熬煮出一碗碗滚烫的萝卜丝粥、莲藕饭。正是这份军民鱼水深情,共同筑起了禺山大地上抵御日寇的铜墙铁壁。

1940年11月13日 沙湾初战 涌边村后山战斗地

智勇无双:

水网密林间的英雄儿女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激荡旋律,仿佛是为家乡的广游二支队战士们量身谱写。在这片河网密布、蔗林叠翠的土地上,面对敌强我弱、装备悬殊的困境,他们以惊人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以弱胜强的英雄传奇。

1943年3月,汉奸李辅群麾下伪军如蝗虫般扑向丹山村,妄图在此“拍围”霸耕,强抢村民耕地。广游二支队得知后,积极组织群众,展开一场分工明确、全民皆兵的人民战争:少年儿童负责侦察敌情、通讯联络;青壮年男性趁夜拆毁已“拍”起的堤围;妇女、老人则烧水做饭,做好后勤。与此同时,战士们则仿佛融入了丹山的山水画卷,1300亩的广袤水田、丛林茂密的山冈上,枪口正在枝叶的缝隙间对准敌人。伪军慑于民众声势,又惧村内虚实,只得悻悻而归;人民群众的反敌伪情绪则随着反“拍围”的胜利而越发高涨。

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旁白云石石刻画 “丹山反拍围斗争”

“夜袭”,是这支人民武装最锋利的匕首,屡屡刺破黑暗,直插敌伪心脏。1944年6月19日晚,新造伪番禺二区区公署内,伪区长冼尧甫之流或吆五喝六地打牌,或已烂醉如泥,沉入梦乡。而广游二支队的精锐骨干,却凭借对地形的谙熟,悄然绕过哨卡,直捣黄龙。“不许动!缴枪不杀!”不到一小时,夜袭新造全线告捷,伪区长冼尧甫等百余人被俘,缴获大量枪支弹药。

6月26日晚,广游二支队乘胜追击,兵锋直指大汉奸李辅群盘踞的老巢,市桥群园。战士们如法炮制,行动迅捷如电,配合无间,以雷霆之势突入敌营。昔日作威作福的李辅群早已吓破肝胆,趁乱匆忙逃窜,留下百余名伪军遭俘,上万发弹药易主。新造、市桥,连战连捷,军民士气如虹,抗敌信念越发坚定,这支人民武装也在战火中淬炼得越发精悍。

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旁白云石石刻画 “夜袭新造”

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传奇,则诞生在一个名叫植地庄的小村庄中。1944年7月26日凌晨,500余名日军、800余名伪军来势汹汹,主力突围之际,何达生、植枝、黄贤、黎明、孔联、曾九、陈耀祥、梁细九——八位勇士毅然留守,肩负起保卫村庄、牵制强敌的重任。他们心思缜密,在村内密密麻麻的竹林、纵横交错的街巷中频频突施冷枪;他们急中生智,将火海中的猪群驱入敌阵制造混乱……近十小时的周旋,八人竟奇迹般地全身而退,为大部队的转移创造了宝贵的时间。“植地庄八勇士”的英名,当永镌青史。

1944年7月26日 植地庄保卫战遗迹 围墙上布满射击弹孔

碧血千秋:

挞沙岗上的永恒丰碑

然而,抗战的史诗并非只有高奏的凯歌,而是无数英烈鲜血染红的壮烈诗篇。从司令员吴勤遭敌暗算,到一次次冲锋陷阵中那些连姓名都无法留下的年轻身影,广游二支队的战士们,为保卫家国流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而在番禺抗战的壮阔长卷中,植地庄战斗无疑是最为惨烈、最令人心碎的一页。那漫山遍野的殷红,让后人常以“血战”称之。

在“植地庄八勇士”在村庄中周旋的同时,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主力的突围之路,却布满了荆棘。植地庄四面环山,地形险恶,突围的每一条路径,都可能暴露在敌军居高临下的火力网中,每一步都踏在生死的边缘。长岗方向,大队组织员黄平带领15名非战斗男女人员向山顶突围,当他们艰难跋涉至半山腰,抬头望去,却见长岗山顶已被日军机枪牢牢扼守。面对枪林弹雨,黄平嘶吼着:“共产党员带头冲!”“同志们冲呀!不要怕!”一个,两个,三个……身影相继倒在了向山顶冲锋的斜坡上,再也没有醒来;只有梁铁一人劫后余生,拖着留下了200余处伤疤的双腿,成为这场悲壮突围中唯一生还的见证者。

2005年 植地庄之战幸存者梁铁 指着腿上的伤疤

与此同时,大队长卫国尧则率领部队向挞沙岗方向突围。当他们行至山下一处开阔地带时,日军集中长岗、白虎岗、燕子岗的火力猛烈射击,政训员黎干之、指导员黄杰等先后牺牲。卫国尧身先士卒,顶着疟疾的病痛,向山顶奋力射击,同时指挥队员们尽快翻过挞沙岗。就在这时,数颗子弹洞穿了他的胸膛,卫国尧英勇牺牲,年仅31岁。

卫国尧(1913—1944)

回顾卫国尧短暂而璀璨的一生,他本可在家乡沥滘,做一名锦衣玉食、衣食无忧的地主少爷;也可以在东渡日本留学后,潜心学术,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学术名流;亦或是在国民党军中,凭借过人的才干一路高升……然而,在民族危亡、山河破碎的关头,他毅然放弃了一切可能的荣华与安逸,他选择了与人民站在一起,选择了将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烽火连天的抗战前线。他的名字,与挞沙岗、植地庄长存。

“血战植地庄”一役,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英勇作战,48名烈士的碧血浸红了挞沙岗的黄土,毙伤日军70多人,用壮烈牺牲践行着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如今,在这座山冈上,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肃穆庄严。碑体沉默而坚硬,上面镌刻着每一位长眠于此的烈士姓名。风过林梢,呜咽如泣,仿佛仍在传颂着英雄们碧血丹心的故事。

1944年7月26日 植地庄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人民伟力:

七星岗下的汪洋大海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国内抗日战争曙光在前。禺南地区的日、伪势力也如秋后蚂蚱,虽张牙舞爪,却已是强弩之末,日薄西山。在这种形势下,禺南各乡纷纷在党的支持下建立起民主选举的抗日民主政权,村村寨寨纷纷组建起人民抗日自卫队,积极配合广游二支队作战,规定凡遇敌、伪、匪到乡村骚扰、抢劫,即鸣锣为号,一方有事各方支援,共同抗击敌伪和土匪。

1月25日,伪军李辅群困兽犹斗,派出100余人到市头村劫掠民财。广游二支队一个中队敏锐捕捉敌军行踪,民兵自卫队立刻鸣锣报警,一时间锣声四起,各乡民兵纷纷喊着“打倒李塱鸡(汉奸李辅群绰号)!”“打倒日本仔!”“冲啊!杀啊!”等口号前来作战,攻势犹如排山倒海。伪军一部分在我军追击下狼狈逃往市桥,另一部分则蜷缩在七星岗蔗林里,动弹不得,最终在“缴枪不杀”的喊声中尽数投降。

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旁白云石石刻画 “七星岗战斗”

李辅群遭此打击后恼羞成怒,次日,他孤注一掷,调集伪军900余人兵分两路,向南村一带展开反扑,但在二支队战士与各乡民兵的通力合作下,屡次阻击敌军进攻,击退来犯之敌。隔天,李辅群再派300多人携带精良装备袭来,然而,在军民同心的钢铁意志和越战越勇的昂扬斗志面前,再精良的武器也显得苍白无力,最终只得再度灰溜溜地败退回巢。整场七星岗战斗历时三天,伪军先后出动1700多人次,番禺大队和附近60多个村庄的民兵共2000多人并肩战斗。其持续时间之长,参战规模之大,在禺南抗战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广游二支队活动旧址 植地庄植氏宗祠

七星岗战斗的辉煌战果,不只属于前线浴血拼杀的战士,更属于无处不在的民众支前洪流。战端一开,家家户户自动献出粮、油、柴草;白发阿婆在村中昼夜煮饭烧茶;青壮姐妹则穿越火线,向前沿运送饭食、茶水、弹药。目睹战士负伤,她们或抬着简陋担架,或直接背负伤员,在缺医少药的困境中夜以继日地抢救。军民一体,水乳交融,在禺南抗战史上书写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昭示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亿万人民觉醒并团结成汪洋大海,足以吞噬一切侵略者的狂澜!

星火永续:

照亮征程的信仰之光

自发前往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祭拜的市民

八十载光阴流转,当年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广游二支队的星火却宛如穿越烽火的信仰,从未熄灭。每年清明、公祭日,植地庄抗日战斗烈士纪念碑、番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总有长长的队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亲友搀扶下,颤巍巍献上鲜花;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神情庄重,用清澈的童音齐声朗诵着纪念的诗篇。广游二支队英烈们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魂魄,化为番禺开拓进取、勇于担当的城市品格,照亮着每一代番禺人脚下赓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壮丽征程。

来源:广州番禺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