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的故居,门楣之上 “莆田世泽” 四字熠熠生辉。这简单的四个字,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与情感交织的大门,背后承载着无数移民两广的莆田后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尊崇。莆田,这座在古代中国移民史上扮演重要中转站角色的城市,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在 “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的故居,门楣之上 “莆田世泽” 四字熠熠生辉。这简单的四个字,宛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与情感交织的大门,背后承载着无数移民两广的莆田后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尊崇。莆田,这座在古代中国移民史上扮演重要中转站角色的城市,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让后人即便历经岁月变迁、地域相隔,仍对其念念不忘,以身为莆田后裔为荣?
在古代中国移民的宏大历史版图中,莆田之所以成为古代中国移民的重要中转站,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莆田地处福建沿海中部,北倚福州,南望厦门,东濒台湾海峡。境内港湾众多,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 “三湾环绕”,其中湄洲湾更是以港阔水深、风平浪静而闻名,是天然的优良避风港。在古代航海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这些港湾为往来船只提供了绝佳的停靠与补给之地,吸引着南来北往的移民在此停留中转。
同时,莆田的地形地貌也为移民汇聚创造了条件。其西北为山地丘陵,东南为平原,木兰溪贯穿其中,形成了肥沃的河谷平原。这种相对多样的地形,既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又为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人群提供了生存空间。山区可从事林业、矿业,平原则适宜农耕,使得莆田能够容纳来自各地的移民,为他们提供暂时的栖息之所和发展机会。
历史上,莆田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也为其成为移民中转站奠定了基础。在唐宋时期,莆田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莆田的制瓷业、纺织业等颇为兴盛,产品远销各地,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人口汇聚。而且,当时的莆田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科举之风盛行,人才辈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莆田成为人们向往的定居之地,为移民的中转和停留提供了有利条件。
两广地区的莆田移民有着悠久的历史轨迹。早在唐宋时期,随着莆田地区人口的增长以及航海技术的发展,一些莆田人开始踏上南下的征程,前往两广地区谋求发展。这一时期的移民,部分是由于商业贸易的拓展,莆田的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到达两广地区进行贸易活动,逐渐在当地定居下来。例如,一些经营瓷器、茶叶等商品的莆田商人,在广州、潮州等地设立店铺,随着生意的稳定,他们将家人接来,落地生根。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沿海地区的人口压力,莆田向两广地区的移民规模进一步扩大。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沿海居民的生计受到一定影响,部分莆田人选择迁移到相对地广人稀的两广地区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一些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被迫离开家乡的莆田人,也将两广地区视为新的安身之所。他们成群结队,带着对未知生活的憧憬和对故土的眷恋,踏上了移民之路。
这些移民在两广地区落地生根后,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莆田根源。他们在新的家园中,传承着莆田的文化习俗、语言特色等,形成了独特的族群文化。例如,在一些两广地区的村落,至今仍保留着莆田方言的部分词汇和发音,传统的莆田节日习俗如妈祖信仰的祭祀活动等也在当地延续。
“莆田世泽” 这四个字,深刻地烙印在两广地区莆田移民后人的门楣之上,成为他们铭记家族根源、传承家族荣耀的精神标识。“世泽” 一词,蕴含着家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恩泽与福泽,代表着莆田先辈们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品德、功绩和文化底蕴。
对于两广的莆田移民后人来说,“莆田世泽” 首先是对家族迁徙历史的铭记。提醒着每一代人,自己的家族从遥远的莆田而来,历经千辛万苦,在新的土地上开枝散叶。这种对历史的铭记,增强了家族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他们在面对新环境的挑战时,能够从家族的历史中汲取力量,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同时,“莆田世泽” 也承载着家族的道德传承。莆田在历史上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而闻名,先辈们秉持着勤劳、善良、诚信等美德。门楣上的 “莆田世泽” 激励着后人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品德,在为人处世中遵循家族的道德规范,为家族增光添彩。例如,在一些家族中,长辈会通过讲述莆田先辈的故事,教导晚辈要勤奋学习、团结邻里,传承家族的良好家风。
此外,“莆田世泽” 还具有凝聚家族力量的作用。当家族成员看到门楣上的这四个字时,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意识到自己是家族传承的重要一环。在家族遇到困难或举行重大活动时,“莆田世泽” 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能够将分散的家族成员凝聚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维护家族的尊严和荣誉。
莆田在古代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移民心中的骄傲和精神寄托。
莆田的宗教文化,尤其是妈祖信仰,对移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妈祖作为海上保护神,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在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海上航行充满了危险,妈祖信仰为出海的人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莆田移民在迁徙过程中,将妈祖信仰带到了两广地区,建造妈祖庙,举行祭祀活动。妈祖信仰所蕴含的慈爱、勇敢、互助等精神,不仅成为移民们在新环境中团结互助的精神纽带,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之中。例如,在广东沿海地区的一些妈祖庙,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妈祖诞辰庆典,吸引了当地民众和莆田移民后人共同参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莆田的科举文化也令人瞩目。莆田在古代文化领域的成就斐然,素有 “文献名邦”、“海滨邹鲁” 的美誉。据统计,仅两宋时期,莆田考中进士者就多达 1600 余人,在全国名列前茅,宋代每42名进士中就有1名莆仙人。这种科举的辉煌成就,背后是莆田浓厚的崇文重教之风。莆田人杰地灵,素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之风尚。历史上有过“科甲冠八闽”的鼎盛时期,涌现出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位宰相。新中国成立以来,莆田共走出15名两院院士。
莆田的家族极为重视教育,往往倾家族之力兴办私塾、书院,聘请名师授课,为子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像著名的兴化军学,培养出众多人才。这种对知识的尊崇和对教育的执着,不仅为莆田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传承。移民两广的莆田后人,将这种崇文重教的传统带到了新的居住地。他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在艰苦的迁徙和生活环境中,依然努力为后代创造受教育的机会,期望延续家族在科举上的荣耀。这种文化传承,使得 “莆田世泽” 成为他们心中代表着智慧、进取和家族荣耀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古代莆田的经济繁荣,也是吸引移民并让后人铭记的重要原因。在商业方面,莆田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当地商人活跃于国内外市场,他们将莆田的特产,如荔枝、桂圆等农产品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运往各地,又从外地带回各种商品,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莆田的港口城市,如涵江,在宋代就已成为重要的商业集镇,“帆樯如林,商贾云集”,一片繁荣景象。
同时,莆田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制瓷业、木雕、石雕等技艺精湛,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海外。例如,莆田的瓷器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工艺备受赞誉。这种经济上的繁荣,为移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遇。当他们迁徙至两广地区后,莆田的商业理念和手工业技艺也随之传播。他们在新的土地上,凭借从莆田传承而来的商业智慧和精湛技艺,努力开拓新的事业,同时也将莆田的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两广地区不断扩大。莆田的繁荣昌盛,成为他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是家族辉煌历史的见证,让他们始终以莆田为荣。
在现代社会,“莆田世泽” 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依然在两广的莆田移民后人中传承和发展。以黄旭华院士为例,他身上充分体现了莆田文化所孕育的坚韧、创新和奉献精神。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下,黄旭华隐姓埋名 30 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这种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与莆田历史上众多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
在两广地区,众多莆田移民后人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他们秉承着莆田崇文重教的传统,努力学习,在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传承妈祖文化中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莆田移民后人通过各种方式,延续着 “莆田世泽” 的荣耀,让莆田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莆田,这座古代中国移民的中转站,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辉煌的历史文化、强大的信仰力量和深厚的家族传承,成为移民两广的莆田后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原乡。“莆田世泽” 不仅是门楣上的几个字,更是他们心中流淌的文化血脉,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在新时代,莆田的魅力依然在延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续写家族和民族的辉煌篇章。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