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朱正章便是其中一位。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也是抚顺西露天矿的搬道工、值班员,却以非凡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最终为保护国家资财,与歹徒英勇搏斗,壮烈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朱正章便是其中一位。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也是抚顺西露天矿的搬道工、值班员,却以非凡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最终为保护国家资财,与歹徒英勇搏斗,壮烈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
朱正章,出生于1933年4月10日,籍贯山东省泰安县,汉族的血脉中流淌着坚韧与质朴的基因。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年轻的朱正章积极向上,于1952年9月27日光荣地参加了共青团,随后在195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便将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扛在了肩头,矢志不渝。
1952年,朱正章背井离乡,来到抚顺露天矿,成为了一名采煤工人。此后的岁月里,他辗转于西露天矿的各个岗位,从养路工到搬道员,再到值班员,每一个岗位他都全力以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担任过煤矿青年突击队团支部书记,以自己的热情和干劲,带领着青年团员们为矿山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他还兼任民主小学校外辅导员,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们树立起一个个榜样,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善良与责任的种子。
自踏入抚顺矿山的那一刻起,朱正章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矿山的恢复建设中。他每日起早贪黑,不辞辛劳,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都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任劳任怨,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生产任务。在西露天矿机务段担任值班员期间,他的敬业精神更是令人钦佩。无论风雨如何肆虐,他总是第一个到达班上,仔仔细细地做好接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值班室旁有一堆煤,常常有人不小心将煤弄到铁道缝里,朱正章见此情景,心疼不已。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每一分空闲时间,弯下身子,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地将铁道缝里的煤抠出来。粗糙的铁轨磨破了他的手指,鲜血直流,他只是简单地用布缠一缠,便又继续投入到“捡煤行动”中。就这样,寒来暑往,三年的时间悄然过去,他回收的煤多达5吨多,为国家节省下了宝贵的资源,也为身边的人树立了勤俭节约的典范。
朱正章不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生活中更是一位热心肠的大好人,他总是善于扶老携幼、助人为乐,邻里之间但凡有大事小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帮忙。他就像一团温暖的火焰,照亮了身边每一个人的生活。曾经,他成功挽救过误入歧途的不良少年,耐心地与少年沟通交流,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温暖关怀,引导少年走上正轨;他也曾劝解过因生活挫折而轻生的人,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在他生活的周围,提起朱正章,人人都竖起大拇指,称赞有加,良好的口碑在邻里间口口相传。
他所在的班里,有一名姓赵的青年工人,夫妻二人感情出现了严重的裂痕,妻子一气之下离家回了娘家。小赵整日为此愁眉不展,工作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朱正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利用自己难得的休息日,不辞辛劳,多次前往吉林。一路上,他舟车劳顿,历经波折,但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让小赵的家庭重归和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多方打听和耐心劝说,终于成功将小赵的爱人接了回来。当小赵夫妻二人重归于好时,朱正章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人问他:“你这么忙活,到底图个啥?”他只是憨厚地一笑,朴实地回答道:“人家有困难,咱能搭把手就搭把手。”这句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无尽的温暖与善良,诠释了他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
在一个滴水成冰的三九天里,朱正章下夜班回来,刚刚拿起筷子准备吃饭。突然,老伴神色慌张地从外边风风火火地跑回来说:“老徐家的媳妇要生孩子,家中没有人,这可怎么办?”朱正章听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放下手中的筷子,三步并作两步冲出门去。他从前栋房借来一辆手推车,在老伴和邻居们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将孕妇搀扶上车。随后,他双手紧紧握住车把,奋力推着车在冰天雪地中飞跑。寒风如刀割般刮过他的脸颊,他却浑然不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将孕妇送到产站。当他终于把车推到产站时,早已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顾不上休息,又和老伴一起守候在产房门外,焦急地等待着。直到产房里传出婴儿响亮的哭声,得知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降生了,他和老伴才如释重负,放心地离开。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欣慰,仿佛自己的孩子出生一般。
1970年深秋的一天傍晚,朱正章像往常一样在上班途中,刚走到北窑地马路上,远远地就看见前边围着一群人。他心中好奇,快步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迷失了方向,找不着家了,正站在那里哇哇大哭,哭着喊着找妈妈。朱正章见状,心中满是心疼,他轻轻分开众人,走到小男孩身边。他从自己的饭盒里拿出一个白面馒头,递到小男孩面前,温柔地哄着说:“小朋友,你饿了吧,先吃饱了,叔叔领你去找妈妈好吗?”小男孩抬起满是泪痕的小脸,看着眼前和蔼可亲的叔叔,边啃着馒头边使劲儿地点点头,哽咽着说:“谢谢叔叔!”来到站房以后,朱正章先打来热水,细心地给孩子洗了脸,让孩子看起来干净舒服一些。然后,他又四处求人,给孩子买来水果、面包等食品,看着孩子吃得津津有味。等孩子吃饱后,他又轻轻将孩子哄睡了。第二天,朱正章下班后,顾不上休息,领着孩子四处打听,走街串巷,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欢乐园找到了孩子的家。当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平安归来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朱正章的手,千恩万谢。朱正章只是微笑着摆摆手,转身又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然而,命运却在1982年2月21日这一天发生了残酷的转折。那天,单位发放工资,下班后仍有一部分工资尚未发完,这些钱被放在值班室的木柜里。矿区工作实行三班倒制度,朱正章作为丙班值班员,当晚正好轮到他值班。凌晨3时,万籁俱寂,整个矿区都沉浸在一片沉睡之中。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惊心动魄的危险正在悄然逼近。甲班的一名工人,手持凶器,趁着夜色,偷偷地从值班室翻墙而入。进入院内后,他小心翼翼地熄灭了院内的照明灯,随后蹑手蹑脚地闯入了值班室,妄图偷走那些工资。
熟睡中的朱正章被细微的动静惊醒,在瞬间意识到有歹徒闯入的那一刻,他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毫不犹豫地立即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用自己的双手紧紧抱住了歹徒。穷凶极恶的歹徒见罪行败露,顿时恼羞成怒,顺手操起一旁的斧子,恶狠狠地朝着朱正章的头部猛砍下去。剧烈的疼痛如电流般传遍全身,但朱正章没有被歹徒的凶狠所吓倒,他咬紧牙关,使出全身的力气,仍然死死地抱住歹徒的双腿不放。歹徒心中慌乱,担心被人发现擒获,于是丧心病狂地又向朱正章的头部连砍数斧。鲜血顺着朱正章的脸颊不停地往下流淌,滴落在冰冷的地面上,洇出一片触目惊心的红色,但他依旧没有松手,顽强地与歹徒进行着殊死搏斗,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不能让歹徒得逞,一定要保护好国家的资财。
惨无人道的歹徒见朱正章始终不肯放手,再次抡起锋利的斧子,用尽全身力气,狠狠地向他的头上砍去。这一次,朱正章再也支撑不住,倒在了血泊之中。当同事们闻讯赶来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但即便如此,他仍然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微弱地呼喊着:“歹徒抢钱了,同志们快追呀!”声音虽然微弱,却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然而,由于伤势过重,朱正章最终还是没能抢救过来,不幸牺牲,年仅49岁。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寒冷的夜晚,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资财,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
事发后,抚顺市公安局联合辽宁省公安厅迅速行动,组织专门人员全力侦破案件。在全体办案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仅用了24小时之内就成功侦破案件,将歹徒抓获。后来,法院依法对歹徒进行审判,歹徒被判死刑。临刑前,或许是良心发现,他深深地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忏悔,并直言朱正章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朱正章的高尚品德,哪怕是犯下罪行的歹徒,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善良与正义。
1985年9月2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为了表彰朱正章的英勇行为和崇高精神,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抚顺矿务局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烈士追认大会,人们怀着悲痛与敬仰之情,送别这位英雄。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人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时光荏苒,2012年2月,在朱正章烈士牺牲30年后,记者卢然采访了朱正章烈士的女儿朱秀美女士。在电话里,朱女士的声音中依旧饱含着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无尽敬意。她详细地回忆了父亲当年勇斗歹徒的全过程,那些惊心动魄的细节,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同时,她还深情地讲述了父亲生前乐于助人、爱岗敬业的光荣事迹。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朱正章烈士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他的故事也将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下去,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了正义和善良,勇敢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作家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