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围巾背后的抗日壮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16:16 1

摘要:在肇源博物馆“英雄肇源”展厅的玻璃展柜里,一条黑褐色围巾静卧在绒布上,微卷的毛边如同一页页泛黄的日记,无声诉说着岁月的磨洗与侵蚀;经纬交错的纹路间,那些细碎的草屑仿佛仍带着当年的风霜雨雪,默默封存着一段未曾褪色的过往。这条普通的粗布围巾,承载着一段滚烫的历史,

东北抗联烈士耿殿君在抗日战争期间用过的围巾 徐建国/供图

在肇源博物馆“英雄肇源”展厅的玻璃展柜里,一条黑褐色围巾静卧在绒布上,微卷的毛边如同一页页泛黄的日记,无声诉说着岁月的磨洗与侵蚀;经纬交错的纹路间,那些细碎的草屑仿佛仍带着当年的风霜雨雪,默默封存着一段未曾褪色的过往。这条普通的粗布围巾,承载着一段滚烫的历史,它的主人——东北抗联第六军十二团团长耿殿君,曾裹着它在零下40摄氏度的雪原奔袭,用它包扎伤员的伤口、藏匿过救命的弹药。而今,当参观者的指尖轻轻贴上展柜的玻璃,那层冰凉的阻隔似乎瞬间消融。指尖传来的,仿佛仍是80多年前冰天雪地里从未冷却的热血温度,那是忠魂未散的滚烫余温……

耿殿君画像 资料图

投身抗日

据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烈士英名录》记载,1903年3月,耿殿君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一户贫苦农家。连年灾荒迫使他随家人“闯关东”,辗转来到黑龙江,最终在肇源县白家坟(今肇源县和平乡工农村)定居,后与村民焦淑清结婚。

1932年,当日本关东军的铁蹄践踏东北时,正在汤原金矿做工的耿殿君,结识了抗日青年高吉良。在高吉良的启发教育下,耿殿君决心投身抗日救国,后经夏云杰介绍入党,开启了传奇征程。

耿殿君化身“老客”,奔走于村屯之间,用山东快书般的爽朗嗓音动员百姓:“老乡们,鬼子占了咱的地,抢了咱的粮,咱能伸脖子等死吗?”在他的努力下,数百名青壮年加入抗日队伍,筹粮队踏碎坚冰运送物资的足迹遍布汤原山区。这段经历,让他深知“民心是最大的抗日力量”,也为后来他在三肇地区(今肇源县、肇州县、肇东市)开展工作埋下伏笔。

1936年,对于耿殿君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汤原抗日武装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六军,耿殿君担任留守团团长。留守团虽人数不多,但肩负的责任却十分重大,部队的后勤供给、后方医院、修械所、被服厂等处的工作,都落在了他的肩上。

耿殿君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里里外外,事无巨细,全都精心张罗。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深知每一份资源的珍贵,每到一地,都会仔细收集各类物品,哪怕看似无用的东西,也会如获至宝般捡回来。耿殿君常说:“这些东西以后说不定能派上大用场。”战友们笑称他“见啥捡啥”,亲切地称他为“耿破烂”。称呼里,满是对这位“后勤管家”的敬意与爱戴。

驰骋疆场

据《戴鸿宾传》记载,1937年,东北抗联第六军为粉碎敌人的“讨伐”计划,在军长戴鸿宾的带领下进行战略转移。耿殿君担任东北抗联第六军十一团团长,参加了攻打叶家窝棚的战斗。然而这场战斗异常艰难,敌人火力凶猛,耿殿君的队伍付出了20多名战士牺牲、40多人负伤的代价,最终也未能取得胜利。

面对惨痛的伤亡,耿殿君心如刀绞,却没有丝毫退缩,立即承担起伤员救治工作。在绥棱境内大仙堂一带,他带领战士们一边疗伤,一边与敌人周旋,成功击退了伪山林警察讨伐队的袭击,为伤员们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和安全的休养环境。

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东北雪原,寒风如刀割。耿殿君的围巾成为战士们的“生命纽带”。在芦苇荡躲避追捕时,他曾用这条围巾为重伤员包扎腹部伤口,撕下内衬布条固定断骨;在转移弹药时,又将其裹住手雷塞进树洞,用枯草伪装。正如《肇源县文史资料》第九辑所载,耿殿君“像老树根一样扎根在雪原,用最简陋的武器编织着抗日的天罗地网”。

1938年,耿殿君所在的留守团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六军第十二团,他仍任团长。当年9月28日,李兆麟亲赴十二团作战略部署。3日后,十二团在耿殿君的率领下南渡讷漠尔河,攻打讷河县九井伪警察分署,缴获步枪10余支;后又在讷东三马架与孙强所率伪军龙江教导队激战了3个小时,缴获轻机枪1挺、马盖枪30支、手枪2支。

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在《满洲共产抗日运动概况(1939)》报告中这样记载:“……其中活动最频繁的是冯治纲、姜福荣、耿殿君、王明贵等‘匪团’。他们巧妙地运用游击战术,适当及时地离合聚散,奔走纵横数百里的平原上,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并大胆地在‘九一八’纪念日当天袭击了讷河县城;又在11月13日攻击了宁嫩线鹤山车站,北黑线小兴安车站,游击了克山县西城镇,占领警察分驻所,解除军警武装,袭击金融合作社,杀死日本人,抢走万余元现金的‘罪行’,其‘凶恶残暴’无言可喻,已登峰造极……”敌人的咒骂和哀叹就是东北抗联将士取得战果的有力证明。耿殿君名列其中,足见其当年作用发挥之大。

化身“土匪”

1939年,局势愈发严峻,为跳出敌人包围圈,东北抗联部队准备向松嫩平原转移。关键时刻,经高吉良推荐、李兆麟批准,耿殿君肩负起特殊使命,秘密率先遣队潜入三肇地区。之所以选择耿殿君,除了他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外,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耿殿君家住肇东后六撮房(今肇东市先进乡先进村),岳父家住在肇源白家坟,对三肇地区极为熟悉,且亲戚朋友多,便于开展活动。

耿殿君的任务主要是:宣传抗日救国,秘密联络发展当地的抗日武装力量;为东北抗联队伍提供后勤供应。此时,三肇地区抗日活动相对薄弱,日军推行“只杀抗联不打土匪”的恶毒策略,因此李兆麟命令耿殿君不能暴露东北抗联身份,而是伪装成“绺子”(土匪)开展抗日活动,为东北抗联主力西征“打前站”。

耿殿君率队来到肇州永安村孙玉亭家落脚后,与部分三肇地区的党员共13人成立了抗日武装,对外报号“十三省”,“省”(音xǐng)取觉悟、醒悟之意。耿殿君报号“三省”,成为这支队伍的“大掌包”(首领)。从此,他们明里以土匪身份周旋于鬼子、汉奸和土匪之间,暗里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2009年上映的抗日电视剧《十三省》,正是根据这段历史改编的。

在三肇地区,耿殿君一边与日伪军战斗,一边发展抗日力量。通过“十三省”的努力,仅一年多时间,三肇地区抗日救国会就发展到数百人,使1940年8月进入三肇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的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迅速发展壮大。同时,他们侦察敌情、联络消息,为主力部队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在东北抗联第三路军第十二支队攻打丰乐镇、激战敖木台、袭击肇源城、攻打头台站、袭击托古村村公所、攻打古鲁站、袭击启明村,以及在李甲屯与日军交战、袭击大赉县五棵树伪警察署、攻打安达兴亚农场等多次与敌战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英魂不灭

根据追认耿殿君烈士的报告材料所整理的《宁死不屈的抗日英雄耿殿君》记载:1941年4月的一天,东北抗联第三军第十二支队二中队队长赵景海(“十三省”中的“四省”、革命烈士,1943年在今尚志市苇河镇一带与日寇作战时牺牲)执行侦察日军分布情况后,回来向耿殿君汇报时,被娄风亭家的张大羊倌告密,日伪军尾随而来。赵景海刚汇报完情况,就发现敌人包围了村子。

由于情况紧急,耿殿君和妻子焦淑清赶紧把赵景海藏进锅台腔里。当时,天快黑了,日伪军搜到了耿殿君家,东翻西找,见到东西就砸,异常嚣张。眼看着赵景海藏身的地点就要暴露,大义凛然的耿殿君做出了英勇的决定——自己把敌人引开,保护战友和家人。他声称自己捡到一把枪藏到了柴火堆里,日伪军不敢靠前,用枪逼着耿殿君将枪支取出后将其带走,连夜把他押到县城,接着送往肇东监狱。

狱中,耿殿君与一位姓鲍的东北抗联战士策划了越狱行动。鲍姓战士成功逃脱,而耿殿君由于是重犯,戴着手铐和脚镣,行动不便,没跑多远又被抓回。敌人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但不管敌人怎样用刑,耿殿君始终一言不发。党组织得知耿殿君被捕后,多方营救,却没有成功。1941年10月,耿殿君被押上汽车,秘密转移到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被残害致死,连尸体都没能留下,年仅38岁。

如今,英雄早已化作松嫩平原的星辰,但这条围巾依然在诉说着一个民族在最黑暗时刻的坚强不屈,展示着“宁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气节。当每一名参观者来到展柜前,凝视这经纬间的草屑与补丁,看到的仿佛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个民族的不屈脊梁——它曾在风雪中弯折,却从未折断,反而在岁月深处挺成一座丰碑。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