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在住酒店的时候,面对浴室里的水龙头手忙脚乱过?哪个把手是调温的,哪个是调节水流的,该旋转还是推拉......一大堆问题接踵而至。很多情况下,洗澡水的水温也让人气急败坏。尤其总在脱好衣服时发现,水温太烫或者太凉只在一线之隔,只能反复调整,着实让人恼火。
你有没有在住酒店的时候,面对浴室里的水龙头手忙脚乱过?哪个把手是调温的,哪个是调节水流的,该旋转还是推拉......一大堆问题接踵而至。很多情况下,洗澡水的水温也让人气急败坏。尤其总在脱好衣服时发现,水温太烫或者太凉只在一线之隔,只能反复调整,着实让人恼火。
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设计”困扰。水龙头,明明只需要简单的功能,却常常因为旋钮标识模糊、水温反应延迟而给人们带来困扰。这些本应让生活更轻松的造物,为何反倒成了负担?
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在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看来,症结并不在使用者身上,而恰恰暴露了设计本身的拙劣。
唐纳德・诺曼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认知科学与心理学荣誉退休杰出教授。他有着工程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背景,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相结合。不仅如此,他还身兼艺术家、企业高管与顾问、作家等身份,曾任苹果公司副总裁,将多种学科的知识引入到设计领域,对我们重新理解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作用,精准把握并实践以人为本的设计有着重要的贡献。
90岁高龄的诺曼在他的新书《设计,为更好的世界》中说道:
当我还是工程师的时候,我建造物;当我还是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的时候,我做了一些实验,试图取得新的发现、新的理解和思考问题的新方法;后来我又做过行业高管和创业顾问,之后又成为一名设计师,其间思考的是新方法、新工具和新技术。
我仍然在做所有这些事情,只是现在大部分时间用来为他人提供咨询,为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开发新的课程和写下自己所学的知识——本书就是一个例子。
在当今世界“一团糟”的背景之下,诺曼将自己的毕生精华理念都浓缩在了他的新书《设计,为更好的世界》中。这本书既延续了对设计本质的探索,也将视角从单个产品扩展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宏大维度。读这本书,能够让每一位读者理解设计如何塑造世界,以及我们该如何通过设计打造未来。
积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诺曼的前作《设计心理学》系列,作为设计领域的经典著作畅销20余万册,被认为是设计学专业和设计从业人员的必读书目。
这套书的影响力远不止于设计领域。比如说在引进中国时,这套书获得了“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联合推荐。罗振宇也评价说,这套书的内容“简直是道出了设计的本质”。在国际上,这套书更是被雅虎首席执行官马里萨·迈耶誉为“能改变世界的商业思维书籍”。
《设计心理学》系列戳破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好设计不是“看起来高级”,而是“用起来舒服”。这套书共四册,层层拆解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设计背后的逻辑。一方面,诺曼从多个学科的视角完整阐述了自己的设计思想体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一个贯穿全套书的设计核心理念,就是设计要“以人为本”。
系列首册《设计心理学1:日常生活设计》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它用日常案例讲透了“设计失误”的根源。比如为什么遥控器总是让人抓狂?因为它违背了“意符”原则——“示能定义了可能发生的行为,而意符提示人们发现这些可能性”。简单说,就是按钮上的图标没说清楚它的功用。
《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则打破了人们“越简单越好”的迷思。有些时候,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极繁主义”,而设计促成了复杂生活的实现。书里举了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家庭的厨房,外人看来杂乱无章,家里人却能闭着眼找到东西——因为每件物品都有放在那里的原因,摆放的位置和顺序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诺曼认为,复杂是世界的事实,而简单则取决于人的头脑。而不让人们在面对复杂设计时无所适从,关键是让复杂的设计变得“可理解”。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更是颠覆了我们对“好用”的认知。诺曼评价一个圆墩墩的茶壶时说,它不好倒茶,却能让我早晨起来看到就微笑。在这本书中,诺曼提出了情感的三个元素,即本能的(产品的外观式样与质感)、行为的(产品的功能)和反思的(个人的感受与想法),将情感作用于涉及领域,为客制化与互动设计提供了关键指引。
而《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则把目光投向了人机交互的未来。未来的智能产品,不能只懂技术,还要懂人心。以“话唠GPS”“坏脾气冰箱”等诙谐案例,总结未来产品设计的六大法则。
这套书最厉害的地方,是它不仅能让设计师更懂设计,也能让普通人变成世界的观察员,辨别生活中的设计优劣。诺曼指出,优秀的设计会融入生活,难以察觉;相反地,糟糕的设计会因自身缺陷而格外显眼。读完你会发现,原来判断设计好坏,自己也能行。
我们亲手“设计”了自己的困境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人设计的世界里。
从衣服、工具、书籍等物品,到国家观念、法律、货币等制度,甚至地球环境、动植物都已被人类活动塑造。
这些人为设计的事物既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也约束了我们的行为。你可能没意识到,每天工作8小时是设计的——那是工业革命时为了提高工厂效率定下的规矩;一周7天是设计的,时区划分是设计的,甚至国家的概念、金钱的价值,本质上都是人类的设计产物。
此外,人类通过对“差异”的刻意放大,如肤色、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口音的不同,制造以前并不存在的分歧和偏见。这种设计出来的“对立”,让小差异演变成大分歧。
更重要的是,诺曼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设计师。家庭主妇重新规划厨房收纳是设计,社区居民协商垃圾分类规则也是设计,“有意修改活动方式使其更高效的任何决定,都是设计决策”。但专业设计师的责任尤为重大,因为他们学习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接受过培训,能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更加重大的影响。
现实中,许多问题恰恰源于专业设计的失职。书中略作修改地引用了20世纪杰出的设计师维克多·帕帕奈克的话,“设计师们创造出各种各样不能分解的垃圾,占用着土地,破坏了景观;他们选择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污染了空气,使我们不能自由呼吸:设计师已经变成十分危险的人。”
技术的发展让人类陷入了量化的陷阱。现在的社会好像什么都要“算个明白”:GDP成了衡量国家经济好坏的标准,KPI成了衡量员工价值的标准,连人的幸福感都被简化成数字的形式。这种过度量化的思维,让人们忽视了教育、安全、幸福等真正关乎生活质量的社会标准。更荒谬的是,连人类的主观体验都被强行纳入科学测量框架——用高度人为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对这些体验进行重新表述,却忘了私密的、个人的体验本就不需要用实验室对于精准性的标准来要求。
更严峻的是,人们更注重的是自身利益,而不是那些长远、负责任的行为,短期价值与长期价值的冲突日益凸显。企业为了利润推行“有计划废止”,故意缩短产品寿命;世界经济一直建立在短期利润的基础上,很多奖励制度也倾向于奖励短期有益的行为和日常行为;个人为了当下舒适,不愿为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牺牲便利。正如诺曼所言,“人类喜欢拖延,倾向于在灾难发生后再采取行动”,而这种拖延正在加剧生态危机与社会不公。
破局:用设计重建世界
毫无疑问地,改变面临重重障碍。
诺曼指出,最大的困难是人类对改变的抵制——有时源于对未知的恐惧,有时出于对既得利益的维护。
“文化中的信仰和价值观世代相传,引导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影响那么深远,以至于人们都以为它们是自然的、恰当的、不可改变的。”但他同时也强调:“它们是人为的,因此是可以改变的。”
人为设计的事物既然能成为问题的根源,就必然能通过重新设计得到解决。破局的关键,在于推行有意义、可持续、以人类为本的设计。
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有意义的经历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设计师如何将复杂的技术转化为人们觉得很容易使用从而认为它很简单的系统呢?秘诀是,让它有意义。不管事情有多复杂,只要人们觉得它有意义、可以理解,就会认为它是“简单的”。
诺曼举了个有趣的例子——一串杂乱的文字很难记住,但把它们排成一句有意义的话,瞬间就变得好记。设计也是如此。有意义的设计要求摆脱过度量化,回归人类可理解的沟通方式。他提出“信息仪表盘”的概念。就像汽车仪表盘汇总速度、油量等信息,让司机一目了然一样,设计也可以通过图形化展示,让决策者快速把握复杂系统的关键维度,而不必淹没在数据中。同时,叙事和故事作为重要的补充,能将抽象的测量结果转化为具体描述,也是让设计有意义的关键一步。
第二点,可持续,就是要终结“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时代。诺曼最反感 “有计划废止”——那些被故意设计成“到时间就过时”的手机、家电,正在把地球变成垃圾场。他提出的“循环经济”理念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所有东西都该能修、能换、能再利用。就像自然界的循环系统,落叶腐烂成养分,产品报废后,材料也该能重新回到生产链条。
循环设计有三条基本原则:
1. 尽量减少污染和废物;
2. 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3. 使自然系统再生。
书中指出,面对千疮百孔的生态系统,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多研究材料的直接再利用,使大部分回收工作变得不再必要。回收通常意味着让材料发生改变后再用于其他产品,但回收的材料若能被保持原样地使用则更好。比这更好的解决办法是,不产生需要回收的废物,从源头减少浪费。
最后,诺曼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升级成为“以人类为本”。他强调设计要考虑人们所处的社会技术系统,同时强调全人类的权利,涉及包括所有生物和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
实现以人类为本的设计,第一步是“与用户一起设计,由用户设计,而非为用户设计”。第二步是人人设计。在特定社会中生活的人了解自己面临的问题,许多人可能已经想到了解决方案,但要实施这些方案,他们可能需要帮助。设计师就可以扮演导师和促进者的角色。
例如,在宜家黑客网上,网友们把宜家部件重新组合,做出了比原版更实用的家具,连宜家都从起诉变成了默许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正是“民主化设计”的体现——“让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需求,并通过努力满足这些需求”。
面对技术的冲击,诺曼说:“我们设计事物时首先要了解人的需求和能力,设计出的设备要能增强人的能力、满足人的需求。”这种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对“3D工作”的重新分配上。我们应该将“枯燥(dull)、肮脏(dirty)或危险(dangerous)的工作”交给机器,让人专注于创造性、情感性的活动,而不是让技术反过来支配人类生活。
设计的使命从不只是造物,而是让每一个人为创造都成为通向更好世界的阶梯。从《设计心理学》对日常用品的细致剖析,到《设计,为更好的世界》对全球议题的回应,诺曼始终强调,设计的本质是让人成为主导者。
在21世纪,设计师必须应对这些新的挑战,而不只是绘制设计图。设计的作用就是要将有争议、运转不灵的过程转变为协作、平稳运行的过程。
“世界面临的问题影响着所有人,因此我们的行动也必须是全球性的。”这既需要政府、企业等“自上而下”推动大型项目,也需要公民“自下而上”联合行动。
唯有齐心协力,才能让淋浴喷头不再让人困扰,让技术不再成为负担,让每个人为创造都真正服务于更好的世界。改变世界的责任,在你我手中。
-End-2025.8.28来源: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