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谯城区多管齐下探索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新路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8 16:15 3

摘要:今年6月,亳州市谯城区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县区级试点。这标志着拥有华佗故里、曹魏文化等深厚历史底蕴的谯城区,将在全国率先探索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新路径、新模式。

亳州皮影代表性传承人张新闻讲述皮影起源、制作技艺及表演特点。

今年6月,亳州市谯城区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县区级试点。这标志着拥有华佗故里、曹魏文化等深厚历史底蕴的谯城区,将在全国率先探索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新路径、新模式。

那么,近年来,谯城区是如何开展民间文艺保护的?成为试点地区后,又将怎样加大力度推动民间文艺保护与促进?

摸清家底 为民间文艺“上户口”

“过去只知道宝贝多,到底有多少?心里没底。”谯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阮涛打了个比方,“就像老中医把脉,得先摸清经络。”经过梳理,如今打开“谯城民间文艺资源库”,各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信息一键可查,张张高清、秒秒在线。

谯城区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道家文化、曹魏文化、中医药文化、酒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梆子戏、二夹弦、五禽戏、剪纸、面塑等独具魅力的地方民俗文化。谯城区坚持大思路谋划、大力度保护、大项目推进,着力强化民间文艺保护传承、阐发推广、产业发展机制,推动民间文艺版权资源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亳州市演艺有限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第五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谯城区双沟镇获评“全国文化先进镇”“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4年11月,谯城区入选安徽省首批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县区。

谯城区民间文艺资源丰富,现有绚丽多彩的民间文艺11类37项。目前,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4项、省级6项、市级15项、区级3项,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2人、市级33人,拥有国家级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6人、国家级戏剧曲艺家协会会员21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6处、省级文保单位23处,花戏楼等美轮美奂的古建筑砖雕、木雕、彩绘坐落于此。2024年10月,在原江宁会馆基础上进行整修、设计,成立了江宁会馆戏曲研学基地,传承发扬国家级非遗二夹弦、淮北梆子戏。以亳文化为主题,创作了一批优秀民间文艺作品,《伐子都》《神医华佗》等梆子戏、二夹弦享誉国内外,梆子戏《红芍花》《印记》分别获评安徽省第十三届、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让文艺薪火相传

近年来,谯城区注重民间文艺人才传帮带,组织开展民间文艺人才采风、培训、展览展示等活动,培育扎根基层、德艺双馨的民间文艺人才,推进民间文艺薪火相传。

据了解,目前亳州市演艺有限公司有梆子戏、二夹弦等演职员工106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演奏员6人。亳州剪纸队伍中有中国剪纸家协会会员10多人。全区有五禽戏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93名。注重将民间文艺基因融入群众生活,开设亳州剪纸、亳州面塑、五禽戏等“人人有艺”全民艺术普及免费公益培训课程,惠及群众2.4万余人次,获评2023年度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开展五禽戏进学校、社区、乡镇、企业、机关“五进”活动,举办五禽戏讲座、二夹弦讲座等文化大讲堂品牌活动,将剪纸纳入美术课程、五禽戏教学纳入体育课程,厚植民间文艺发展沃土,引领文化新风尚。

为了融合好、发展好文艺产业,谯城区积极开发优质文创产品,创作五禽戏面塑摆件、剪纸、亳州景区建筑等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此外,谯城区还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古韵亳州”非遗之旅入选“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路线”。常态化开展沉浸式、体验式特色民俗活动,如花戏楼景区开设面塑体验馆、华祖庵进行五禽戏展演、谯城区十八里齐庄生态园开展精品戏曲汇演等。积极创作民间文艺精品,吸收亳州特色元素,推出亳州面塑“四大名人”“亳芍花”“亳桑皮”等系列作品。以梆子戏、亳州琴书等非遗形式创作的移风易俗、文明建设等作品在进基层、“送戏进万村”演出时受到好评。

产业升级 从保护到高质量发展

为了推动谯城民间文艺版权资源流动和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4月,印发《亳州市谯城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依托谯城区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和中医药养生产业优势,围绕“人文古城世界药都”品牌建设,开展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工作,形成版权助力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深挖本地资源,实施民间文艺资源系统普查。谯城区全面实施民间文艺版权资源梳理提炼工程,开展民间文艺资源普查,对曹操、华佗等历史名人民间故事,二夹弦、梆子戏等传统戏剧,皖北大鼓、琴书、清音、坠子、对口评书等民间曲艺,唢呐等民间音乐,大班会、肘搁、竹马旱船等传统舞蹈,亳州剪纸、药材画等民间美术,亳州面塑、亳州木雕等民间文艺分类登记溯源,梳理主要内涵,明确对应的代表性族群社群、代表性传承人,整理形成本地民间文艺资源名录体系。

同时,谯城区将依托“大美谯城”App等平台,探索数字信息技术与民间文艺作品备案登记相结合,开发谯城区民间文艺作品网上备案系统,建立、管理民间文艺作品数据库和数字档案,组织开展民间文艺作品备案工作。运用各类数字传播平台特性和功能,实施民间文艺数字记录工程,运用数字化手段真实完整记录民间文艺传承全过程,将民间文艺版权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视域。

汇聚各方合力,实施民间文艺版权服务提升工程。谯城区将按照“版权主管部门负责、文化部门配合、协会参与、专家指导”的工作模式,结合试点工作实际,依托谯城区文联、谯城区文化馆、亳州市演艺有限公司、亳州青年创客中心、亳州筑梦空间等5家单位建立并完善谯城区版权服务联络点工作机制,坚持量质并举,做好民间文艺作品登记,版权业务咨询、培训等服务。多方引入社会力量,遴选一批谯城区重点文化企业作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企业,深度参与试点工作,引导企业设立版权管理工作部门,明确专人负责民间文艺版权工作,建立民间文艺版权联络员队伍。

数字赋能 创新版权保护路径

民间文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尘封记忆,而是可以奔跑的产业、可以呼吸的生活、可以远航的文明。围绕产业升级,谯城区将实施民间文艺市场培育工程。

结合试点工作,谯城区将着力打造特色民间文艺消费新场景。推动建设曹操文化园、华佗中医药博物馆,放大道家文化、曹魏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等民间文艺热点效应,丰富场景化、沉浸式体验,促进剧本娱乐、数字艺术线上演播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焕发民间文艺新样态。选取十河、五马等乡镇作为第一批民间文艺版权运用重点乡镇,结合乡村旅游文化节、“民俗展演下乡村”、乡村特色产品展销会等品牌节会,展示谯城民间文艺版权运用促进成果,打造消费新场景。

推动民间文艺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亳州北关历史街区精品旅游线路民间文艺体验,恢复再现打铜巷、“八步六条街”、爬子巷等街区民间文艺传统项目、传统戏曲体验。实施“会馆有戏”工程建设,打造“古韵亳州”等精品旅游线路。支持中医药花草茶等优势产业在产品设计、内容开发、品牌塑造等方面引入民间文艺元素,推动民间文艺版权创造性转化和产业发展。

推进民间文艺精品创作。以谯文化为主题,鼓励民间文艺代表性传承人创作文艺精品和文创产品。以二夹弦、淮北梆子戏、亳州琴书等为载体,打造华佗、曹操等富有谯城特色的民间文艺IP。支持“亳州药市习俗”“大班会”“曹操传说故事”“华佗传说故事”等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谯城区还将深化交流互鉴,实施民间文艺品牌强基工程,通过加强国际交流、搭建国际化交易平台,强化宣传推广,营造尊重版权、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深化校地合作,强化交流培训,开展“名师带徒”。注重民间文艺人才传帮带,实施“名师带徒”计划,扶持一批有辨识度、有市场潜力的谯城民间文艺代表性传承人,推进民间文艺薪火相传。

值得关注的是,从7月份开始,谯城区全面启动了民间文艺版权作品征集活动,除了对参选作品进行评奖以外,入选作品将由主办方统一拍摄制作展板,于谯城区民间文艺版权展厅长期陈列。(刘景侠 文/图)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