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POST-ASCO GI暨第二届肿瘤基础与转化研究论坛于近期正式召开,大会聚焦消化肿瘤领域,在梳理2025 ASCO GI亮点研究的同时,展示了我国学者在领域内的新思考与新突破。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接受采访。从诊断、辅
前言
2025 POST-ASCO GI暨第二届肿瘤基础与转化研究论坛于近期正式召开,大会聚焦消化肿瘤领域,在梳理2025 ASCO GI亮点研究的同时,展示了我国学者在领域内的新思考与新突破。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接受采访。从诊断、辅助治疗、新辅助免疫治疗到晚期精准治疗,陈功教授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多项研究于ASCO GI汇报的最新数据,并穿插了精彩的分析与见解。医脉通将教授的观点整理成文,以期对读者的临床实践、临床研究设计以及科研思路带来新的启迪。
陈功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亚洲临床肿瘤学联盟(FACO)副秘书长
2015-201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学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主任委员
2019年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得者
CSCO结直肠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CSCO结直肠癌指南专家组秘书、执笔人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肝转移分会副主任委员
欧洲肿瘤学会(ESMO)会员
新星?巨星!全面剖析MRD检测的临床价值
陈功教授指出,ctDNA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已成为结直肠癌领域最重要的预后标志物,其价值远超传统T/N分期等临床指标。在2024年ASCO GI会议上,BESPOKE研究引发了极高关注,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基于肿瘤组织全外显子测序的Signatera技术检测了I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的MRD。陈功教授认为,Signatera是目前MRD检测领域的标杆技术,该技术在领域内支持了两项大型研究,即美国BESPOKE研究和日本GALAXY研究。两项研究的设计理念基本相同,其中BESPOKE研究纳入1001例患者,GALAXY研究纳入3000余例患者。
两项研究取得了相似的结果,MRD阳性患者相较于阴性患者的预后显著下降。无论在随访期还是窗口期,MRD阳性患者的复发率均大幅提升。对于MRD阴性患者,无论患者分期如何,辅助化疗的意义均较为有限;而对于MRD阳性患者,辅助化疗可以将2年无病生存(DFS)率从接近30%提升至超过40%,获益极为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BESPOKE研究显示,75.56%的MRD阳性患者可通过6个月的奥沙利铂辅助化疗实现转阴,其中49.44%在前3个月实现。在日本GALAXY研究中,这两项数字分别为68%和58%。陈功教授表示,这提示临床,接受辅助化疗3个月后若MRD仍为阳性,或应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陈功教授再次强调了使用头部技术的重要性,并透露2025版的CSCO结直肠癌指南将首次明确MRD检测的技术标准化问题。他同时表示,尽管Signatera技术为头部标杆,但仍存在局限性,复发患者中约14%的患者MRD检测仍为阴性。这可能与转移部位相关,其中肝转移阳性率96%,而肺转移仅76%。陈功教授分析,肺转移可能存在诊断误判(如将良性结节判断为转移灶)或ctDNA释放机制差异(如血道/淋巴道转移影响DNA入血)等因素。
量体裁衣的智慧——非甾体抗炎药辅助治疗
CALGB SWOG/80702研究的既往数据显示,标准FOLFOX辅助化疗联合塞来昔布未能改善III期结直肠癌患者的DFS。在2025 ASCO GI中,该研究公布的最新分析结果显示,针对高危II期及III期MRD阳性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加用塞来昔布可以显著改善DFS(HR=0.59,95%CI:0.42-0.85;p=0.004]),提示其可能成为清除术后残留病灶的有效手段。
陈功教授表示,非甾体类抗炎药应用于结直肠癌辅助治疗并非空穴来风,如我们所知,另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在结直肠癌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有研究提示,阿司匹林可降低高危患者的腺瘤和结直肠癌发病率。在辅助治疗领域,国际多中心、I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ASCOLT研究评估了阿司匹林3年辅助治疗在预防结直肠癌复发方面的应用,中国为该研究贡献了最大的样本量,占比超过50%。然而遗憾的是,对于未经筛选的人群,阿司匹林未显示出明显获益。
另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的疾病预防及保护作用与PIK3CA体细胞突变存在相关性。基于上述背景,随机、安慰剂对照ALASCCA 试验在本届ASCO GI中公布了3年随访结果,研究者筛选了存在PIK3CA突变(A组)或存在其他PI3K通路突变(B组)的I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分析了术后阿司匹林在降低复发风险方面的效果。结果显示,对于存在PI3K通路突变的患者,无论是否为PIK3CA位点突变,均可从阿司匹林辅助治疗中获益。其中A组和B组复发时间(TTR)的HR分别为0.49和0.42,DFS的HR分别为0.61和0.51。
陈功教授分析,综合上述研究可见,非甾体抗炎药在结直肠癌辅助治疗中的价值高度依赖标志物分层。MRD阳性患者可能从塞来昔布的治疗中获益,而PIK3CA突变患者则更可能成为阿司匹林辅助治疗的适用人群。未来需基于ctDNA动态监测和特定通路突变进行精准分层,而非泛人群干预。这一思路不仅为优化现有药物提供策略,也为新型靶向辅助治疗的研发指明方向,从而突破当前的辅助治疗瓶颈。
新辅助免疫治疗时代MSI-H患者你准备好了吗
对于I-III期MSI-H患者,RESET-C研究探索了帕博利珠单抗单周期新辅助免疫治疗后手术的策略。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总体病理完全缓解(pCR)率约为39%-40%。值得注意的是,分期显著影响疗效,I/II期患者的pCR率高达61%,而III期患者仅为33%。结果表明,单周期新辅助免疫治疗已经可以带来可观的pCR率,提示了免疫治疗在此类患者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研究的85例患者中,2例出现术后死亡,均为80岁以上高龄患者,提示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可能增加手术风险。陈功教授强调需警惕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异常等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避免治疗相关死亡。对于治疗周期,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单周期至长达9周期的方案均有尝试,需根据治疗目标进行个体化选择。
针对免疫治疗后是否手术的争议,RESET-C研究提示需权衡手术风险与获益。若术后病理达到pCR,可能需重新评估手术必要性,尤其对需器官切除(如直肠癌保肛)或高风险的患者。即使未达完全缓解(CR),高pCR率也提示部分患者或可通过非手术策略管理,避免过度治疗。
精准当道晚期不”晚“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陈功教授着重介绍了两项研究。其中CheckMate 8HW研究的更新数据进一步确立了免疫治疗在MSI-H/dMMR结直肠癌一线治疗中的地位。该研究去年公布了双免治疗(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对比标准化疗的结果,已显示出突破性优势(HR=0.21)。今年,研究者通过中心实验室复核了患者微卫星状态,双免组和单免组分别有84%和81%的患者明确为MSI-H/dMMR。对于这些患者,双免治疗组的中位PFS尚未达到,而单免治疗组为39.4个月(HR=0.62,95%CI:0.48-0.81),双免治疗存在显著获益。
陈功教授特别强调,对于实际为MSS但被错误认定为MSI-H(占比约为14%)的患者,单纯免疫治疗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在CheckMate 8HW研究中,包含MSI状态诊断错误的ITT人群,中位PFS从39.4个月下降为18.4个月。另外,2024年ESMO年会公布的CheckMate 8HW 研究亚组分析显示,当地医院错误判断为MSI-H而被中心实验室确定为MSS的患者(占比约为14%-16%),接受双免治疗的中位PFS仅1.9个月,而接受标准化疗+靶向治疗的患者中位PFS则长达11.5个月(541P)。陈功教授指出,由此提示 MSI-H/dMMR型mCRC患者一线单纯免疫治疗决策时,MSI/MMR状态的确认是何其重要。
在亚组分析中,双免疫治疗整体优势显著,但在PD-L1高表达(HR=0.77)、RAS突变型(HR=0.76)和Lynch综合征(HR=0.9)患者中,双免治疗未见显著获益。这提示对于具有天然免疫治疗敏感特征的群体,单免治疗已经可以产生可观疗效;而对于RAS突变患者,可能需要探索双免治疗以外的其他联合策略,例如正在进行的COMMIT研究对靶免化联合方案进行了探索,其结果值得期待。
另一项突破性进展聚焦于BRAF V600E突变患者的一线治疗。BREAKWATER研究显示,BRAF抑制剂联合EGFR抑制剂及化疗,对比传统化疗联合靶向方案,可将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从40.0%提升至60.9%,且PFS和OS均显著改善。陈功教授指出,该研究为具有明确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提供了精准治疗新范式,建议有条件的中国患者一线即可考虑采用化疗联合双靶向策略(抗EGFR+抗BRAF)。
后ASCO GI时代的总结与展望
陈功教授最后总结指出,ASCO GI已经落幕,但结直肠癌领域的重磅研究仍值得我们慢慢回味。当前结直肠癌诊疗已迈入精准医学纪元,ctDNA检测技术驱动的动态监测新理念、非甾体类抗炎药引领的辅助治疗新思路、新辅助免疫治疗带来的非手术管理新可能以及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百花齐放”的治疗新局面都将为临床诊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助力。未来需加速推进MRD检测标准化,创新克服技术瓶颈的检测体系,并整合多组学标志物实现动态风险分层,最终推动结直肠癌诊疗向“可量化、可预测、可干预”的精准医学新高度迈进。
撰写:Babel
审核:陈功 教授
排版:Babel
执行:Auror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