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6日,“孔学堂艺站”公益课暨新六艺学堂(书画班)学期结课典礼在阳明大讲堂举办,学员、老师及社区代表百余人齐聚,共同回顾学习历程、展示书画成果,在一片收获与喜悦中为课程留下了难忘的纪念。
8月26日,“孔学堂艺站”公益课暨新六艺学堂(书画班)学期结课典礼在阳明大讲堂举办,学员、老师及社区代表百余人齐聚,共同回顾学习历程、展示书画成果,在一片收获与喜悦中为课程留下了难忘的纪念。
作为书法教师代表,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书协会员韦宗林认为,书法不仅是中华传统艺术,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书写是一种神圣的使命,书法是高品位的艺术,书写要有敬畏之心。他以进景区为比喻,描绘了初级班、中级班的不同学习状态,同时提到了孔学堂的授课老师们都是省内知名书法家,让学员们不走弯路,不走旁门左道,最后希望学员们继续在书法的世界中探索到更多奥妙。
作为国画教师代表,贵州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市文化馆原馆长、一级美术师刘奇卡感受到了今天展厅内的书画作品带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芳香,学员们的作品让他感到欣慰,他也感谢孔学堂的大力支持,希望双方继续加强合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培养更多新人。
作为优秀学员代表,来自书法中级班、查晓花鸟班学员何玲玲表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她深切体会到了专业系统的教学方法让大家少走了很多弯路。她一直记得老师们始终强调的——传承古法是学习根本,她感受到,老师们带给大家的不只是书画技巧,更是一种文化的信念与力量。她回忆起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这份学习的欣喜与感动,让她难忘,她说:“这种言传身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书画不仅仅是纸上的艺术,更是心灵的修行,也是我们与千古文脉对话的桥梁。”
作为社区代表,兰花都街道公园中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曾鸿雁表示,今年贵阳孔学堂在社区成立孔学堂艺站,也开启了社区的国学传承之路,大家对此感到非常荣幸。孔学堂艺站开设了国学和书法课程,让居民近距离接触笔墨丹青,而其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艺术不是个人的事,应该是整个人类的事。艺术是每个人内心里面的东西,是心灵的欣喜,是灵魂的归宿。”贵州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韩亚明表示,此次学习大家因对艺术的追求而相聚,老师们也在教学中认真负责,摸索如何有效教授大家,以及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最后,他认为,艺术没有边际,希望学员们继续努力。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周之江总结道,如今的成果是孔学堂平台、贵州省中国画学会、对艺术有追求的学员相互奔赴的结果,正是有优秀的艺术大家们在孔学堂不断耕耘,才能看到这么多同学们呈现出来的作品。孔学堂是学堂,希望大家不仅是学书画,更要“游于艺”,也希望大家在不同内容的课堂上交叉学习,取得更大成就,孔学堂还有周末讲座、暑期研修班、精美展览,期待大家的参观学习。最后,他希望这不是大家艺术生涯的结束,而是节点,期待大家的艺术成就像竹节一样节节攀升。
活动现场,不仅为孔学堂艺站“全勤学员”颁发结业证书,为新六艺学堂优秀学员颁发奖状,还展出大家的结业作品。在欢乐的氛围中,大家泼墨挥毫,现场展示各自所学的书画技艺。
据了解,今年6月,“孔学堂艺站”国学文化进社区正式启动,7月7日起,观山湖区云潭街道阅湖社区、观山湖区金华园街道水悦社区、南明区兰花都街道公园中路社区、花溪区平桥街道锦江社区、花溪区贵筑街道迎宾社区、花溪区阳光街道学士社区六个社区启动线上招募,共吸引200余名市民报名。7月21日开设首课,内容涵盖国画书法的基础知识、工具使用与核心技法。至8月6日结课,六大社区60课时圆满完成,共有30余名学员坚持学习并通过考核顺利结业。
自2025年春季开班以来,贵阳孔学堂新六艺学堂春季班已累计开展210次课程,涵盖书法、国画、工笔画、香礼、古琴、洞箫、古典舞等十余类课程,有近300名学员来到这片沃土文化习礼,通过线上授课、线下教学、艺术雅集的学习与历练,收获到了一门艺术技能,更担起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接下来,贵阳孔学堂将继续秉持开放理念,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孔学堂”,持续构建“社区体验+学堂转化+成果反哺”的文化生态链,通过深化社区协作、孵化原创IP、融合数字平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生命力。
记者 舒锐
来源:贵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