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长治“常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15:58 1

摘要:清晨六点半,公园里晨练的人们已多了起来。打太极的老人动作舒缓行云流水,遛狗的市民手持拾便袋紧随其后,孩童奔跑时被家长轻声提醒“别撞倒爷爷”。这充满烟火气的和谐画面,是长治街头最寻常的风景。

清晨六点半,公园里晨练的人们已多了起来。打太极的老人动作舒缓行云流水,遛狗的市民手持拾便袋紧随其后,孩童奔跑时被家长轻声提醒“别撞倒爷爷”。这充满烟火气的和谐画面,是长治街头最寻常的风景。

文明养成非一日之功,文明建设非一时之力。

2021年7月1日,长治市正式颁布实施《长治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城市文明刻下了新的标尺。

从立法初期的质疑“管天管地管不了别人吐痰”,到如今街角痰渍消失、斑马线前礼让成风的生动图景,这部《条例》正悄然重塑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基因。

从“试试看”到“慢慢改”,再到如今的“自觉守”,长治用法治刻度丈量文明高度,书写着一场从“条例约束”到“行为自觉”的生动实践。

四年来,全市各部门以此为抓手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广大市民以此为遵循不断规范自身行为,群众文明行为更加可感可见,城市文明建设愈发可触可达。

文明花开,长治“常治”。

新风洋溢:从“听劝导”到“自觉守”的悄然蜕变

正值早高峰时刻,在捉马东大街与长兴北路交叉口,出租车司机马师傅将车稳稳地停在斑马线前,挥手示意过马路的老人先行。“车让人”以往需要交警现场指挥,如今已成为长治司机的自觉行为。

“以前靠交警盯着,现在《条例》写得明明白白,更重要的是,看着行人安心过马路,自己心里也舒坦。”马师傅的话折射出法治与文明的双向奔赴。

《条例》实施之初,改变并非一帆风顺。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民警回忆,几年前交警查处车辆不礼让行人违法行为时,不少司机觉得“让了会堵车”,抵触情绪很大。为此,交警部门一方面严格执法,在重点路口加大监测力度,另一方面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文明驾驶培训”,用《条例》条文和事故案例讲道理,让驾驶员自觉遵法守规。

四年过去,变化显而易见:市区主干道机动车礼让行人已成寻常景象,“车让人、人守规”的文明共识深入人心,城市交通井然有序的同时,更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善意。

《条例》带来的变化不止发生在马路上。在御林家园小区,草坪里曾随处可见的宠物粪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挂着拾便袋的“文明养犬箱”。

小区居民张大姐记得,在《条例》刚实施时,自己遛狗不牵绳被志愿者劝导,还不服气地争辩:“我家狗不咬人!”如今,她的包里总装着拾便袋,在小区里遇到没牵狗绳的居民还会主动上前提醒:“《条例》规定得记着,咱得守规矩。”

社区里的变化同样令人暖心。不少街道辖区曾因“广场舞噪声”多次引发邻里冲突。《条例》实施后,社区居委会依据相关条款,与舞蹈队约定每晚8点前结束活动,并配备了低音量音响。

如今,跳舞的阿姨们会主动调低音量,居民们也常搬着小马扎在旁边观看,曾经剑拔弩张的关系变得其乐融融。“其实,现在很多事儿都不用居委会调解,居民们自己就把矛盾化解了。”潞州区府秀社区的网格员小陈感慨。

如今在商超、餐馆、公园等公共场所,文明的细节同样处处可见。餐馆里“光盘行动”的提示牌旁,食客们按需点餐;超市收银台前,大家自觉抵制插队加塞,现场排队结账井然有序;公园里,孩子们捡拾垃圾的身影成了最美风景……这些随处可见的文明细节,共同勾勒出长治文明的崭新模样。

从“听劝导”到“自觉守”的悄然变化,离不开《条例》带来的治理进阶,也印证了法治与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共生力。

立法破题:“生活小事”有了“法治答案”

“广场舞音响吵得孩子写不了作业”“小区草坪成了宠物厕所”“高空抛物让楼下住户提心吊胆”……这些带着民生温度的“吐槽”,成了文明立法的最初起因。

“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迅速开展调研,很快形成一致意见。”时隔四年,曾参与立法工作的工作人员再次翻开《条例》不禁感慨:“凝聚共识促善治,反映民意同心向,当时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市民拧成一股绳,大家积极参与其中,为文明行为促进立法打下了扎实基础。”

城市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法律法规做保障。可《条例》立法有难度又是不争的事实,它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时有市民调侃‘法律管得了大事,管不了小事’,但我们清楚,文明恰恰体现在这些‘小事’里。”为更大范围听民声、汇民智,让法规真正“接地气”,《条例》立法工作专班坚持“走出去”,深入开展立法调研,在一次次“民生大走访”中了解掌握一线情况。与此同时,还主动坚持“请进来”,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多渠道听取相关意见建议,进一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结果显示,无论是文明行为还是不文明行为,市民都有较为集中的共识,这些共识成为当时文明行为促进立法的重要着力点。

开门立法、科学立法,让法规文本承载满满民意。

2020年,《条例》制定工作顺利完成。2021年5月8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同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条例》进行了详细解读。着眼于公共秩序、交通出行、社会互助等各个领域文明行为的倡导和不文明行为的治理,《条例》既有刚性约束,又有柔性引导,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饱含市井烟火气。

“不仅是划定‘红线’,更是在搭建‘桥梁’。这不是束之高阁的法条,而是过日子的‘说明书’,让法律既有力度又有温度。”退休教师王建国的评价,道出了市民心声。

一条条饱含民心民意的细则成为市民文明行为的“度量衡”,就像一把精准的“文明标尺”,让模糊的道德规范变成清晰的行为准则,用法律的力量为城市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常态养成:从“入心”到“入行”的文明共鸣

“遛狗牵绳要记牢,垃圾分好投对槽,公共场所轻声语,文明长治共缔造……”今年7月1日,《条例》实施四周年之际,市体育公园的小广场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用方言快板演绎着《条例》内容,围观的市民跟着节奏拍手吟唱。

让条例“活起来”,长治我市创新推出一系列“接地气”的宣传模式:把《条例》编成戏曲唱段,在乡村戏台上演;制作“条例顺口溜”音频,通过电台广播传播;争做“校园文明小使者”,孩子们带着宣传手册回家当起了“宣导员”;设立“文明积分超市”,村民们自觉遵守《条例》,积分还能兑换生活用品……这些互动式宣传,让枯燥的条文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场景。

每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长治市各县区文明办还会通过摆放展板展台、印制《条例》宣传册等形式,就《条例》内容进行宣传解读。在日常宣传活动中,市文明办还联合长治日报社、长治广播电视台,围绕《条例》开展主题报道;各级各类精神文明创建集体及执法部门也会根据部门特点和资源优势,围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等多个方面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围绕宣讲文明礼仪、普及文明理念、开展环境治理等内容,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文明新风。

《条例》实施四周年以来,在形式多样的宣导下,内容“入心”更“入行”,这些纸上的条文可触可感,已然转化为百姓的行动自觉。

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乱堆乱放、私拉电线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友善的力量在城市中持续汇聚,广大市民在触手可及的文明细节中感受生活的幸福。

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行动诠释,《长治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价值,不仅在于规范行为,更在于唤醒每个人心中的文明自觉。当法治与道德同频共振,当制度与文化相互滋养,文明之花自会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绽放。

《条例》实施四载,润泽城市新风。

从立法破题到全民践行,从制度规范到文化浸润,四载春秋流转,见证着法治与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如今的长治,市民指尖的文明“小习惯”正悄然晕染,一笔一画绘就出城市文明的“大风景”。

编辑:张岩

来源:黄河新闻网长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