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李世民是不是鲜卑后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0 21:25 2

摘要:开皇九年(589),全面继承了最后一个“北朝”——北周衣钵的隋朝,一举攻克了“南朝”陈朝的首都建康(今南京)。至此,“天下中国”在时隔近三百年后再度完成了大一统。而取隋朝而代之的唐朝,更是一度将“中华”的影响力发展到了极致。

开皇九年(589),全面继承了最后一个“北朝”——北周衣钵的隋朝,一举攻克了“南朝”陈朝的首都建康(今南京)。至此,“天下中国”在时隔近三百年后再度完成了大一统。而取隋朝而代之的唐朝,更是一度将“中华”的影响力发展到了极致。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种将唐朝视为“鲜卑国家”的观点逐渐在海内外学界流传开来。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李世民可能是鲜卑后裔”的观点,在时间线上要比前者早得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李世民是鲜卑后裔”?他们的论据又是什么?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天可汗”李世民主题绘作

根据《旧唐书·高祖本纪》当中的记载,李唐家族是北朝“五姓七族”之一的陇西李氏的后裔。其中,开国皇帝李渊是五胡十六国之一的西凉的建立者李暠的七世孙,具体的世系是“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昞—李渊”。

根据《晋书》卷八十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当中的记载,北魏泰常五年(420),继承父位的李暠次子李歆在与北凉军队的作战中兵败被杀,他的第三子李重耳逃至北魏境内,先后担任了恒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等职。

后人所绘西凉武昭王李暠画像

到此为止,“李暠—李歆—李重耳”这一环节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旧唐书》认为,“重耳生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新唐书》也指出,“重耳生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简言之,李唐家族正是在李熙时迁至“六镇”之一的武川镇。

对于武川镇的具体位置,最具说服力的观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北部的二分子古城遗址,另一个是位于包头市达茂旗希拉穆仁的圐圙古城遗址。

达茂旗希拉穆仁的圐圙古城遗址

北魏正光四年(523),六镇之乱爆发,李唐家族跟随武川镇人一同南迁。时光荏苒,到了李熙之孙李虎这一代,因跟随宇文泰建立西魏立下赫赫功劳而被赐姓“大野氏”,受封陇西郡公,加衔柱国。北周建立后,被追封为“唐国公”。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李虎因病去世。北周保定四年(564),他的儿子李昞不仅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同时加封为柱国大将军,拜少保、都督同华等八州军事,地位更为显赫。

北周建德元年(572),李昞去世,他的三子李渊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大象二年(580),丞相杨坚总揽国家军政大权。需要提醒的是,李渊的母亲正是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的姐姐。不久,他们又恢复了“本姓”李氏。

完成南北大一统的隋朝疆域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李熙是否真的是李重耳之子”这一问题,迄今为止,海内外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议。”

比如日本学者石见清裕认为,“这一系谱可能存在人为篡改之处”。为了验证自己观点的准确性,他做出了较为缜密的论证。

阎立本绘《步辇图》

根据《通典》《唐会要》《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文献当中的记载,唐高祖李渊在初登皇位的武德元年(618),将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四祖的神主祔于太庙,并进行了规模较为隆重的祭祀。

南宋学者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指出,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四人分别是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昞。

结合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从对先祖皇帝的配祀来看,唐朝皇室的祭祀对象止于李熙,未追溯至李重耳以及更早的先祖。

唐朝十八陵示意图

根据《通典》与《唐会要》当中的记载,首次将配祀追溯到了李熙之前的唐朝皇帝,正是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635),他崇祔高祖李渊与弘农府君,增修太庙四室为“六室”。这里的弘农府君,即曾担任过弘农太守的李重耳。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会要》中,出现了这样的一段记录:

初议欲立七庙,以凉武昭王(李暠)为始祖。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以为武昭远祖,非王业所因,不可为始祖。竟从之。

简单地说,对于一些大臣将凉武昭王李暠立为“始祖”并纳入皇室祭祀体系的提议,时任太子左庶子的于志宁以“为武昭远祖,非王业所因”为由发表了反对意见。在经过审时度势的思考后,太宗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在这段记录当中,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首先,在太宗欲立的“七庙”当中,居然只字未提李暠与李重耳之间的李歆;其次,当时在朝廷内部,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认可“将李暠视为唐朝皇室始祖”的观点。

电视剧《贞观之治》剧照

实际上,即便到了第三代高宗李治时期,皇室也只是对李熙以宣皇帝、李天锡以光皇帝的身份进行了祭祀,并未再向上“攀附”。综上所述,在李唐家族的系谱中,李重耳到李熙之间存在断层,无法有效连接。

也许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这个家族可能原本就居住于武川镇。六镇之乱爆发后,他们与当地人一起南迁,从李虎这一代开始声名鹊起。

六镇之乱示意图

实际上,对于李虎的出身,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文献学家刘盼遂和王桐龄二人经过反复考证后一致认为,李虎出自鲜卑拓跋族;历史学家陈寅恪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

一言概之,包括《旧唐书》在内的众多史料中给到的李家的“世系族谱”,不排除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伪造之嫌。换言之,到此为止,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李熙一定是李重耳的儿子”。

李熙画像

坦诚说,这种“追认祖先”的情况,早在隋朝的杨氏家族身上就已经出现了。

根据《隋书·文帝纪》当中的记载,杨坚在建立隋朝后,直接将先祖“锁定”在了东汉名门“弘农杨氏”的身上,后来移居于武川镇,又在六镇之乱后南迁到了中原境内。西魏建国后,因功被赐姓“普六茹氏”,但在北周末期主动恢复了“本家”杨姓。

如果说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真的来自武川镇,我们有理由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他们大概率不是官修史书中的名门望族之后,要么是北方游牧民的后裔,要么是早已习惯了游牧生活的“高度胡化”的汉人后裔。

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民族”,实际上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的“再造”词语之一,一般认为对应的是英语单词nation(国民),有时也会对应people(人民)或者ethnic group(族群)甚至是race(种族)。

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思潮,集中表现在19世纪德国与沙俄的民族主义运动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潮传入到了世界各地,进而催生出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形形色色的族裔民族。

汹涌澎湃的民族解放运动

但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民族(nation)”这一概念出现得比较晚,传入到中国也比较晚,但这不意味着汉族的“历史短”。

有学者考证后认为,“汉人”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大多用于外交场合,主要泛指接受东汉王朝统治的人众;带有一定种族色彩的“汉人”,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阶层对魏晋与南朝人士的他称。

不可否认的是,身为“北朝”继承者的隋唐国家境内,一定存在着以五胡十六国时代民族大迁徙为首的北方少数民族乃至异国人的成分。这就意味着,“唐文化”当中必然会夹杂着一定程度的“非汉因子”。

电影《妖猫传》中的长安

到了辽金与两宋时代,几百年的民族大融合进程,更让汉族的人口规模以及汉文化的丰富程度发生了显著的“扩大”;到了元朝,“汉人”被视为北方各族人众(汉、契丹、女真等)的总称,“南人”被视为南方各族人众的总称。

到了清朝,满、蒙、藏等民族被视为一方,汉人与其他南方民族被视为一方,而汉人当中又分出了隶属八旗的“汉军”、“绿营”、“包衣”以及普通汉人。

乾隆御笔“京县郊南亲劳军”碑文拓片(正面)

在现代中国,除了汉族之外,正式得到官方承认的少数民族合计有五十五个。但是,在这些少数民族当中,并不包含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契丹等民族。

原因很简单,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充分融入到了萌芽于秦汉时代的“华夏族群”,进而成为了“扩大”的“汉族”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北方和南方汉族之间存在着肉眼可见的区别。比方北方人的平均身高比南方人高,汉语中存在着北京官话、粤语等多种多样的方言以及川菜、粤菜等多样性的饮食文化等等。

中国汉语方言分布

一言概之,我国境内的汉族人口之所以能够占到中国总人口的90%以上,本质上是其自身与其他不同民族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融合形成的结果。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无论是“民族”还是“民族主义”思想,无一例外都是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西方学术产物。

这就意味着,使用这种带有一定革命色彩的理论去论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史,本质上就是不负责任和刻舟求剑的行为。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沉迷于这种单一族裔民族叙事当中无法自拔,更没有必要就“李世民是否是鲜卑人”以及“唐朝是否是鲜卑王朝”一类的问题感到困惑。

电影《妖猫传》中的阿倍仲麻吕

须知,无论是古典意义上的汉文化还是“非汉文化”,不仅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留给我们的不可分割的历史遗产。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确一点,汉族历史当然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历史”决不等同于“汉族历史”。

来源:汗八里文艺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