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毛主席和蒋介石,在得知南京大屠杀后,分别是什么态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5:07 1

摘要:说起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这事儿到现在还让人脊背发凉。那时候,日本军队攻下南京后,对城里的老百姓和士兵干出那些灭绝人性的事儿,杀了那么多中国人,抢掠烧杀啥都来。消息传开后,全世界都震惊了,尤其是中国国内的领导人们。当时国共两党刚开始合作抗日,毛主席在延安,蒋

说起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这事儿到现在还让人脊背发凉。那时候,日本军队攻下南京后,对城里的老百姓和士兵干出那些灭绝人性的事儿,杀了那么多中国人,抢掠烧杀啥都来。消息传开后,全世界都震惊了,尤其是中国国内的领导人们。当时国共两党刚开始合作抗日,毛主席在延安,蒋介石在重庆,他们听到这个惨案后的态度,其实挺能反映出各自的思路和做法。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队开始大规模侵华。中国军队在上海打得挺猛,淞沪会战拖了三个月,但最后还是顶不住日军的火力,11月上海丢了。日军接着直扑南京,当时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国民党那边,蒋介石本来想守住,但部队伤亡太大,11月20日就决定迁都重庆,让唐生智带十万兵守城。唐生智他们打得也拼,但日军装备好,12月7日外围防线破了,守军激战五天后撤退。撤退时候乱套了,好多士兵在江边被堵住,不是被打死就是淹死。12月13日,日军进城,就开始了那场大屠杀,杀了好多手无寸铁的人,持续了好几周。消息一开始被日军封锁,但西方记者和侨民拍了照片,传到国外报纸上,12月22日纽约时报就登了。中国人是从这些外国报道里知道详情的。

蒋介石那时候已经在重庆,他是最早从外国媒体和情报渠道知道南京惨案的领导人之一。1938年1月,他就在日记里写了关于日军在南京残杀和奸淫的事儿,说日军自己也陷入困境,但中国同胞的痛苦太大了。这话听着挺气愤的,显示他当时对日军的暴行是愤怒的。他没光生气,还下令让特工秘密搜集证据,包括日军自己拍的照片,那些照片记录了屠杀现场。他看了那些东西后,觉得日寇残暴到史无前例,不消灭他们就没法维持人道。这是在1938年5月12日的日记里写的。

蒋介石还支持英国记者田伯烈写书揭露日军暴行,拨了15000元钱让书翻译成中文,印出来分发给部队和社会团体,让大家知道日军的残忍,鼓起劲儿抗日。他的老婆宋美龄也帮忙,在外交场合用英语跟外国人讲真相,展示证据。总的来说,蒋介石的态度是谴责日军,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国际支持,同时坚定了抗日决心,说与其屈服不如战场上拼到底。

不过话说回来,蒋介石在南京大屠杀前后的决策,也不是没毛病。他一开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继续剿共,忽略了日本的威胁。九一八事变后,他下令不抵抗,让东北丢了。1935年华北事变,他表面说不能容忍领土被侵,但实际还在准备打陕甘根据地。西安事变后,他才被迫联共抗日。但在南京保卫战上,他让唐生智守城,却没给够支援,撤退命令下得晚,导致守军乱成一锅粥,好多人成了日军的刀下鬼。有些历史资料说,这场屠杀的部分责任,也得算在他决策失误上,因为他没及时组织民众撤离,还禁止官方疏散市民。

毛主席在延安,听到南京惨案的消息后,态度也挺明确的。他和党中央的人都悲愤,但没停留在情绪上。1938年,他写了《论持久战》,里面尖锐批判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为,说日军的暴行只会激起中国人更强的抵抗意志。这本书不光分析了抗日策略,还结合南京的事儿,指出敌人再凶残,也挡不住中国人的持久战。他下令通过媒体宣传揭露日军在南京的屠杀,像是新华日报发了文章,呼吁大家同仇敌忾。毛主席还指示新四军快速进苏南敌后,搞抗日宣传,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新四军跟当地游击队配合,在南京周边多次打击日军,实际行动上回应了惨案。有些资料说,毛主席对南京大屠杀的回应,是通过这些战略和宣传来体现的,强调团结抗日,打持久战。

但有趣的是,有些历史研究显示,毛主席在公开场合很少直接提南京大屠杀。比方说,他的年谱里只写了南京沦陷,没细说屠杀。有人分析,这是因为当时冷战背景下,中国要跟日本搞贸易关系,就没大张旗鼓宣传这个事儿。传记作家说,他一生都没评论过南京大屠杀,或许是把精力放在党内斗争或其他事儿上。但在1938年1月的《群众》杂志上,共产党刊物提到了南京暴行,这跟毛主席的领导有关系。他更注重实际行动,像是派部队去敌后打击日军,而不是光嘴上说。

俩人态度有相似的地方,都谴责日军暴行,都想通过宣传和行动回应。但不同点也明显。蒋介石更侧重搜集证据、外交宣传和个人日记表达愤怒,他是国民党领袖,关注国际舆论和证据收集。毛主席则更强调战略分析和敌后作战,写书批判侵略本质,派部队实际打日军。蒋介石的做法有点被动,像是事后补救,而毛主席的思路是把惨案融入整体抗日战略中。历史资料显示,蒋介石在战后还推动审判日军战犯,像是1946年还都南京时讲话提到大屠杀,但咱们这儿不聊后来事儿,就说1937-1938年的态度。

来源:史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