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向产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根据最新市场数据,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约为7.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2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1.3亿美元,年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的核心方向,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向产业化过渡的关键阶段。根据最新市场数据,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约为7.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2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1.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49.4%。这一增长势头将持续保持强劲,预计到2034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41.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12.75亿元),2025-2034年复合年增长率达33.30%。
从出货量角度看,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达到5.3GWh,同比大幅增长4.3倍,全部为半固态电池。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将达36-44.2GWh,较2024年增长近7-8倍。长期来看,固态电池市场增长潜力巨大,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攀升至614.1GWh,对应市场规模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和锂电池生产基地,在固态电池领域也占据领先地位。2023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仅为10亿元,但2024年已飙升至17亿元,增长率达70%。预计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24-29亿元,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出货量方面,2024年中国半固态加全固态电池出货量约7GWh。随着产业化进程加速,2027年中国半固态和固态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18GWh,2030年超过65GWh,远期到2035年中国半固态和固态电池出货量可能超过300GWh。中国固态电池产能规划也极为庞大,预计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产能将达300GWh,占全球60%以上。
目前固态电池仍处于市场导入期,渗透率较低。2023年全球固态电池渗透率约为0.1%,2024年渗透率约为0.2%。随着技术成熟和产业化加速,预计到2025年全球渗透率将提升至约1.7%,到2030年固态电池技术将进入商业化阶段,渗透率将达8.4%-10%。
在应用领域方面,电动汽车是固态电池最主要的应用市场,预计2025年电动汽车将占据固态电池市场最大的收入份额。根据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渗透率有望达到25%,消费电子行业渗透率达到50%,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的渗透率达到60%。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主要分为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大体系,各路线在离子电导率、界面稳定性及成本上呈现差异化特征,形成"三国杀"格局。
硫化物路线:具有最高的离子电导率,通常能达到10⁻²S/cm,接近液态电解质水平,最新研制的LPSCB热压后更是达到25mS/cm,是液态电解液的2倍。此外,其机械强度和界面兼容度较好,加工性能优异。但硫化物开发难度大,对制备工艺要求高,生产环境要求严格,原材料对水分极为敏感,可能产生有毒气体H₂S,且制备成本高,原材料硫化锂单吨价格达百万元级。
氧化物路线:电池倍率性能优越、化学稳定性高,LLZO热稳定性>800℃,LATP电化学窗口>5V。主要分为薄膜(LiPON)和非薄膜两类,氧化物电解质通常密度较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但常温电导率仍偏低,仅有10⁻³~10⁻⁶S/cm,制备工艺难度大,质地硬脆导致固-固界面接触困难。氧化物路线在储能领域优势显著,预计2030年市场份额将突破60%。
聚合物路线:技术成熟度高,在消费电子领域已小规模商用。聚合物材料以聚环氧乙烷(PEO)等为代表,具有质量轻、弹性好、易加工等特点。但聚合物电解质室温下离子导电率低,一般小于10⁻⁴S/cm,需加热至60℃以上才能正常工作,热稳定性有限,高压稳定性差,性能提升空间有限,更多用于半固态过渡方案。
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主要厂商的研发和量产时间表逐渐清晰。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呈现"半固态先行、全固态突破"的发展格局。2025年上半年半固态电池市场渗透率已达22%,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正加速全固态电池量产进程,实验室能量密度已达500Wh/kg。
根据产业规划时间表:2025-2026年将集中完成中试线验证及小批量装车测试;2027年后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在2030年前后形成与液态电池并行的市场格局。
中国主要企业在硫化物固态电池领域已形成差异化布局:宁德时代采用硫化物-卤化物复合路线,实验室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计划2027年量产;比亚迪聚焦硫化物电解质技术,预计2027年示范装车;孚能科技专注全固态软包电池,2025年底将小批量交付;国轩高科"金石"全固态电池已进入中试阶段。
国际企业方面,丰田早在2012年就开始布局,目前拥有1300多项相关专利,并计划于2026年开始逐步量产全固态电池;本田2024年11月首次公开自研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2025年1月开始试生产,计划在2030年之前将全固态电池应用于电动车型;日产2024年4月公开在日本横滨建设的全固态电池试验线照片,将于2025年开始生产首批全固态电池,并计划于2028年推出搭载该电池的量产电动汽车。
近年来,中国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发力,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在硫化物固态电池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在材料体系层面,宁德时代创新研发的硫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关键阈值,其GWh级量产产线规划标志着我国在全固态电池工程化领域迈入国际第一梯队;在基础研究维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聚焦硫化物电解质本征特性调控、界面离子传输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取得多项原创性理论突破与技术验证成果;在工艺创新方面,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干法电极涂布、原位固化成膜等关键装备技术,有效解决了硫化物电解质空气敏感性、固-固界面阻抗高等工程难题。
2025年底到2026年上半年伴随国内主要企业完成中试线集中落地,有望推动固态电池从技术验证向量产筹备过渡,国内产业将进入"测试验证+设备迭代"双向驱动的关键攻坚阶段,为2027-2028年量产突破奠定基础。
电动汽车是固态电池最主要的应用领域,预计将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固态电池市场规模预计达6.584亿美元,2026年将增至9.031亿美元,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
从区域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固态电池市场,2025年市场规模达2.215亿美元,2026年预计增长41%;美国2025年约1.103亿美元,2026年增长35.7%;德国、日本分别为2640万、2850万美元。
在电动汽车细分市场中,电池电动汽车(BEV)占据主导地位,预计2025年将产生全球电动汽车固态电池市场约三分之二的收入,并预计到2035年仍将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该细分市场也将展示最快的复合年增长率,达18.7%。
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将显著提升车辆性能。全固态电池可实现500Wh/kg以上的理论容量,远超当前液态锂电池的平均水平。蔚来ET7搭载150度半固态电池,实际续驶里程突破1000km;广汽埃安AION LX Plus采用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续航达1008公里,其中固态电解质贡献30%能量密度提升。
储能系统是固态电池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美国加州、中东沙特等地区大规模储能项目招标明确要求电池循环寿命超1万次。南都电源推出20尺集装箱固态储能系统,能量密度280Wh/kg,较液态电池提升40%,已获海外订单超5GWh。预计2030年储能领域固态电池需求将达80GWh。
氧化物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具有显著优势,预计2030年在储能领域的市场份额将达到29%。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将推动该领域的安全性能和寿命提升,为大规模储能项目提供更可靠的解决方案。
低空经济正成为固态电池的新兴增长市场。根据预测,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量约120GWh,其中中国占比超60%(约72GWh),而eVTOL和无人机等低空应用场景将贡献约35%的装机量,对应固态电池需求量约42GWh。
到2030年,低空经济预计将拉动86GWh固态电池需求,相当于当前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的10%。中国低空经济规模或达3.5万亿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占15%-20%(约5250-7000亿元),对应装机量超100GWh。
亿航智能EH216-S获适航认证,搭载固态电池实现35分钟续航,能量密度达450Wh/kg;宁德时代与峰飞航空合作开发航空级固态电池,通过DO-160G航空标准认证,2026年量产。eVTOL对电池安全性的要求远超汽车,三元液态锂电池因安全性不足将被逐步替代。
固态电池在消费电子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25年,消费电子领域柔性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将突破5亿片。固态电池可以凭借其高安全和柔性等优点,率先应用于对成本敏感程度较小的微电池领域,随后逐渐渗透到高端消费电池的应用中。
在消费电子应用方面,2030年固态电池在消费电子行业的渗透率预计将达到50%。vivo在折叠旗舰vivo XFold3系列中首次应用了半固态电池技术;智能手机电池制造商日本TDK公司发布CeraCharge新型固态电池。
此外,固态电池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广汽集团发布人形机器人GoMate,该机器人使用广汽提供的全固态电池技术,续航时间达到6小时。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成为破解"充电一小时,工作两小时"续航困境的关键技术。
全球固态电池市场呈现"一超多强"的区域竞争格局。亚太地区占据全球固态电池市场的主导地位,2024年亚太地区占据全球固态电池市场43.76%的份额。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亚太地区在2024年固态电池产业中占据43.79%的市场份额。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固态电池市场中,亚太地区市场规模约3.243亿美元,占比55.9%;北美约1.311亿美元,占22.6%;欧洲约9380万美元,占16.2%;拉美、中东、非洲占比较小但均呈增长趋势。
中国在全球固态电池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三大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依托中科院物理所等科研机构在专利数量上占据全国42%的份额,广东地区凭借完备的电子产业链在3C应用领域市占率达58%。
区域竞争方面,长三角(58%产能)、京津冀(14%)、珠三角(12%)形成三大产业集群,其中江苏凭借东南大学等科研机构优势在电解质材料领域占据35%市场份额,北京则依托央企资源主导航空航天等特种应用。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全国63%的固态电池相关企业,北京依托清华、北理工等高校在固态电解质专利数量上以年均25%增速领先,珠三角则凭借比亚迪、欣旺达等企业在模组集成技术方面获得14%的成本优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固态电池的发展,自2020年起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碳达峰方案等政策文件,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应用的全周期支持体系,明确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量化指标,推动硫化物电解质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为500Wh/kg以上高能量密度突破提供制度保障。
日本是固态电池领域的先行者,各大企业积极布局固态电池领域,发力最早、专利布局广且技术领先。日本政府以2030年左右实现全固态锂电池商用化为目标,近年扩大提供相关研发资金,经济产业省(METI)在2024年发布了《电池供应保证计划》,至年底共批准四大全固态电池相关的研发项目,补助金额合计最高约达1040亿日元(约48.5亿人民币)。
丰田拥有1300多项固态电池相关专利,并计划于2026年开始逐步量产全固态电池;本田2024年11月首次公开自研全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2025年1月开始试生产,计划在2030年之前将全固态电池应用于电动车型;日产2024年4月公开在日本横滨建设的全固态电池试验线照片,将于2025年开始生产首批全固态电池,并计划于2028年推出搭载该电池的量产电动汽车。
韩国三大电池厂商三星SDI、LG新能源和SK On等企业在硫化物和聚合物技术路线上积极布局。三星SDI 2024年5月发布了super-gap固态电池技术,采用Anode-less设计,能量密度将达到900Wh/L,相较于自家生产的锂离子电池提升了约40%,在韩国水原市建立了试生产线,将于2027年开始量产;LG新能源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合作开发高性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预计2026年实现能量密度达到650Wh/L,2028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并在2030年实现能量密度超过900Wh/L的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SK On与Solid Power达成联合开发协议和技术许可协议,计划在大田电池研究所建设全固态电池试验线。
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为本土电池制造提供税收抵免和补贴;2023年9月,美国能源部宣布投入1600万美元支持固态电池和液流电池制造能力建设。
美国固态电池厂商Quantum Scape 2025年6月宣布成功将其Cobra陶瓷隔膜工艺整合到标准电池生产线中,热处理速度提高约25倍,同时大幅减少了设备占地面积,QSE-5是其首款商业产品,能量密度800Wh/L,15分钟可从10%充电至80%,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中宣布,首批无阳极QSE-5B电池已开始小批量生产;Factorial Energy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研发450Wh/kg级全固态电池,2025年2月,梅赛德斯-奔驰已开始在英国路测搭载Factorial Energy固态电池的纯电动汽车,该车型续航里程有望提升25%,续航近1000公里。
欧盟通过《电池战略研究议程》明确2030年研究和创新优先事项,确定关键技术主题,包括第4代锂离子电池,2025年7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向欧洲六家创新型电动汽车电池项目提供8.52亿欧元资助,以加速欧洲电池制造行业的增长和投资。
全球固态电池产业竞争呈现"中日韩主导、中国领跑"的格局,中国占据全球70%正极材料产能,2025年固态电池产能预计达300GWh,占全球60%。竞争格局呈现"三梯队"分化态势,宁德时代、丰田、QuantumScape组成的第一梯队掌握核心专利技术,合计持有全球63%的固态电解质相关知识产权,其中丰田持有327项核心专利领跑行业。
第二梯队的辉能科技、清陶能源等企业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实现局部突破,清陶能源的氧化物聚合物混合电解质方案已在国内建成2GWh量产线。第三梯队以创业公司为主,主要聚焦特定应用场景开发,固态电池初创企业在2025年累计融资额突破200亿元,资本市场热度持续升温。
专利壁垒成为竞争分水岭,中日韩企业在固态电解质领域的专利占比达全球85%,国内企业通过交叉授权形成的专利池覆盖率2025年提升至60%以上。国际比较显示,日本丰田持有1300多项核心专利暂居领先,但中国凭借产学研联合专利及更快的工程化速度,有望在2027年实现市场份额反超(中国48%vs日本35%)。
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领域采取全固态与半固态双轨并行战略:聚焦硫化物全固态路线突破高能量密度(500Wh/kg)与绝对安全性,计划2030年实现规模化量产;同步推进凝聚态半固态电池技术(能量密度500Wh/kg),2025年底搭载蔚来ET9等车型实现1000公里续航与10分钟快充600公里,并依托全球生产基地(宁德/匈牙利/西班牙)和近5万项专利构建产业化壁垒,目标主导全球固态电池市场。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实现总营收1789亿元,同比增长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4.9亿元,同比增长33.3%。
比亚迪在固态电池领域进展迅速。2025年2月,比亚迪电池CTO孙华军在CASIP年度会议上表示比亚迪的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批量示范应用,2030年实现"固液同价"并大规模商用。比亚迪计划2027年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搭载于比亚迪高端车型,示范项目规模约为1000台。预计2030/2033年分别将有4/12万台车辆搭载全固态电池。
国轩高科在固态电池领域采取半固态电池量产落地与全固态技术攻坚并行的双轨策略:半固态产品(氧化物复合电解质,360Wh/kg)已搭载哪吒L等车型抢占主流市场,全固态押注硫化物路线(目标500Wh/kg)并联合大众汽车推进产业化,同步通过干法电极工艺降本和储能场景延伸构建商业闭环,目标打破日企技术垄断。国轩高科已有能量密度达360Wh/kg软包半固态电池,已具备产业化能力,目前正在对接包括整车、低空飞行等不同领域的客户。2025年第一季度国轩高科实现营业收入90.55亿元,同比增长20.6%;实现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增长46.38%。
清陶能源与智己汽车合作,昆山固态电池工厂2024年6月投产,规划产能10GWh。搭载清陶第一代固态电池的智己L6正式发布,0.5GWh全固态电池量产计划:2024年底开建,2025年落成,2026年装车测试,2027年交付。清陶能源在成都基地15GWh固态电池已收到环评审批意见,2025年6月,搭载清陶半固态电池的上汽智己L6上市,公司预计在2025年开发第二代固态电池,并在2027年量产第三代电池,目标能量密度超过500Wh/kg。
卫蓝新能源与蔚来汽车合作,2023年6月半固态电池交付蔚来,2023年11月,蔚来使用卫蓝新能源半固态电池的150度电池包助力蔚来ET7实测续航超1000公里,150度电池包已在2024年Q2上线蔚来换电站。卫蓝新能源聚焦半固态电池,产能规划120GWh,预计2027年左右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
丰田是固态电池领域的先行者,拥有1300多项相关专利,并计划于2026年开始逐步量产全固态电池。丰田早在2012年就开始布局固态电池领域,目前拥有1300多项相关专利,在硫化物固态电池领域技术领先。
QuantumScape是美国固态电池领域的代表企业,2025年6月宣布成功将其Cobra陶瓷隔膜工艺整合到标准电池生产线中,热处理速度提高约25倍,同时大幅减少了设备占地面积,QSE-5是其首款商业产品,能量密度800Wh/L,15分钟可从10%充电至80%,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中宣布,首批无阳极QSE-5B电池已开始小批量生产。
辉能科技与阿科玛、施耐德电机合作,2024年1月,位于台湾桃园的氧化物固态电池正式投产,计划产能2GWh。辉能科技计划投资52亿欧元在法国建设48GWh固态电池工厂,2024年开建,2026年底开始量产。
LG新能源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合作开发高性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预计2026年实现能量密度达到650Wh/L,2028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并在2030年实现能量密度超过900Wh/L的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
三星SDI 2024年5月发布了super-gap固态电池技术,采用Anode-less设计,能量密度将达到900Wh/L,相较于自家生产的锂离子电池提升了约40%,在韩国水原市建立了试生产线,将于2027年开始量产。
未来5-10年,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将逐步收敛。预计到2030年,硫化物路线在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将达68%,氧化物路线在储能领域占比29%,聚合物路线因高温性能缺陷,市场份额将萎缩至3%。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将突破500Wh/kg,新能源汽车续航迈入1200公里时代,eVTOL等低空飞行器实现商业化运营。
技术路线上,氧化物电解质体系因兼顾稳定性与离子电导率成为主流选择,2025年量产装车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较当前液态锂电池提升40%以上;硫化物电解质则因更高理论性能(500Wh/kg)成为远期研发重点,但界面稳定性问题导致其商业化进度滞后约2年。
从技术路线发展来看,2025-2030年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将经历从半固态向全固态过渡的过程。预计2025年半固态电池占比80%、准固态电池占比15%、全固态电池占比5%;到2030年,半固态电池占比将下降至20%,准固态电池占比40%,全固态电池占比40%。
固态电池产业将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换电与租赁深度融合将成为重要趋势。宁德时代推出"巧克力换电"品牌,固态电池包支持2分钟换电,单站日服务能力提升5倍;蔚来与宁德时代合作BaaS 2.0,用户支付电池租金即可升级固态电池,残值率提升20%。固态电池将与换电模式、电池租赁等商业模式深度融合,推动能源革命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固态电池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升,其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从短期到中期来看,至2025年前后,固态电池的发展将主要集中于聚合物固态电池,其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公交车、工业用途(如自动导引运输车)以及储能系统等领域。到了2030年,氧化物与硫化物固态电池将逐步实现产业化进程,其中氧化物固态电池适用于工业重型设备、极端环境设备以及乘用车领域,而硫化物固态电池则可用于无人机飞行器和乘用车,同时聚合物固态电池也将进一步拓展至乘用车和卡车市场。
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11.3亿美元,2030年将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2034年将达到141.16亿美元。
从出货量来看,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36-44.2GWh,2030年将攀升至614.1GWh,2035年中国半固态和固态电池出货量可能超过300GWh。
在应用领域方面,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渗透率有望达到25%,消费电子行业渗透率达到50%,eVTOL领域的渗透率达到60%。
从长期来看,固态电池将在多个领域实现广泛应用。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量将达到642.6GWh(包含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2024-2030年CAGR达到133%。其中新能源汽车领域固态电池的渗透率有望达到25%,消费电子行业渗透率达到50%,eVTOL领域的渗透率达到60%。
固态电池产业链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材料、设备和应用领域。材料端,硫化锂(Li₂S)作为硫化物电解质的基础原料,其价格已从2024年的7-8万元/公斤降至2025年的1-2万元/公斤,预计2026年将进一步降至6000-7000元/公斤。厦钨新能凭借成本优势占据国内硫化锂市场40%份额,2025年规划产能达5000吨,并与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签订长单。恩捷股份成立湖南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已完成高纯硫化锂小试吨级年产能建设,正在搭建百吨级中试生产线。中科固能投资10亿元建设的百吨级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生产基地,预计2025-2026年具备满产能力,为全球首条规模化制备生产线。
设备端,先导智能干法电极设备良率达92%,较日韩设备效率高30%。中游电池制造环节的竞争格局呈现梯队分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模式控制70%以上的核心专利,第二梯队厂商如卫蓝新能源依托中科院技术转化,在无人机专用固态电池细分市场占据29%份额。
应用端,新能源汽车、储能、低空经济等领域都存在巨大投资机会。特别是低空经济对固态电池的需求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主要驱动力来自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无人机等新兴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落地。
中国固态电池产业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三大产业集群,这些区域集聚了大量固态电池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全国58%的固态电池企业,珠三角地区则凭借消费电子优势在3C领域固态电池市场占有率达43%。
区域竞争格局显示长三角地区依托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聚集了全国58%的固态电池企业,珠三角地区则凭借消费电子优势在3C领域固态电池市场占有率达43%。区域竞争方面,长三角(58%产能)、京津冀(14%)、珠三角(12%)形成三大产业集群,其中江苏凭借东南大学等科研机构优势在电解质材料领域占据35%市场份额,北京则依托央企资源主导航空航天等特种应用。
固态电池产业面临技术、成本和市场等多重风险。技术风险方面,离子电导率与界面稳定性待突破。固态电池仍面临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升、界面稳定性优化等核心问题。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技术突破,同时通过中试线验证工艺稳定性。
成本风险方面,材料降本与供应链整合是关键。硫化物电解质因硫化锂原料成本高昂,被称为"白色黄金"。企业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工艺优化及供应链整合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探索替代材料与回收技术。例如,比亚迪通过干法电极工艺提升材料利用率,赣锋锂业开发锂同位素分离技术降低Li⁶成本。
市场风险方面,标准统一与需求释放节奏存在不确定性。固态电池行业标准尚未统一,市场需求释放节奏存在不确定性。企业需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提高品牌影响力,同时加强市场调研,动态调整产能规划。例如,国轩高科发布全固态电池中试样品,并开启装车路测,以验证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的核心载体,正通过材料创新、工艺迭代与资本投入加速商业化进程。尽管面临技术路线选择及成本控制等挑战,其在电动汽车、无人机乃至储能领域的广阔应用场景,将持续推动产业链投资向高附加值环节集中。
随着2025年多家企业中试线的落地,固态电池产业已从概念竞争转向实质性产能比拼,未来3-5年的市场洗牌将决定行业格局与技术路线最终走向。中国凭借完整的锂电产业链、持续的技术迭代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有望在2030年前诞生3-5家全球龙头。
未来,固态电池将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及低空经济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为能源革命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在这场全球性的技术竞赛中,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持续的技术迭代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必将为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市场规模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这一增长将深度依赖技术突破(如硫化物电解质研发)和政策支持,中国有望占据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
来源:化学科研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