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业一端,是华能、华电、华润等央企接连抛出的GW级组件采购大单,投标价格悄然站上0.7元/W关口,较此前低点回升近10%;另一端,则是五大龙头上市公司上半年净亏损高达172.64亿元的残酷现实。这一热一冷的鲜明对比,勾勒出光伏行业在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的艰难处境
八月末的光伏行业,正上演一场关乎生存与未来的激烈博弈。
行业一端,是华能、华电、华润等央企接连抛出的GW级组件采购大单,投标价格悄然站上0.7元/W关口,较此前低点回升近10%;另一端,则是五大龙头上市公司上半年净亏损高达172.64亿元的残酷现实。这一热一冷的鲜明对比,勾勒出光伏行业在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的艰难处境。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紧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光伏市场秩序的倡议》,六大举措直指行业恶性竞争痛点,旋即获得多家头部企业响应。
一、反内卷共识形成:央企集采价格回升释放积极信号
八月底,华电集团20GW组件集采开标结果引发行业高度关注。本次集采分为两个标段:标段一采购N型TOPCon组件,转换效率要求>22.5%;标段二采购N型TOPCon、HJT、BC等高效组件,转换效率要求>23.8%。开标结果显示,标段一均价为0.7103元/W,标段二均价达到0.7461元/W,较此前行业低点价格显著回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标段二超六成企业报价高于0.73元/W,最低报价也保持在0.7076元/W,完全摆脱了此前一度出现的0.6元/W以下的极端低价。尽管仍有0.6464元/W的超低价出现,但这类报价仅占极少数,四十多家投标企业中仅5家低于0.7元/W,这表明行业正在形成抵制恶性价格竞争的共识,反内卷行动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华润电力最新组件采购中标价也全部落在0.709-0.744元/W区间,坚守0.7元/W门槛。中国华能6GW组件招标则创新性地以23.1%和23.8%的转换效率为界划分采购等级,不同于以往对技术路线的限定,此次招标完全以效率为核心标准,N型TOPCon、HJT、BC等高效技术路线同台竞技,或许推动了组件效率突破24%成为市场准入门槛。
行业分析表明,这些招标规则的变化反映了央企采购策略的重要转变:通过提高技术门槛和调整评标规则,降低价格权重、提高技术评分权重,引导行业从单纯价格竞争向技术竞争转型。这种转变得到了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其在倡议中明确要求"电站企业优化招投标规则,降低价格权重,提高技术评标权重"。
图1 国内光伏组件市场价格走势图(元/W)
二、172亿亏损背后的行业困局:产能过剩与价格崩塌
光伏行业上半年业绩堪称"惨烈"。通威股份净亏49.55亿元,隆基绿能亏25.69亿元,TCL中环亏42.42亿元,天合光能亏29.18亿元,晶澳科技亏25.80亿元——五大巨头合计亏损172.64亿元。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整个行业在产能严重过剩环境下的普遍困境。
亏损的直接原因是产品价格全面崩塌。多晶硅价格从2022年高点300元/公斤跌至目前40元/公斤,跌幅超85%;组件最低报价曾触及0.6元/W,普遍低于企业生产成本。TCL中环财报显示其光伏硅片毛利率低至-23.74%,意味着每生产一片硅片就产生亏损;而通威股份作为多晶硅和电池片双龙头,则遭遇"两头受压"的困境。
产能严重过剩是这一轮行业危机的根源。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各环节产能持续快速释放,但需求增速放缓,导致供需严重失衡。尽管行业普遍亏损,但产能出清异常缓慢,新的产能却仍在持续投产。最新报告显示,7月和8月多晶硅产量仍在增长,供给侧压力丝毫未减。
这种困境与企业前期的盲目扩张密切相关。在"双碳"目标刺激下,各路资本大量涌入光伏行业,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大招商力度,导致产能急剧膨胀。如今,行业正在吞下盲目扩张的苦果。多家企业在财报中发出风险预警,通威股份认为"落后产能的出清已不可避免";隆基绿能表示"虽然行业已形成反内卷共识,但具体方案尚未出台";天合光能警告"若产能调整速度或下游需求增速不及预期,产品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
三、需求端波动加剧:装机数据骤降拉响警报
供需失衡的另一边,需求端也出现令人担忧的信号。在5月份创下93GW的装机高峰后,6月新增装机骤降至14GW,7月进一步下滑至12GW以下,环比持续下降并创年内新低。这一数据表明,在经过上半年的抢装潮后,下游需求动能明显减弱。
业内分析指出,装机量下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电网消纳压力增大,部分项目并网受阻;此外优质项目资源减少也是重要原因。这种需求波动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不确定性,使得企业排产和库存管理面临更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需求结构也在发生重要变化。随着N型技术快速迭代,高效组件市场需求占比持续提升。华电集采中,要求转换效率>23.8%的高效组件标段虽然价格更高,但仍然吸引了26家企业投标,且均价达到0.7461元/W,显示出市场对高效产品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这种变化与行业协会倡导的方向一致。倡议书强调"坚持创新驱动,从同质化低效能竞争转向高质量高水平竞争",要求企业"坚守质量安全底线,严格执行相关质量标准,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功率虚标等牺牲产品性能和降低产品质量的行为"。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行业从价格战向价值竞争转型。
四、碳市场新机遇:减排价值或将直接变现
8月25日,碳市场重磅文件发布,为光伏行业带来新的战略机遇。文件明确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将基本覆盖工业领域所有主要排放行业,自愿减排市场也要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并计划2030年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成熟碳定价机制。这一政策框架为光伏行业提供了新的价值实现通道。
新政包含多个亮点:提高配额有偿分配比例、支持碳质押融资、允许自然人参与交易、采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强化监管等。对光伏行业而言,这意味着项目减排价值有望通过碳市场直接变现,从而改善项目经济性。
特别是在自愿减排市场(CCER)重启后,光伏电站的碳减排属性将获得明确定价。企业可以通过碳收益对冲组件成本压力,从而提高对较高价高效组件的接受度。这不仅有助于推进行业技术创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价格压力。
此外,碳市场发展还将推动光伏应用场景创新。随着工业领域全覆盖推进,分布式光伏、BIPV、光储充一体化等模式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碳交易,获取额外收益来源,增强抗风险能力。
光伏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调整期。172亿亏损数字背后,是全行业为前期盲目扩张付出的代价;央企招标价格回升和行业反内卷倡议,则预示着竞争模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碳市场新规为行业带来新的价值实现通道,技术竞争正在取代价格战成为主流,头部企业开始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率。但产能出清仍需时间,需求波动仍在继续,企业盈利修复道阻且长。
光伏行业能否借助这次深度调整实现转型升级,从"规模冠军"走向"质量冠军",将决定中国光伏能否在全球能源转型中保持领先优势。正如协会倡议书所言:"希望全行业凝心聚力、协同共进,以自律促规范,以担当谋长远。"这场行业自救行动,才刚刚开始。
来源:隆众资讯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