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次说了一、二、三,今天说四五六七,文字较长,阅读需要耐心。提醒一点,自以为是者、认为自己已经能够理解并能恰当运用3500个汉字人别看,我们这样的文字不适合这两类人读。主要是我觉得自己很害羞,因为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还需要啰嗦半天。
上次说了一、二、三,今天说四五六七,文字较长,阅读需要耐心。提醒一点,自以为是者、认为自己已经能够理解并能恰当运用3500个汉字人别看,我们这样的文字不适合这两类人读。主要是我觉得自己很害羞,因为这么简单的几个字还需要啰嗦半天。
【小编寄语】
如果出现知识点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请留言批评、斧正,我们会在下一期专门道歉并在文后附上改正文字。我们整理的汉字知识跟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需要掌握的汉字进行。
|字里乾坤|3500个常用汉字应用常识拓展|
资料整理:澄心散人
通稿编辑:@云山悳大立人
“四五六七”:数字背后的千年流转与文化密码”
我们先来看看在古诗文中这些数字的意象,虚实变化,简单的数字表达出的是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展现着中国人的文化底色。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流转三千年甚至更久远的文化密码。数字之美,可一览中国文化的万千气象。
你能读懂这些数字在排列中带给我们的韵律之美和虚实变化的启示吗?懂的都懂,我也是边学边懂。
唐·罗隐《京中七日立春》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唐·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宋·邵雍《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清·郑板桥《咏雪》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程,雪一程,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说过了一、二、三,现在回头看看,显得有些繁琐了,从“四”开始,这个字本身会说的少,你查字典比我这里更详细精确,我们主要是拓展常识,让我们更容易喜欢这些数字。
“四”,大写“肆”,读音统一为:sì(四声),英语:Four)
“四”的本义: 指数目,三加一。
甲骨文字形是“亖”,是四个横道的简单叠加,表示数字四。我们可以理解为三上面加一。古罗马数字的Ⅰ、Ⅱ、Ⅲ和汉字一样都是加“I”,但是,到了“IV”没有使用“IIII”——四条“I”来表示4,而是用了Ⅴ(五)减一。这说明古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是一样的,就是用加减表示数目多少的方式造字。汉字的“四”发展到金文和小篆的字形基本延续甲骨文“亖”的形态,只是笔画更加规范。
"四"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强大的文化内涵,包含着古人的哲学观、价值观以及对自然的基本认知方式。
“四平八稳”,这是事物静止和运动时一定会保持稳定状态,而这种稳定状态中突出了平衡。事物的“四平八稳”状态对应的是“四荒八极”、“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空间平衡与对称,缺一极就失去对称也就失去了稳定与平衡,更失去了空间的完整性。
四季轮回,循环往复,这是自然规律,体现出的是时间概念。春夏秋冬四季我们也称“四时”,这个“四时”在“四”的含义中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四时之气”交替转换,同时包含着空间。
当然,因为汉字的一字一音特性,因为与“死”同音,尽管不同声,在很多地区以及一些特殊场合民间就有禁忌,尤其在岭南地区如此,会尽量避免使用四。甚至在一些并不忌讳四的地区,岭南商人投资的酒店楼层、房间、电梯也避免使用。
“四大皆空”,指地、水、火、风这四种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 “四大”并非指“四个”,而是泛指一切物质现象。还有“四书五经”,影响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著作,绝不仅仅是数字的巧合,而是要体现出稳定与平衡的概念。你会问,那为什么“经”却是“五”呢?因为“经”是中国人需要遵循的最高原则,是正统,是中心,所以是“五”。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现在,我们来看看“五”作为自然数为什么对中国人来说却具有“位中居正”的意义。
“五”,大写:伍,读音统一为wǔ(三声),英语(Five)
“五”的本义: 指数目,四加一。
“五”的字形从甲骨文“ㄨ”演变而来,表示一种交错的形状。 有学者认为,这个形状可能与古代的计数方式有关。古罗马数字也是到了“Ⅴ”(五)发生改变,然后是以“Ⅴ”加“I”的形式出现,到了“Ⅹ” 却和汉字的“十”一样,但形状更类似“ㄨ”(五)。在最早的甲骨文中“五”还是“亖”加一,发展到金文和小篆时期“ㄨ”(五)的字形基本延续甲骨文的形态,只是笔画更加规范。汉字的计数也是从“五”开始变得具有汉字独有的底色了——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具有了整体性——阴阳交互。
“五”这个数字在人类的计数中居中位,在我国的数字中,五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从生活琐碎到意识形态,五是一位极具中国智慧的数字。
看到“五”,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成语呢?九五之尊、五味杂陈、五行并下、五彩缤纷、五音不全、五光十色......这里随便说一下,你第一个想到什么词,反映出的是你的人格特征和生活境况,甚至能反映出你的职业特点。不信你可以测试一下是否准确。
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中的“五”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几千年来这个数字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潜意识,进而潜移默化为人的行为习惯。
“五”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细想无处不在,我们从出生到老死,“五”一直跟随我们。“五”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吉数,我们忌讳“四”的谐音,却并不忌讳“五”的谐音。
我们的生活,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我们的身体,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我们的颜色,青、赤、黄、白、黑“五”彩纷呈,我们的音乐,宫、商、角、徵、羽“五”音六律,我们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八德,我们的交往方式,仁、义、礼、智、信“五”常,我们生活的的城市,东、西、南、北、中“五”方杂处,我们认识的世界,金、木、水、火、土“五”行并下......所有“五”可以表述的事物一一对应“五行”,这就是从我们先人代代传下来的对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方法,因此,到现在我们知道自己不过是一盘菜里的配料,还是喜欢说“要有整体观,不可偏废,更不能以偏概全。”也就让我们更喜欢用“洪荒之力”进行“宏大叙事”,千言万语总关“家国情怀”、“民族尊严”。
也就把我们的终极追求托福给了“九五之尊”。九是极致,那为什么要和五放在一起呢?因为五是我们世界的中心——居中而极,当然是至尊了。
九 :为阳数之极,代表尊贵、至阳;五 :居中位,对应五行、五方等概念,象征调和与正统。在《周易》爻位体系中,九五爻 位于上卦中位,既得中(居中)又得正(阳爻居阳位),象征“飞龙在天”的至盛状态,寓意帝王权威至高无上,因此,九五爻 专指帝王之位,其“飞龙在天”的卦辞进一步强化了君主受命于天的神圣性,成为历代帝王巩固统治合法性的理论依据。
“六”,读音为:liù,大写:陸,读音为:lù,英语:Six
“六”的本义: 指数目,五加一。
“六”的甲骨文字形是象形字,像一个简易的房屋,四面有墙,上面有顶。 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古代的房屋建筑有关。而古罗马数字Ⅵ(六)用的是五加一,只是一个自然数,不像汉字开始具有了我们祖先理解世界的方式。
“六”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是大家喜欢的一个吉祥数字,也许这个字房屋一样的初始造型已经成为了我们意识中吉祥形象——房屋。那里有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呀,那不就是家吗?。如果你能每天出门念叨三遍“六六大顺”,相当于“吉祥如意”,一天都会让你如沐春风。
“六”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呢?
六合—— 东、西、南、北、上(天)、下(地),我们祖先的宇宙观,由此演化出《周易》六十四卦演卦时每卦由六个爻组成,这就是你算卦的时候为什么卦师要让你把铜钱摇六次,摇出六个数字——六爻。
你知道这六爻中影响一卦吉凶的因素吗?
六亲——父、母、妻、子、兄、弟。没错,就是你的至亲。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唯有善待你的至亲、包容你的至亲,自己才能真正有好命。六畜兴旺——猪、牛、羊、马、鸡、狗,如此财富你还能不幸福吗?你算命的时候,不用考虑就是你与六亲有隔,没有自信,才会算命。
有了财富,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那就是要学习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才能融通汉字的奥秘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然后不断进行实践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更要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五脏六“腑——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关注我们的各种欲望“六欲”——佛教名词,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六”作为一个我们喜欢的吉祥数,它出现的时候却是和我们祖先茅草屋的形象有关。那么,六之后的“七”呢,是否依然和我们的生活相关呢?
“七”,大写:柒,统一读音为:qī,英语:Seven
“七”的本义: 指数目,六加一。
“七”的甲骨文字形像一把刀的形状。 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古代的切割、分割有关。而古罗马的数字Ⅶ(7)用了五加二,仅仅作为一个自然数而存在。《汉书·律历志》记: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说文》这样解释: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同时让人想到《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时的天蝎座,也就是我们古人称为的大火星的形象。此时,天气开始由夏转秋,微阴从中斜,阴气开始慢慢上升。
还有大漏勺一样的北斗七星,它的运行不仅是重要的天象,在古代更是农业生产、行军打仗、交通航海重要的参照。在唐朝的《哥舒歌》里写哥舒翰在浩瀚的西北大地夜行军才会唱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如果问一位中国大妈你看到“七”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节日,大概率会会说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乞巧节,现在成了中国女人们钟情的中国情人节。毕竟有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佐证,那可是盛世浪漫君王和有名的胖美人的“不伦”故事。可怜一代君王把一段真情埋在了马嵬坡下,只能在秋夜到长生殿独坐听着雨打梧桐的沙沙声,空忆霓裳羽衣曲。
一个中国人从出生到死亡,数字“七”在中国人的生活、文化中如七星相伴。一周七天,第七天是人日,因为女娲先造出六畜,第七天才造出人。因此,我们人体有七窍、感情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人死后有每七天祭奠一次,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最后,我们来看看中国数字的大小写对照,是否能发现什么,还是只看到两套数字数字?
【正常计数使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捌 玖 拾
【大写用于支票、银行票据、合约等,以避免差错或涂改】
【待续】
说 明:
基本词义解释以新华书店发行的《汉语字典》为准,其他资料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漢典”、“搜韵”、“百度教育汉语”等网络平台。
来源:汇镜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