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滋病三个字,听起来像是离普通人很远的事。但当一位36岁的普通外卖员确诊之后,医生追查感染来源时,不得不深深叹气:很多人对它的认知太窄,甚至一知半解。
艾滋病三个字,听起来像是离普通人很远的事。但当一位36岁的普通外卖员确诊之后,医生追查感染来源时,不得不深深叹气:很多人对它的认知太窄,甚至一知半解。
不是只有高危行为才会感染,也不是看起来“健康”的人就一定没事。艾滋病病毒(HIV)的传播,从来不挑身份、不看职业,它静悄悄地躲藏在一些我们日常忽视的小细节里。
这位外卖员没有吸毒,也没有所谓的“高危性行为”。他说自己“只是做过几次拔牙、输液”,平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哪有时间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
这其实暴露出一个大问题:很多人忽略了医疗操作带来的传播风险。虽然正规医疗机构早已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规范消毒,但在一些非正规的小诊所、小美容店,重复使用针头、器械消毒不彻底并非空谈。
2004年《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的一项研究就指出,在某地非正规牙科机构中,约有8%的器械未达到标准灭菌要求。你说你只是拔颗牙?对不起,病毒不听解释。
更别提路边那些“黑美容”“小针清”了,工具反复用、无证操作,说白了,就是拿命在省钱。
很多人以为,感染了HIV之后会马上出现症状。其实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能潜伏5~10年甚至更久,这段时间你可能感觉一点事都没有,照样吃饭睡觉送外卖。体检查血常规,指标还都正常。
但别高兴太早。这段“潜伏期”不是病毒在睡觉,而是在悄悄地摧毁你的免疫系统。CD4+T淋巴细胞是人体的“免疫指挥官”,HIV病毒专挑它下手,慢慢地把你的防线蚕食掉。
等到你开始反复感冒、腹泻、夜间出汗、体重快速下降,那说明免疫系统已经残破不堪。此时再治疗,虽不至于无药可救,但效果远不如早期。
所以别再幻想“等有症状再查”,那是拿健康做赌注。
这个误区太普遍。确实,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的监测报告,同性性传播仍是HIV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但这不代表其他人群就安全无虞。
异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依旧在我们身边悄悄发生。尤其是一些“性伴侣不固定”“临时行为不采取保护措施”的人群,感染风险显著上升。
有些人觉得“对方长得干净”“看起来不像有病”,于是就放弃使用安全套。医学上从未规定“长得干净”能阻挡病毒,保护措施不到位,就是高风险。
你以为只有输血才会感染?那真是低估了病毒的手段。
共用针具、纹身、穿耳洞、甚至剃头时的“共用刀片”,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2019年《中国公共卫生》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在某地非正规纹身店中,约有12%的针具存在交叉使用,且多为无证经营。
再比如一些“拔火罐”机构,拔罐前先用针刺出血,这种所谓的“放血疗法”,如果操作不规范,也有可能造成体液间接传播。
很多人听说“艾滋病现在能治了”,就以为吃几片药就能痊愈。这是个常见误解。
抗病毒治疗(ART)确实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把病毒载量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从而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但它并不能“杀死”病毒,也不能停药。
一旦中断治疗,病毒卷土重来,免疫系统重建前功尽弃。ART有严格的依从性要求,每天按时吃药、按时复查,一刻都不能松懈。
但好消息是,国家对HIV感染者提供免费治疗,不管你来自哪儿、干什么工作,只要确诊,就能进国家项目系统。
有时候反而是“过度恐惧”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艾滋病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咳嗽传播,这是基础的医学常识。
病毒只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里,且必须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才能进入体内。完整的皮肤是病毒过不去的“铜墙铁壁”。
不要因为误解而隔离患者,他们承受的已经够多了。
这是个冷知识。有极少数人拥有一种叫CCR5-Δ32基因突变,这让他们体内的HIV病毒进不去细胞。这种人在医学界被称为“艾滋病抵抗者”。
这种基因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极其罕见,数据显示,携带率几乎为0。普通人别指望靠“基因突变”来防病,那是电影里的剧情,不是生活里的保险。
很多人做健康体检,发现血常规、肝肾功能一切正常,就觉得自己“没问题”。但常规体检项目并不包括HIV筛查。
艾滋病的确诊需要专门的HIV抗体检测(ELISA法),有时还要做核酸检测(RT-PCR)和CD4+T计数。这些指标不在你体检报告里出现,除非你主动要求。
很多人是等到症状明显、免疫力崩溃后才查,结果已经是“艾滋病期”了。
说到底,预防HIV的重点不在“远离患者”,而在远离风险行为。
所有性行为都应使用安全套,这是最基本的防线。别再用“对方看着干净”这种逻辑安慰自己。病毒看不出脸色,也不会看人下菜碟。
再尽量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输液、拔牙、打针、穿耳等操作,不贪便宜去“黑店”。一个没消毒的针头,足以改变一生。
而对于一些存在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可以考虑暴露前预防(PrEP),这是一种通过服药降低感染风险的方式,目前在国内部分地区已试点推广,效果显著。
我们常说“防癌”,说“防糖尿病”,却很少有人谈“防艾”。这不仅因为污名化,也因为我们对它的误解太多。它不是只存在于影视剧里,也不是“某类人”的专属。它就在我们生活的缝隙里,藏在你不以为意的小动作中。
医生说:“当时没留意。”这不是一句感慨,而是一个提醒。艾滋病不怕你知道它,就怕你以为你知道。
参考文献:
[1]李志宏,王月,李志强,等.中国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02):134-138.
[2]刘慧敏,张佳,王秀敏.非正规医疗机构中器械消毒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32(14):2143-2146.
[3]王颖,陈伟,杜晓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03):250-254.
来源:闪耀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