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1日,成都中医药大学赵凌研究员团队近期开展了针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随机、假针刺对照临床试验,试验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医学二区,IF=3.5)期刊上。
2025年8月21日,成都中医药大学赵凌研究员团队近期开展了针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随机、假针刺对照临床试验,试验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医学二区,IF=3.5)期刊上。
研究比较了在相同穴位进行的针刺(手动穿透性针刺,MPA)与假针刺(非穿透性针刺,NPA),旨在全面评估针刺在偏头痛预防中的临床疗效。
针刺临床试验研究设计
研究于2020年5月至2022年9月从中国四家临床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成都郫都区中医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针灸和神经科门诊招募患者。
P(Population)研究对象:纳入18–55岁、首次发作年龄198名患者。
I(Intervention)试验组:针刺组(MPA),使用0.25 mm×25–40 mm针刺,针刺至得气(酸、麻、胀或放射感),每15 min捻转或提插10 s以维持得气,每次30 min,12次治疗(每周3次),持续4周。
C(Comparison)对照组:假针刺组(NPA),使用Park假针灸装置,针尖钝圆,仅触及皮肤模拟刺入感,无实际穿刺,同样12次治疗,持续4周。
试验期间,所有参与者不允许使用预防药物,仅在不可耐受头痛时使用布洛芬作为急救药物。
O(Outcome)结局:主要观察指标为随机化后16周偏头痛发作频率较基线的变化;
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每4周偏头痛发作频率、响应者比例(发作减少≥50%)、偏头痛天数、平均头痛严重度(VAS)、急性用药使用等。
S(Study design)研究类型:多中心、平行组、优效性、单盲、随机对照试验。
手动穿透性针刺(MPA)
手动穿透性针刺(MPA)是一种基于中医经络理论的针灸方法,使用细针穿刺穴位并通过捻转或提插手法诱导得气感,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穴位选择基于中医理论、专家共识和前期研究,辨证选穴。
选穴:固定 3 个必取穴 + 2 个辨证取穴
必取穴:GV20(百会)、GB20(风池)、GB8(率谷)
辨证取穴:依据头痛部位所属经络再选 2 穴(下图穴位中)
针刺显著改善偏头痛症状
在 16 周时,MPA 组在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显示出比 NPA 组更大的变化(平均差异[MD] = –0.6,95%置信区间[CI] –1.5 至 0.05;p = 0.069),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显示,针刺干预对多种症状有显著积极影响,与NPA组相比,MPA干预组:
偏头痛频率和偏头痛天数在治疗后4周组间无显著差异,但随访期(8、12、16周)显著减少;
响应者比例在治疗后4周显著高于NPA组,并在随访期(8、12、16周)持续优于NPA组;
疼痛强度(VAS)在治疗后4周显著降低,并在随访期持续优于NPA组(8周和12周达MCID标准);
在第 12 周,两组使用急性疼痛药物(如布洛芬)的患者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使用频率方面未发现差异。
另外,在随访中,MPA 组相比 NPA 组改善了所有偏头痛症状和部分生活质量。MPA 组中有 5.1%的参与者出现了不良事件。
总之,尽管 MPA 和 NPA 显示出相似的预防效果,但 MPA 提供了持续的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
这些结果表明,特定穴位的疗效是治疗有效性的基础,而针刺方法的选择对于维持长期临床益处至关重要。
我们将为您分享更多中医药研究进展和统计小技巧!
来源:郑老师讲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