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烽烟,血火淬炼。为赓续不灭的精神,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青年说”,以青年视角凝视山河浩气,从历史坐标中汲取智慧,激荡新时代的深沉回响。
编者按:抗战烽烟,血火淬炼。为赓续不灭的精神,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青年说”,以青年视角凝视山河浩气,从历史坐标中汲取智慧,激荡新时代的深沉回响。
抗日将士战斗在古长城。(沙飞/摄)
□文宇苗(湖南女子大学)
秋阳漫过窗棂,老兵朱纯指叩桌面,面对一群带着各国口音的华裔学子,《满江红》的旋律从沙哑的喉间漫出:“莫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课堂。2015年7月,在复旦大学一个座谈会上,6位时年90多岁高龄的老战士与近70名来自海外8个国家和地区的华裔大学生展开了一场有关抗日战争的交流对话。这场跨越百年的精神接力,不仅关乎铁甲寒芒、战靴踏雪的回忆,更承载着生命与信念的重量。《满江红》唱起的瞬间,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年号,而是一条流动的河,带着血与火的温度,流向听者的心里。
2015年7月,90名优秀华裔大学生与6位抗战老兵交流座谈。图片来源:文汇报
骨气金不换。《宋史·岳飞传》记载:“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而百余年前,孙中山在日本环翠楼提笔写下“涌金门外岳飞魂”,把这份骨气酿成革命的酒。
1924 年黄埔军校的门头,训词又将这酒倾入青年血脉:“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岳飞“不爱财、不惜死”的古训,在混战的焦土上长出新芽,一群穿着军装的年轻人,把个人的命,织进了民族的生。
历史的河流奔涌至抗战时期,民族精神在血火中淬炼。1945年,湘西雪峰山外围战,时任100军63师188团迫击炮连2排排长的饶平如趴伏在山头,子弹擦身飞过,他趴在血泊里,战友的体温正在变冷。
抬眼看见白云与青山,他的心里忽然很平静:“死在这里,也算风景绝胜,死得其所。”多年后,他在画册中写下“小爱是家,大爱是国”,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将对家国的赤诚,化作了历经岁月仍温润的坦然。
老兵饶平如手绘抗日战役的现场。资源图
历史的河流奔流到今天,有了新的浪花。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不只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回答——面对和平时代的挑战,我们该如何继承这种精神?
当下,海外一些舆论场里对中国抗战的叙事,常常夹杂着不经意的遗忘与刻意扭曲。没有历史感的人,很容易被表面的信息操控。赓续历史,就像握着一把辨明方向的罗盘——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也知道将往何处去。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多国华侨华人以影像展播、文艺演出、座谈交流等形式举行纪念活动,跨国共祭,凝聚历史共识,呼吁人们珍爱和平、共创未来。
传承,需要激活记忆的新生力量。当新媒体技术让沉睡的史料“开口说话”,当抗战故事通过短视频、VR体验、互动H5与跨国直播,海外侨胞共同参与,将无数人拉进历史记忆的真实场域。当烈士名录、口述史、影像档案以Z世代语言,进入可检索的史库,历史将更可触、可问、可回应,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传承,需要把精神化为今日担当。和平年代,抗战精神应化为今天遇困不退的坚韧,化为担当作为的热忱。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情,也应化作党员干部解决“急难愁盼”的耐心和行动,化为服务为民的温度。
历史不会沉睡,它始终像一条激流,在现实的河床下流淌。《满江红》的歌声散入风里,那条从宋时流淌至今的河,流过环翠楼的墨迹,流过枪林弹雨,也流向新时代的美好今天。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