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0年2月,日军为了占领青岛至烟台的咽喉要地,开始向海阳大举进攻。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海阳儿女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让地雷战红色的火焰在海阳这片热土上熊熊燃烧。
地雷战纪念碑。
“海阳铁西瓜,威名震天下,轰隆隆,轰隆隆,炸得鬼子开了花。”这是一首传于坊间的民谣。
“英雄造地雷,雷乡出英雄。”这是1945年10月,许世友将军对海阳地雷战的赞扬。
“不见鬼子不挂弦。”“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这是1962年电影《地雷战》里的经典台词。
这些,都源于胶东的一个小村庄——山东省海阳市行村镇赵疃村,全国闻名的地雷战重要战场。
攀爬一座雷乡英烈长眠的青山
盆子山山谷深处,77级石阶托举着巍峨的地雷战纪念碑,“地雷战精神永存”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山巅那棵“信号树”静静伫立——80多年前,就是从这里发出的信号,让赵疃村成了日寇闻风丧胆的“爆炸地带”。
1940年2月,日军为了占领青岛至烟台的咽喉要地,开始向海阳大举进攻。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海阳儿女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让地雷战红色的火焰在海阳这片热土上熊熊燃烧。
1943年秋,民兵队长赵同伦等人在赵疃村西南埋下两颗铁雷,炸响了赵疃地雷战的“第一雷”,十多名扫荡归途中的日军在爆炸声中倒下;“爆炸大王”赵守福用地雷、土炮、钢枪等毙伤日伪军百余人;电影《地雷战》中玉兰姑娘的原型孙玉敏,在反扫荡战斗中依靠生地瓜和山泉水顽强作战……民兵就地取材,在村里村外大摆地雷阵,漫山遍野的石头变成了武器。这种“零敲碎打”,有效牵制了日军兵力。当时有日军士兵说,“赵疃的土地会爆炸,每一块石头都是敌人”。
村民赵洪勤至今还记得那几句顺口溜:“一块青石蛋,当中凿个眼,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老人的记忆里,嵌满了父辈们口耳相传的战斗细节。
“英雄们在那里。”他望向纪念碑后面的八角亭,这座亭子也称地雷战纪念亭。翠松环绕中,赵守福、赵同伦、于凤鸣等十多位英雄长眠于此。
战火已经远去,一切是那么平静。每到清明,总有村民带着自家产的苹果、樱桃来祭扫,孩子们会在纪念碑前听老人们讲那些“石头会战斗”的故事。地雷战中涌现的英雄楷模,就像璀璨的星斗,在历史的长河里闪烁。
这里早已不是普通的制高点,而成为赵疃人精神的灯塔。
翻开一部可歌可泣的村史
明正统元年(1436年),赵冕在这片山谷建村时,或许未曾想到,500多年后这里会成为震撼中外的战场。
1942年,日寇在离赵疃村仅4公里的驮母山设立据点。这个村子成了抗敌前沿。
“没铁就用石头,没炸药就自己捻!”赵疃村村史馆里,一颗西瓜大的石雷静静躺在展柜中,钻孔处的凿痕清晰可见。
当时,抗日根据地军工生产薄弱,所造地雷无法满足战斗需要,赵疃村民兵开动脑筋,发明了石雷,杀伤力不亚于铁雷。随着抗日战争深入,连环雷、葫芦雷、滚石雷等地雷和30多种布雷方法相继问世。当时全村200多户人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有人凿石、有人配药、有人探路,连孩童都知道如何用暗号传递敌情。
从1943年到1945年,赵疃村民兵独立或配合主力部队作战5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缴获武器无数,赵疃村因此荣获胶东特等模范爆炸村等称号。
地雷战民兵不仅在海阳境内大显身手,还多次组织爆炸队,到周边县配合当地部队作战,培训民兵爆破能手,传授地雷知识和战斗经验。胶东大地的数百村庄,用最土的武器打出最活的战术,重创日军以战养战的图谋。
村西南百米处的月牙桥雷区遗址,几块带着焦痕的青石板依旧无声诉说着那激烈的战况。村东西大街东首,一口石碾历经风雨,“一硝二磺三木炭”,就是在这口石碾上碾磨出来的。
全村是战场,户户是堡垒。记者翻看村史资料,在赵疃村筑起抵御外敌的立体防线中,30多位烈士的名字鲜活可见。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同样不会忘记。”1973年出生的烟台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员工于刚听着地雷战故事长大,“村头有口‘抗日功德井’。那时候,民兵就在这口井边埋上地雷,炸死了不少鬼子。”每次回到家乡,都会上山为烈士献束花,他说:“乡亲们以智慧研制石雷抵抗日本侵略者,这份勇敢、智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励我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共绘一幅助力乡村振兴的画卷
光阴流转,硝烟已散。今日的胶东热土,正赓续红色基因,展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像许多村庄一样,农闲时节的赵疃村农户们终于有时间串串门、打打牌。三五成群,轻松又惬意。其中,金华百货商店尤为热闹。
这个由旧仓库改造的店铺,如今是乡村振兴示范店。去年,海阳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客户经理带着设计图上门,引导店主姜伟将卷烟销售与海阳特产、旅游风情、民俗文化等元素进行特色化结合——货架上,胶东花饽饽、海阳大秧歌明信片等商品十分醒目;墙上贴着赵守福培训爆破民兵的老照片。
信号山脚下,惠客来超市店主于雪珍则开辟出抗战精神宣讲角,与客户经理轮流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此举不仅让老店铺焕发新生机,也让那段历史有了新的传播载体。
这是海阳市局(营销部)以农网建设赋能赵疃村发展的缩影。近年来,他们以“四张清单”为抓手,助力农网建设提质增效,在赵疃村打造了4个乡村振兴示范店。
通过“数据清单”,分析游客消费习惯,建立动态数据档案,多维度分析农网终端经营数据,为店主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品牌培育方案和服务提升策略。
列清“服务清单”,打造党建品牌,构建“党小组+基层服务站+零售户”三级联动机制,运用“精服务+破症结”服务策略,以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方式,切实解决零售户急难愁盼问题。
用好“融合清单”,建立“烟草+N”融合推进机制,与金融、寄递、农资等领域的企业加强合作,因地制宜引入金融服务、快递寄收、保险代办、农产品销售等多元业态,持续拓宽农网终端赢利渠道。
依托“靓化清单”,通过终端标准化、常态化运行机制,指导零售户创新商品分类和展示分区,打造具有特色定位、特色功能、特色形象的多元化乡村小店,助推农网终端建设提质升级。
从“石头会战斗”到“店铺会发光”,烟草人正用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终端网点,串联起传承红色文化与助力乡村振兴的脉络,为这片英雄大地上的奋斗故事,书写着温暖而又充满希望的新篇章。
来源:东方烟草报